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松: 嘿,问你个事儿,你对阿里的印象,是不是还停留在那个“买买买”的电商帝国啊?我跟你说,最近数据出来,他们那核心业务好像有点儿“佛系”了,增长速度慢悠悠的,但有个新玩意儿,简直是火箭蹿升,你知道是啥不?
诗涵: 哈哈,你这还用猜吗?我脚趾头都能想到,你说的肯定就是AI和云计算这哥俩儿。没错儿,最新的财报一出来,淘天集团那营收才涨了区区3%,市场那眼睛啊,早就被它家的云和AI业务给勾走了。这哪是暗示啊,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明示好吗!
振松: 哎呦,那它这个转型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啊?管理层那边,是真的一条心,还是嘴上说说啊?
诗涵: 明确得不能再明确了!蔡崇信和吴泳铭这俩大佬一上任,那话就直接撂这儿了:AI,就是阿里的命根子,就是未来!而且人家可不是光嘴上喊喊口号,那是真金白银地往里砸啊,未来三年,计划投3800亿人民币!你知道3800亿是什么概念吗?专门用来盖AI和云的基础设施,这手笔,简直了!
振松: 3800亿?!等等,你没跟我开玩笑吧?这数字也太…太吓人了吧!简直是天文数字啊!
诗涵: 可不是嘛!这笔钱,甚至比阿里过去十年在所有科技上投的总和还要多。所以说啊,这种战略大转向,它肯定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其实啊,阿里在AI这块儿的布局,早就偷偷摸摸地搞了好多年了。那你说,这场AI的长跑,它是怎么从当年的“潜水艇”模式,突然就浮出水面,然后“轰”一下爆发的呢?
振松: 哎,你这么一说,我也特别好奇了!听起来这事儿,还真不是那种“一夜暴富”式的突然决定。
诗涵: 那可不!阿里的AI故事啊,它真不是什么“一夜成名”的奇迹,更像是一只虫子,蛰伏了多少年,然后慢慢地、一点点地破茧而出,最终化蝶的过程。你想啊,早在2017年,人家就埋下了一颗特别重要的“种子”——成立了达摩院,专门搞那些最前沿、最烧脑的技术研究。
振松: 哦,这么一说就串起来了!从当年达摩院刚开始那会儿默默的投入,到后来我们现在都知道的“通义千问”大模型突然火起来,这背后啊,到底藏着阿里怎样的一种“神仙”战略眼光,和对未来那种精准的判断力呢?
诗涵: 这啊,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放长线钓大鱼”!你想想,他们先是闷头搞技术,默默耕耘了那么多年,终于等到2022年,阿里云终于实现年度盈利了,这说明啥?说明地基打得那叫一个瓷实!然后呢,2023年大模型这股浪潮“哗”地一下来了,人家立刻就推出了“通义千问”,而且还特别聪明地选择了持续开源,一下子就成了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结果呢?结果就是阿里云上那些跟AI沾边的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那都是三位数的同比增长啊,简直是印钞机!
振松: 哇塞,原来是这么回事儿!看来啊,就是这种超有远见的布局,加上那种“死磕到底”的持续投入,才让阿里在AI这股巨浪里,一下子就抢占了C位啊。不过话说回来,除了自己内部搞技术,阿里还在AI的“朋友圈”里,也就是生态圈上,砸了多少钱,做了哪些惊人的布局呢?
诗涵: 嘿嘿,这才是真正“大开眼界”的地方!我跟你说,他们简直就是把国内那些最顶尖的大模型初创公司,几乎是“地毯式搜索”了一遍,然后“一锅端”地都投了!你看啊,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AI,甚至连像星动纪元这种搞具身智能的,那是一个都没放过,统统收入囊中!
振松: 听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就浮现出个画面:他们这种投资模式,是不是就像在搭一个超级巨大的AI乐高积木啊?每一块儿小积木,都能互相支撑,最终拼成一个谁都撼动不了的庞然大物?
诗涵: 哇,你这比喻简直太到位了!“乐高积木”,绝了!但更绝的还在后头呢,人家还设计了一个特别精妙的商业闭环。你想啊,阿里投资这些公司,签协议的时候,那里面可都悄悄地捆绑了阿里云的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我给你钱,但你得用我的“地盘”——我的算力。这么一来,这笔投资可就不是光投出去了,它直接就转化成了实打实的云服务收入,简直是“一石二鸟”!
振松: 天呐,这招玩儿得也太高明了吧!投资出去,然后带动算力消耗,最后再拉动云收入增长,这简直是个无懈可击的完美闭环啊!看来啊,他们这些布局,可不光是为了眼前赚点儿快钱,更是为了给自己挖一条深不见底的技术护城河。那你说,阿里这场轰轰烈烈的AI“新长征”,最终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怎样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呢?
诗涵: 是啊,所以说这不光是阿里一家公司的转型故事,它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教科书案例。它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一个传统的大块头企业,在面对这种颠覆性技术浪潮的时候,怎么通过那种“豁出去”的决心,加上特别巧妙的生态布局,硬生生地给自己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而且是特别强劲的第二增长曲线。我觉得啊,这对于所有还在摸索的企业来说,都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好好学习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