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歌: 咱们做爹妈的,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觉?特想跟孩子好好聊聊,掏心窝子那种,结果呢,往往发现根本就摸不透孩子的心思,感觉跟孩子之间隔着层纱。你说,在跟孩子对话的时候,咱们最容易踩的坑,或者说最难迈过去的坎儿,到底是什么呢?
晓曼: 嗨,要我说啊,最难的,其实就是放下咱们自己那点儿“大人范儿”。咱们总是不自觉地,脑子里自带一副有色滤镜,还没开口呢,就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心里头那预设和判断啊,简直比谁都多。什么“你应该这样”,“你必须那样”,一套一套的。结果呢?好好一场对话,瞬间就变成了咱们单方面的“思想政治课”,哪还有什么倾听的空间啊!
暮歌: 哎呀,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一下就亮了!可不是嘛,这还没开嗓呢,心里已经把整出大戏的剧本都写好了,连结局都定好了,就等着孩子按咱们的词儿演呢!
晓曼: 说得太对了!所以说啊,苏格拉底提问法这玩意儿,它可不光是耍个小技巧那么简单,它呀,根本就是一种育儿的“武林秘籍”,一种哲学!它要求咱们做父母的,得先把自己那颗七上八下的心给捋顺了,把理智和情绪这俩小冤家给分分家。你想想,当孩子带着问题来找你的时候,咱们得先深呼吸,稳住阵脚,别让自己的那些个焦虑啊、愤怒啊,把咱们带到沟里去,这样才能给孩子搭一个安安稳稳的“聊天小窝”嘛。
暮歌: 哇塞,你这么一讲,这听起来,可不仅仅是教我们怎么说话,简直就是一场咱们做爹妈的“内功心法”修炼啊!那这种听起来有点儿“玄乎”的,放下咱们的“小剧本”,管好自己情绪的哲学,在咱们跟孩子的日常“过招”中,到底怎么落地啊?怎么才能真正把那个让孩子敢说真话的“安全罩”给建起来呢?
晓曼: 说白了,关键就俩字儿:接纳。当孩子表达的时候,不管他嘴里蹦出什么话来,咱们都得先稳稳地接住,别急着去评头论足,更别立马就怼回去。得让他打心眼里觉得,“哎,在这个家里,我说话是安全的,就算我说错了,说了真话,也不会挨批挨骂。”你想想,这种踏踏实实的安全感,那可不就是所有有效沟通的“地基”嘛!地基不稳,盖什么楼都白搭。
暮歌: 可不是嘛!听你这么一说,这个“安全港湾”真是太重要了,没有它,一切都免谈。那有了这个前提,咱们手里拿着苏格拉底这把“金钥匙”,到底怎么去“撬”开孩子深度思考的大门呢?
晓曼: 好嘞,这下可算说到点子上了,咱们正式进入“提问大法”的核心区域!比如啊,咱们孩子回家哭丧着脸说:“妈/爸,这事儿太不公平了!”咱们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就是赶紧跳出来解释:“哎呀,这哪儿不公平了,明明很公平啊!” 或者直接一句:“你别胡说八道!”就把人家的感受给堵回去了?但苏格拉底他老人家会告诉你:先别急!咱们得帮孩子把脑子里的那团“浆糊”给理清楚,也就是,先澄清概念。
暮歌: 澄清概念?听起来有点儿玄乎啊,具体怎么上手呢?
晓曼: 你就这么问他:“哎哟,听你这语气,是挺委屈的哈。来来来,跟爸/妈说说,你嘴里那个‘不公平’,到底是指哪码子事儿啊?”你看哈,这个问题可不是在审问他,而是在邀请他,把他脑子里那团模糊的情绪和想法,给掰开了揉碎了,说具体点儿。然后呢,咱们就一步一个脚印地问:“当时到底发生了啥呀?” “那你希望事情变成什么样呢?” 就这样,咱们悄悄地引导他,让他自己去把整个事情从头到尾“过一遍电影”,而不是咱们直接把答案塞给他,省得他连思考都省了。
暮歌: 哎呀,高明!这思考的“接力棒”一下就甩回孩子手里了,咱们可算是解放了!
晓曼: 没错!而且啊,这里面还有个“大招”,就是咱们得允许一个“开放式结局”!咱们可不是非要把他往咱们认为的那个“正确答案”上“牵”过去。说不定聊到最后,他还是觉得天大的委屈,或者咱们俩还是各说各的,没达成啥共识,嗨,那又怎样呢?没关系啊!因为啊,这整个“折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高级的思维训练营啊!
暮歌: 哇,这种不给孩子“画圈圈”,不预设答案的开放性,确实是给孩子了一片思考的“大草原”啊!不过啊,这种提问方式的“杀伤力”可远不止这些,它还能有什么“附加技能”呢?比如,怎么才能让咱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更铁,甚至还能顺带着把咱们自己也“升级”一下呢?
晓曼: 你还别说,玩儿转苏格拉底提问法这事儿啊,可不是只有孩子单方面在“涨姿势”,咱们做爹妈的,那也是跟着一起“脱胎换骨”呢!你会发现,为了能问出那些“一针见血”的好问题,你不得不先把自己的那些个“老观念”、“小偏见”给收起来,真的去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哎呀,这个过程本身,那可不就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反省大会”嘛!
暮歌: 你刚才提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儿,叫“不着相”。哎,这听起来跟咱们刚才说的苏格拉底提问法里那个“不预设结论”,简直就是“双胞胎”啊,太搭了!能不能给我们打个更接地气的比方啊?好好掰扯掰扯,这种不“死磕”结果的智慧,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怎么就能让咱们在亲子关系里,越是“撒手”,反而抓得越紧,收获越多呢?
晓曼: 那必须的!你想啊,这事儿就跟咱们种花种草一个道理。咱们能做的,就是辛辛苦苦给它浇水、施肥、晒太阳,对吧?但你能不能强迫它非得长成个“招财树”的形状?或者非得在哪天哪时哪分哪秒开出花来?那不可能啊!咱们能做的,就是尽力给它提供最好的生长环境,然后呢,就得相信它自己那股子“野蛮生长”的生命力!放到咱们亲子关系里,这种“不着相”的智慧就是:咱们只负责提供引导和支持,但绝不强求孩子必须按照咱们的“设定”去成长,去达到咱们心里那个“完美目标”。你别看咱们好像“撒手”了,但这恰恰是给孩子最大的信任和自由,反而能让咱们的关系变得更瓷实,更亲密!
暮歌: 听你这么一说,这种看似“放手”,实则“信任”的智慧,真的能让咱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有味道,更有深度啊!那节目最后啊,关于苏格拉底提问法在咱们亲子沟通里的这些“门道”,你还有啥想特别叮嘱咱们听众朋友的吗?或者说,对这事儿的未来,你有什么特别的期许和展望吗?
晓曼: 我最想跟大伙儿强调的就一点: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呀,是一种需要咱们付出耐心,然后反复“操练”的艺术活儿!它最终的目的,压根儿就不是为了解决眼前的某个“鸡毛蒜皮”的小问题,而是要帮咱们跟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长久、健康的“聊天模式”!原来啊,想让孩子敞开心扉,愿意跟你“唠嗑”,那关键点根本就不在于咱们嘴里说了些什么“大道理”,而在于咱们是怎么“抛出问题”的!这招儿啊,不光能把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给“盘”出来,更能让咱们跟孩子之间,建立起那种谁也替代不了的,真正亲密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