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成式AI:知识学习如何找回“身体”?
Listener_516644
1
7-4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正在快速改变知识生产和学习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学习的“离身困境”,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去身体化、去情境化以及人际交互的主体性脱离。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应回归知识学习的具身立场,并探索通过强化身体感知体验、构建虚实融生环境以及注重情感交流互动,实现GAI与知识学习的共生实践。
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知识学习“离身困境”
- 知识生产、传播与学习的去身体化: 传统知识生产基于人类身体与经验,而GAI则通过算法和大数据进行“概率推理”式生产,脱离人的感官和具体环境;学习者与知识的交互中介由身体变为屏幕、键盘等技术,导致学习模式变为“脖颈之上”的单一输入输出,忽视人的情感与体验。
- 知识学习的去情境化桎梏: GAI提供的是“去情境化”的符号文本知识,缺乏社会文化情境和生命意义,导致学习者对知识理解肤浅,难以深入反思和迁移;此外,GAI常基于过时数据,影响知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知识交互的身体主体间脱离: 传统学习强调人际对话与具身交互,而GAI背景下的交互变为人机单向传递,忽视人类学习中本应在场的身体行为、知觉感受和情绪表征,导致“知识幻觉”并阻碍真实的情感交流与文化传递。
知识学习的具身立场与历史演进
- 身体在场的历史演进逻辑: 从史前“言传身教”中身体作为知识传播媒介,到农耕时代文字书写削弱身体作用,再到电子通信和智能技术(如虚拟现实)时代试图唤醒并重塑具身学习,技术发展不断催生学习方式,但身体始终是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点。
- 梅洛-庞蒂的具身思想: 批判传统哲学忽视身体,提出“具身性”,强调身体是认识主体,而非仅为“我思”,而是“我能”,是人与世界、情境、他者交互的生命意义组合。
- 知识学习的具身立场: 知识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身体的认知实践(通过感官输入);是学习者身体与情境互动、融合的认知实践(环境嵌入认知);以及学习者身体与他者交互、沟通的认知实践(通过身体建立主体间关系)。
GAI背景下知识学习的具身实践路径
- 强化身体感知体验,回归知识学习具身性: 充分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借助GAI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生成思维导图、3D模型、动画),并利用智能语音助手提升听觉体验,使学习更贴近身体需求,实现积极主动的自我建构。
- 建构虚实融生环境,凸显知识学习情境性: GAI可根据学习者需求定制化构建虚实结合的学习情境,如地理模型或古诗词场景,通过技术扩展感知觉体验,使学习者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深度交互,实现知识的具身感受和意义建构。
- 注重情感交流互动,厚植知识学习交互性: 课堂中,教师可利用GAI辅助设计创意活动,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对面的具身交互,传递知识背后的文化意蕴和生命价值,通过语言、眼神、肢体等方式,实现灵与肉、身与心的深层次师生交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