
人脸识别乱象:售楼处新规下,购房者为何仍要“全副武装”?
Mars_explorer_8y00skgavxt
0
7-4From
2025-0613-时报独家_Print.pdf
From2025-0613-时报独家_Print.pdf
在房地产销售领域,尽管《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已于2025年6月1日正式施行,但售楼处强制且无告知地进行人脸识别的现象依然普遍。这种行为主要源于开发商为控制中介佣金结算而设,导致购房者面临隐私泄露、信息安全风险及公平交易权受损等问题,甚至迫使消费者采取“全副武装”等方式规避监控。多地已因此开出“人脸罚单”,专家呼吁房企应遵守法规,并提供合规的替代方案。
售楼处人脸识别乱象
- 购房者为避免人脸信息被记录和影响佣金结算,看房时被迫“全副武装”遮挡面部。
- 售楼处普遍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客户到访情况,以此作为房产交易佣金结算的依据。
- 房产中介利用人脸识别规则,指导客户通过更换看房人或“飞单”等方式,以确保佣金或优惠。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与违规现状
-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已于2025年6月1日施行,旨在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但售楼处“强制人脸识别”情况仍无改善。
- 售楼处摄像头密布,但普遍缺乏显著提示标识,且工作人员未明确告知人脸信息采集目的和用途。
- 多地已针对售楼处未经同意采集人脸信息的行为开出“人脸罚单”,如重庆罚款1万元,上海罚款25万元。
商业利益驱动与购房者权益受损
- 开发商引入人脸识别系统,旨在区分自然到访客户和中介带看客户,以控制渠道佣金支出和避免“飞单”纠纷。
- 购房者权益受侵犯集中于隐私权(行踪轨迹、社交关系泄露)、信息安全权(数据存储不当导致泄露)和公平交易权(通过人脸识别区分客户类型可能损害购房者选择权)。
- 许多购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采集人脸信息,导致中介无法正常结佣或自身无法享受优惠。
技术细节与服务商角色
- “明源云”等公司提供“智慧案场解决方案”,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渠道判客和人脸识别系统。
- 售楼处摄像头实现“无缝无死角监控”,从入口到沙盘、洽谈区甚至办公室过道均有覆盖,以最大化抓取客户动线数据。
- 系统能判断客户是否首次到访,存储人脸信息1-3个月,并在最终交易时进行比对,以确定客户来访渠道。
合规建议与替代方案
- 专家认为,若人脸识别仅用于客户分类而非必要目的,且未明确告知并取得自愿同意,则与《办法》相悖。
- 建议房企引入门禁卡、密码或二维码验证,结合VR看房,减少对人脸识别的依赖。
- 对于拒绝被采集人脸信息的客户,应提供其他替代渠道,如通过其他可明确身份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以平衡业务需求与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