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你有没有仔细想过,咱们每天在网上刷来刷去的那些文章啊、视频啊、博客啊,其实背后都藏着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在默默运行着。但最近啊,我怎么感觉这个“游戏规则”好像要被彻底掀桌了呢?
晓曼: 没错没错,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要我说啊,过去这快三十年,咱们整个互联网能发展得这么红红火火,其实就靠着一个特简单、特原始的“君子协定”。这协定说白了,就是拿内容去换流量,就这么点事儿。
原野: 噢,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了Google崛起那段历史。你还记得互联网刚开始那会儿,内容创作者跟平台之间那种,嗯,怎么说呢,像是“黄金法则”一样的东西吗?到底是什么让咱们的Web能像坐了火箭一样,一下子就蓬勃发展起来了呢?
晓曼: 嗨,这事儿啊,就得从当年斯坦福那俩“学霸”——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说起。他们捣鼓出来的Backrub,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Google前身,骨子里啊,就给我们Web的商业模式定了调。这模式简单粗暴:内容创作者们大大方方地让Google把他们的东西扒拉走,放进搜索引擎里;作为回报呢,Google就哗啦啦地给这些网站带去流量,让他们的网站门庭若市。
原野: 哦!我彻底明白了,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儿:‘我让你随便用我的好东西,你得给我引来一堆读者。’但话说回来,光有流量,没法儿变现,那也只是看着热闹,创作者们总得能把这些流量变成白花花的银子才行啊。
晓曼: 可不是嘛!所以Google后来又一不做二不休,把两家关键公司给收了。一家是DoubleClick,这玩意儿后来就变成了咱们熟知的AdSense广告系统,直接让网站主能在自己页面上挂广告,叮叮当当把钱挣了。还有一家叫Urchin,它进化成了现在人尽皆知的Google Analytics,那可真是个神一样的分析工具,让创作者们能把流量的来龙去脉、读者的小心思摸得门儿清。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妥妥地就成了那个时代的‘黄金法则’了。
原野: 哇,听你这么一说,感觉那会儿真是个完美无瑕、稳得一批的生态系统啊。可谁能想到呢,这模式都跑了快三十年了,现在突然间,到底是个什么‘妖魔鬼怪’,把这种看起来牢不可破的平衡给打破了呢?
晓曼: 答案其实特别简单,就俩字儿:AI。没错,就是这人工智能,它现在正从根儿上,把咱们这跑了三十年的老规矩,给彻底颠覆了。
原野: 说到AI,你有没有发现,就这两年,咱们自己找东西、找答案的方式都悄悄变了?以前那会儿,咱们都是屁颠屁颠跑去Google搜,然后一个链接一个链接地点进去看。现在呢?直接问ChatGPT这种AI聊天机器人,咔嚓一下,答案就摆在你眼前了。你说,这种大变活人一样的转变,对内容创作者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吧?意味着啥啊?
晓曼: 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场流量上的‘大旱灾’啊!过去啊,创作者们那都是Google生态圈里的‘座上宾’,现在呢,直接被甩到圈子外头去了。更要命的是,这问题不光是外面那些ChatGPT之类的AI搞出来的,Google自己也在‘自毁长城’,把这个过程给加速了。
原野: 啥?Google自己?你的意思是说,它也在玩儿‘窝里斗’,自己把自己的流量给‘截胡’了不成?
晓曼: 没错,你这么理解一点儿毛病没有。Google为了迎战那些新来的挑战者,在搜索结果页里头,是拼命地加啊,加啊,各种‘回答框’和‘AI总览’,直接把答案喂到用户嘴边。结果呢?高达75%的搜索,用户根本就不用点出去,在Google.com上就心满意足了。有数据可不是瞎说的,过去十年里,内容创作者要是想从Google那里拿到跟以前一样的流量,那难度,啧啧,直接翻了快十倍了!
原野: 翻了十倍?!我的天哪,这简直是离谱到家了啊!
晓曼: 别急着惊讶,更让你下巴掉下来的还在后头呢。如果说Google那点儿小打小闹,只是让咱们拿流量的难度翻了十倍,那像OpenAI和Anthropic这种‘巨无霸’AI公司,那可就不是翻几倍的问题了,情况得恶化个几百倍,甚至几万倍都有可能!
原野: 等等等等!几万倍?你没跟我开玩笑吧?这差距也太大了吧!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啊!
晓曼: 因为它们的玩法儿那叫一个‘绝’,极端到家了!Google好歹还算是个‘引路人’,多少还会给外头网站留点儿活路,导点儿流量过去。可这些AI大模型呢?它们直接就是‘强盗’啊,把全网的内容一股脑儿地扒拉走,用来喂饱自己训练。然后呢,消化吸收完的知识,直接就给你生成答案了,彻底把通向原始内容的‘路’给斩断了!创作者辛辛苦苦产出的东西,就成了AI的‘高级燃料’,可自己呢?连个火星子都捞不着!你说气不气人?
原野: 我算是彻底听明白了。这哪里是合作啊,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抢劫’嘛!以前那种‘你给我流量我给你内容’的公平交易,在AI这个‘新贵’面前,彻底玩儿不转了。那面对这种被‘釜底抽薪’的困境,那些辛辛苦苦的内容创作者们,到底该怎么给自己找条活路呢?
