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说起广告这事儿啊,圈子里老有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叫什么来着?“一半的广告预算都白扔了,可问题是,你根本不知道是哪一半!” 听着就心塞。你说,到了咱们这数字时代,这老大难的问题,真能有解吗?
晓曼: 哎,这可不就是传统广告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嘛。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后来啊,互联网时代的那个“行为广告”,大家一度觉得它就是个神仙下凡,能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你想想,它的道理多简单啊:偷偷摸摸地,哦不,是光明正大地追踪你在网上的一举一动,你逛了啥网页,搜了啥关键词,点了哪个链接,它都给你记下来,然后分析你的小心思、小九九。这样一来,广告商就能把广告精准地塞到那些“潜在客户”面前,理论上是效率蹭蹭往上涨,浪费什么的,那都是浮云了。
原野: 嗯,听你这么一说,好像是挺完美的。他们追着你的屁股后面,哦不,是你的数字足迹,然后给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的东西。可这事儿吧,我怎么觉得它立刻就蹦出来一个大问题呢?那就是我的隐私啊!
晓曼: Bingo!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不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嘛。一边是广告商那恨不得把你祖宗十八代都摸清楚的精准投放,另一边呢,是用户对自己的数据被扒得精光的那种深深的担忧。这两股力量啊,就这么硬生生地撞到一起,矛盾尖锐得不得了。所以整个大辩论的核心就成了:广告商到底该不该默认我们用户就是个“透明人”,巴不得被追踪,好收到那些所谓的“精准广告”呢?还是说,他们得先恭恭敬敬地问一句,得到我们明明白白、主动点头的同意,才能动咱们的隐私数据?
原野: 所以说白了,这不就是个“你默认我同意”还是“你得先问我一声我才同意”的问题嘛。那为了平息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后来是不是就冒出来一个叫“禁止追踪”,也就是DNT的选项?
晓曼: 没错,就是它!DNT。这玩意儿最早啊,是在2010年12月,由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是咱们常说的FTC,他们率先提出来的。当时啊,他们就提议说,干脆在浏览器里头直接塞一个“禁止追踪”的按钮,让用户想关就关,清清楚楚地告诉所有人:“我不想被你盯着!” 结果呢,这个提议一出来,那叫一个“应者云集”啊!你看,微软的IE、苹果的Safari、谷歌的Chrome,这些大牌浏览器都陆陆续续地表态了,说要提供DNT功能。更有意思的是,连广告行业那边的联盟,像数字广告联盟DAA,当时都跟FTC握手言和了,拍着胸脯说:“行,我们尊重用户的DNT请求!” 听着是不是一片大好?
原野: 是啊,听你这么一捋啊,从官方监管机构发话,到那些咱们天天用的主流浏览器积极响应,再到连广告行业联盟都点头哈腰地表态,这DNT的推行简直就是顺风顺水,眼瞅着就要变成行业里的“金科玉律”了,对不对?
晓曼: 嘿,这只是表面现象。水面下啊,那可是一场监管部门、科技巨头和广告行业这三方势力,你来我往、刀光剑影的博弈和妥协。监管机构呢,当然是想替老百姓撑腰;浏览器厂商呢,觉得这是个好机会,用隐私功能把用户都拉过来;而广告行业呢,也不想把关系彻底搞僵,所以就选择了暂时“合作”一下。可就在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儿板上钉钉,会沿着这条康庄大道走下去的时候,微软这家伙,突然就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把所有人都炸懵了!
原野: 哦?我的天!微软这回又搞什么幺蛾子了?能把整个行业都震得七荤八素的,这得是多大的事儿啊?快给我说说!
晓曼: 它宣布啊,在它自家那个新版浏览器IE10里头,那个“禁止追踪”的选项,直接就给你默认开启了!你没听错,是“默认开启”!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只要你用IE10,什么都不用你管,它自己就会乖乖地向所有网站,发出去一个大大的信号:“嘿,别跟着我!”
原野: 哇塞!这招可真是绝了!一下子就把一个平时需要用户自己去点一下的“开关”,直接给你设成了“出厂默认”。那广告商们当时不得气得跳脚啊?他们是个什么反应?
晓曼: 用当时的话来说,那可不是“跳脚”那么简单,简直就是“一阵恐慌”!你想想啊,广告商们心里门儿清:人类啊,天生就是懒惰的动物,最喜欢用默认设置了。你指望绝大多数人去主动改那个小小的开关?做梦去吧!所以啊,他们一瞬间就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就是一夜之间,可能就有铺天盖地的用户数据,直接对他们“啪”地一声,把大门给关上了!他们那赖以为生的行为广告模式,可能就直接歇菜了!你说他们能不慌吗?
