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歌: 咱们今天来聊个特别扎心的话题,就是当一项技术,尤其是像AI这种,以我们压根儿想不到的速度,嗖嗖地就冲进了我们的生活,甚至快成标配了,那会儿咱们最该操心的是啥?是它能给我们变出多少花样儿,还是它背后藏着那些可能让你‘哎呀’一声的风险和后果?
振松: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问到点子上了。我最近就看到两个特别魔幻的场景,对比那叫一个强烈。一边呢,是人山人海的AI开发者大会,上千号人挤得热火朝天,就差把‘端侧大模型’这几个字刻脑门儿上了,恨不得下一秒就把AI塞到咱每个人的手机和电脑里,让你走到哪儿都离不开它。可另一边呢,你猜怎么着?在北大一个不起眼的小会议室里,就那么十几个人,安安静静地围坐着,琢磨着怎么给AI这玩意儿立规矩,建立它的‘三观’。
暮歌: 我的天,一千人对十几个人,这哪儿是反差啊,这简直是鸿沟啊!一边是技术在高速公路上狂飙突进,油门踩到底了,另一边呢,人文思考这小火苗,就像个手工小作坊,慢悠悠地在后面晃悠,这对比也太让人哭笑不得了。
振松: 可不是嘛!你这话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这背后藏着一个特别让人头疼的困境,就像那读书会上大家聊的,咱们可能很快就能拥有一个无所不知的‘世界模型’了,但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坐下来,商量出一套大家都认同的‘世界价值观’?哎哟喂,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技术这趟高铁是开得飞快,可关于它该怎么用、安不安全、会不会出幺蛾子的讨论,简直就像个拖拉机,完全跟不上节奏。
暮歌: 听你这么一说,就觉得这事儿已经不只是坐在咖啡馆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理论来理论去了。这种技术一路狂奔、人文思考却被甩在身后的脱节,它在现实世界里,可真是给我们上了好几堂‘血淋淋’的课了。所以,咱们接下来,就直接上手,聊聊那些最让人眼皮儿直跳的、最直观的安全问题吧。
振松: 你还记得前段时间,那些关于智能汽车的‘小插曲’,就是那些安全事故吗?每次一出事儿,它都像在敲警钟提醒咱们:在这个智能时代,咱们这些人类用户对AI的期待啊,可能早就跑到了它实际能力的前头去了。这背后,可藏着一个特别危险的‘美丽的幻觉’呢。
暮歌: 哦,我懂了!说白了就是,大家把这‘辅助驾驶’啊,硬生生给脑补成了‘自动驾驶’,对吧?所以,你看,事故的根源可能压根儿就不是AI技术它自己有多不靠谱,而是我们人类对它抱有那种,嗯,不切实际的‘白日梦’。
振松: 你说得太对了!简直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比AI它自己偶尔犯迷糊、产生‘幻觉’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我们人类对AI的那种‘滤镜’,那种不切实际的‘幻觉’。这事儿呢,很大程度上得怪那些车企,营销的时候恨不得把牛吹到天上去了,还有咱们有些媒体,报道起来也跟着瞎起哄,不够冷静。结果你看看现在,一旦出了点儿啥事儿,大家立马就老实了,谁还敢提‘自动驾驶’那四个字啊?都乖乖地改口叫‘辅助驾驶’了,这变脸速度也是没谁了。
暮歌: 嗯,那我就想问了,这种我们对AI的‘滤镜’,这种过度期待,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除了你说的营销那些‘花招’,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导致我们对AI的认识,跟它真实的样子,偏差这么大呢?
振松: 要我说啊,这根源就在于大家对技术到底能干啥、不能干啥,那个‘边界’啊,是普遍地‘一问三不知’。智能汽车这事儿,它只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因为它最早把AI这玩意儿直接带进了咱们的现实世界,所以问题也就最早暴露出来了。但你别以为这‘美丽的幻觉’和那些安全隐患,就只在汽车圈儿里打转,它呀,其实早就悄咪咪地蔓延到其他AI应用领域了,比如说,咱们现在每天都离不开的那些智能生成内容,那可真是个重灾区。
暮歌: 既然智能汽车这个‘排头兵’,已经把我们对AI认知偏差带来的风险,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那在内容生成这个领域呢?它也是AI发展得飞快的一个场景啊,咱们是不是也面临着类似,甚至更难察觉、更‘阴险’的风险呢?
振松: 那还用说嘛!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问题已经严重到让人头皮发麻了。在这方面啊,国内外有个特别有意思,也挺让人深思的差异。你看人家很多国外媒体,当他们准备开始把AI这玩意儿请进门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居然是怎么做风险控制,怎么给它立规矩,定下伦理规范。可咱们这边呢,好像总喜欢来个‘后知后觉’,非得等到问题闹大了,出事儿了,才慢悠悠地开始琢磨:哎呀,是不是该管管了?
暮歌: 哎呦,你这么一说,听着真是太被动了,简直是‘亡羊补牢’啊!咱们总不能每次都等真的出了大岔子,‘血的教训’摆在眼前了,才慢吞吞地回过头来,说:哦,原来AI安全这堂课,是这么上的啊?
振松: 没错,这可不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重中之重嘛。现在啊,好多人都在那儿私下里嘀咕,甚至有点儿幸灾乐祸地想:哎,谁会是第一个把AI玩砸了,犯下弥天大错的人呢?但我觉得啊,真正该问的,不是‘谁会是第一个’,而是咱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开窍’,开始重视起来,并且主动把这些规矩和规范给立起来?说实话,这事儿啊,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公司和媒体那边的责任,更是咱们整个社会,都得撸起袖子,一起面对的一道大考题。
暮歌: 你说得太对了,简直是醍醐灌顶!你看,无论是自动驾驶出了事儿,这责任到底该算谁的账,还是AI生成的内容,咱们怎么分辨它到底是真是假,这些问题,到最后都殊途同归,指向同一个灵魂拷问:咱们是得等到那所谓的‘血的教训’真真切切地摆在眼前,才被迫去推动变革呢?还是说,咱们能提前动动脑筋,主动去思考,一起把一个更负责任、更靠谱的智能未来给‘搭’起来?哎,这可能真是留给我们每个听众,也是留给我们所有人,一个需要好好琢磨的‘开放性大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