晓曼: 别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不,最近就有一个特别特别重大的行动浮出水面了,它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内容独立日’计划。听起来是不是特像一场数字世界的‘独立战争’?它的目标,就是要从根儿上,把现在这些不合理的规矩,给它掰正过来!
原野: ‘内容独立日’?哎呦,这名字听着就带劲儿!那它具体是想干嘛呢?要怎么才能把这‘旧王法’给改了?
晓曼: 简单粗暴地说吧,就是从今年7月1号开始,咱们熟知的Cloudflare,拉着全球一大票主流的内容发布者和那些AI大公司,要一起玩儿个新规矩:以后啊,AI的爬虫想来扒拉内容?没门儿!除非它老老实实地掏钱给内容创作者,不然就直接给你‘闭门羹’!
原野: 哦,所以核心就是‘不给钱,就别想拿走’,是吧?这可真是个硬气的态度啊!Cloudflare是怎么做到把这么多‘大佬’都拉到一条船上,把这新规矩推向全世界的呢?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大智慧’啊?
晓曼: 嘿,这逻辑啊,简直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而且还特别公平。你想啊,内容是啥?内容就是驱动AI这辆‘超跑’的‘高级燃油’啊!要是没有这些高质量、五花八门的内容,AI模型那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直接就得趴窝吗?既然内容这么金贵,那给它付钱,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Cloudflare这公司可不是吃素的,它是全球顶级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之一,它有那个技术实力,能帮着网站把这套‘拦截加验证’的规则给落地了,直接把这个‘乌托邦’般的理念,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标准!
原野: ‘内容是驱动AI引擎的燃料’——这个比喻绝了,太到位了!那你能再用一个更接地气的例子,给我们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付费模式,对于咱们内容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的东西,是那么那么重要呢?
晓曼: 那必须的!这事儿啊,你就把它想象成咱们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咱们总不能指望农民伯伯免费把粮食给你,然后厨师拿去鼓捣成山珍海味卖个天价,结果一分钱都不给农民吧?要是真这么干,用不了多久,谁还愿意下地干活啊?最后厨师都没米下锅了,大家都没饭吃。内容创作也是一个道理,要是创作者辛辛苦苦的劳动,连个回报都捞不着,那创作的‘活水’不就枯竭了吗?到头来,倒霉的可是整个AI生态,还有咱们每一个用户啊!
原野: 哎,这个‘内容独立日’啊,算是迈出了那关键的第一步,硬生生地把这个‘不给钱就别想拿’的规矩给立起来了。但话说回来,这好像只是解决了‘到底要不要掏钱’的问题,那‘掏多少钱’呢?未来的内容,它的价值到底该怎么算啊?
晓曼: 嘿,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可正是这个计划更‘高瞻远瞩’的地方。它不光是要解决‘给不给钱’的问题,更要建一个全新的‘内容交易所’,彻底颠覆咱们以前衡量内容价值的那一套老办法!
原野: 也就是说,以后光看流量来判断内容好不好,那套‘流量为王’的理论就行不通了呗?那在未来的AI时代,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定义和评估内容的‘真金白银’呢?Cloudflare对此有什么‘脑洞大开’的新点子吗?
晓曼: 他们啊,提出了一个特别特别精妙的比喻,听着都有点儿意思——就是把AI引擎,想象成一块‘瑞士奶酪’。
原野: 瑞士奶酪?!就是那种,嗯,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洞洞的那种吗?这个奇奇怪怪的比喻,到底是怎么帮我们理解内容价值的啊?
晓曼: 没错!你想啊,AI模型虽然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它的知识库啊,可不是完美无缺的,就像你说的,跟瑞士奶酪似的,到处都是‘知识盲区’,也就是那些‘孔洞’。所以呢,那些能把这些‘孔洞’给填补上的,全新的、独一份儿的原创内容,它的价值可就比那些网上烂大街、翻来覆去的信息高出不知道多少倍了!举个例子吧,一篇关于某个特别冷门的历史事件的深度研究,或者一个最新冒出来、还没几个人知道的科学突破,这些对AI来说,那简直就是稀世珍宝啊!
原野: 噢!我这下算是彻底开窍了!所以说,未来的内容好不好,就不再是看它能‘忽悠’来多少眼球,带来多少流量了,而是要看它到底贡献了多少‘新鲜出炉’的知识,填补了AI多少‘知识盲区’,是这个意思吧?!
晓曼: Bingo!完全正确!最终的目标呢,就是想搞一个全新的评分和定价体系,你的内容能把知识往前推多少,就值多少钱。这一下子就能把那些有真材实料的创作者给‘逼’出来,让他们去死磕那些真正有深度、有独到见解的‘硬核’内容,而不是天天去追那些转瞬即逝的热点和虚头巴脑的流量了。
原野: 哇塞,这么一听,这可真有可能开启一个‘高价值内容创作’的全新‘黄金时代’啊!咱们Web的商业模式正在经历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换血’,这可不光是内容创作者的事儿,它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啊!
晓曼: 没错!这可不是Cloudflare一家在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互联网生态系统在‘自我升级’,在进行一场‘大进化’!这场变革最核心的,就是要大声宣告一个崭新时代的降临:一个AI必须为它赖以生存的知识和创造力,乖乖掏钱的时代!这才是对所有创作者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咱们走向一个更繁荣、更公平的互联网未来的必经之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