原野: 嗯,这下我可算是理解他们的“恐慌”了。那他们当时是怎么反驳的呢?我隐约记得,他们好像还振振有词地说,这事儿对消费者来说更糟糕。这逻辑到底是怎么跑偏的?
晓曼: 没错,当时美国广告协会的那个大佬,首席执行官鲍勃·利奥迪斯,就跳出来大声疾呼了:“哎呀,如果你们不让我们收集用户的偏好信息,那你们看到的广告啊,就会变得特别没劲儿,完全不搭边儿!” 他说,你收到的广告会变得更没用,更像垃圾信息,这反而是在“损害”你的上网体验!你看,这话说得多漂亮。说白了,他们就是觉得,拿隐私去换一点点所谓的便利和相关性,这笔买卖,简直是“赚大发了”!
原野: 哎呦喂,这可真是太有意思了。一边是广告商在那儿苦口婆心地说:“我比你妈都懂你,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啊!” 另一边呢,用户可能在心里默默地吐槽:“求求你,你还是别那么懂我了,我只想安安静静地保护我的隐私好吗!” 好吧,那话说回来,就算这个DNT信号发出去了,那些广告商就真的会乖乖地停止追踪吗?这玩意儿,它有法律强制力吗?
晓曼: 哎,你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这可不就是DNT最尴尬的地方吗——它压根儿就没啥强制力!收到这个DNT信号啊,在法律上根本就不能逼着那些公司停手,它顶多算是个“君子协定”。可问题是,微软这一手把DNT默认开启之后,这事儿就更乱套了。广告商们,这下可算找到个冠冕堂皇的新理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这信号给当空气了。
原野: 哦?还有新理由?快说来听听,他们又想出什么歪理了?
晓曼: 他们会振振有词地跟你说:“哎,我怎么知道这个DNT信号,到底是用户本人特意跑去勾选的,还是他只是碰巧用了IE10,而那又是微软那个捣蛋鬼给默认开着的?” 你看,既然搞不清楚用户的真实心意,那有些公司啊,可能就干脆一拍大腿:“算了,眼不见心不烦!” 直接就选择无视这个信号,继续我的追踪大业!这下可好,DNT的实际作用,简直就是大打折扣,直接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模模糊糊的。
原野: 哎,这么一听,这DNT的未来可真是前途未卜啊。那这事儿就引出我一个特别想不明白的问题了:微软这家伙,它明知道自己这么“单枪匹马”地搞这么一出,肯定会把广告业那群人给惹毛了,而且效果还未必好,它图什么呢?它为什么要这么干啊?
晓曼: 嗯,这确实是整个大戏里,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地方。微软官方嘛,给出的说法当然是冠冕堂皇、高风亮节啊!你看,它那个首席隐私官,在博客里写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我们觉得消费者理应拥有更多控制权!” 听起来真是为了捍卫咱们用户的隐私,一片丹心啊!
原野: 但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好像对这套“高尚”说辞不太买账啊?他是不是就在暗示,这背后可能藏着更深更复杂的商业小算盘呢?
晓曼: 没错,作者可没那么容易被忽悠。他直截了当地就提出了质疑。现在坊间最流行的说法啊,就是微软这一手,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把矛头直指它那个老对手——谷歌!你想想,谷歌这庞大的商业帝国,几乎就是靠着广告业务这座金山堆起来的。要是行为广告这种模式真的被微软这么一搞,元气大伤,那对谷歌来说,可不就是“晴天霹雳”,打击绝对是毁灭性的!
原野: 哎呀,所以说来说去,这搞不好就是一场披着“保护隐私”的华丽外衣,实则暗藏刀光剑影的商业大混战呗?
晓曼: 嗯,这种可能性嘛,确实不能排除。但是呢,作者也很清醒地指出,如果微软真是想靠这招来给谷歌使绊子,那它这法子也太不直接了,甚至有点儿“曲线救国”的意思。所以啊,微软它到底是真的想当个“隐私斗士”呢,还是背后藏着什么天大的商业阴谋,又或者两者都有点儿,哎,这事儿直到今天,都还是个未解之谜呢!
原野: 哇哦,这么一分析啊,微软这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默认设置”,结果背后牵扯出来的,居然是监管部门、咱们这些普通用户、还有那些呼风唤雨的科技巨头、以及广告商们之间,一场盘根错节、你死我活的多方大博弈啊!
晓曼: 你说得一点儿没错!微软这一招啊,简直就像是在整个广告行业的平静水面上,扔下了一枚原子弹,直接引发了一场关于隐私的巨大海啸!它可真是把咱们所有人都逼着去重新琢磨了:到底是在享受那些个性化服务带来的甜头和便利,跟死守自己的个人隐私之间,该怎么找个平衡点?这场关于“你追我躲”的拉锯战啊,可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呢,它会一直一直地影响着、塑造着我们未来的数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