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哎呀,话说寻找新供应商这事儿,简直就是商业圈里的大型“相亲节目”啊,大家伙儿都削尖了脑袋想找个“对的人”。可要是你光盯着人家报价单上的那个数字,那真是分分钟能掉进大坑里,爬都爬不出来。
晓曼: 可不是嘛!你以为省了点小钱,结果一个不靠谱的供应商能给你整出天大的麻烦,那损失可不是你省下来的零头能比的。所以啊,这套系统化的筛选流程,简直就是咱们的救命稻草。
原野: 嗯,那咱们刚开始撒网的时候,第一步是不是得先搞个“供应商长名单”啊?就像大海捞针,得先知道哪里有鱼群。话说现在这信息多得跟海啸似的,你觉得咱们采购的小伙伴们,最靠谱、最有效的渠道,能从哪儿摸到这些潜在供应商的底细呢?
晓曼: 哎呀,渠道那可真是五花八门,行业协会的会员名录啊,专业展会逛一圈啊,或者那些垂直领域的网站,都能给你提供一堆。不过要我说啊,我个人特别推荐一个听起来有点“土”的“老办法”——那就是通过同行或者咱们现在合作得特别好的供应商来推荐。
原野: 哟?这倒是有点意思了!都说现在讲究大数据、讲究高科技,怎么这种“老派”的方式反而更管用呢?说来听听,有啥秘诀?
晓曼: 嘿,这可不是光给你个名字那么简单,你拿到的是带着“口碑”和“内幕消息”的推荐啊!你想想,你同行的小伙伴会悄悄告诉你,这家供应商是出了名的“守时先生”,还是经常“掉链子”的?产品质量是“杠杠的”,还是“三天两头出幺蛾子”?这些可都是你在网上扒拉资料、看宣传册子根本看不到的“绝密情报”啊,价值连城!
原野: 这么一听啊,从咱们一开始的“长名单”,到后来的RFI,再到RFQ,这简直就像是层层闯关的游戏,一步步把供应商给筛选出来。但话说回来,等咱们千辛万苦拿到供应商的报价单,上面那个大大的数字,就是全部了吗?我记得咱们资料里提到一个特别牛掰的概念,叫TCO,总拥有成本,对吧?
晓曼: Bingo!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只盯着报价单上的那个价格,那简直就是“菜鸟”采购的入门级操作。咱们专业的采购老司机,那必须得看TCO,也就是总拥有成本。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魔鬼公式”:最终成本 = 报价 + 物流成本 + 质量成本。少看一样,你都可能亏得底儿掉!
原野: 哎呀,这质量成本,听着就有点玄乎了,具体怎么个算法呢?
晓曼: 举个例子吧,你可以拿它的报价,乘以一个你预估的“拒收率”。你想想看,如果一家供应商报价低得让你心花怒放,结果呢,次品率高得让你头皮发麻!那些退货啊、返工啊、耽误生产的隐形成本,七七八八加起来,说不定比那家报价高一点点,但质量稳如泰山的公司,最终的总成本还要贵呢!这就是TCO的“神力”所在,它让你看问题不再是“管中窥豹”,而是“一览无余”!
原野: 哇塞,这么一说,TCO这个概念简直是给咱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啊,视角一下子就变得立体多了。那行,咱们初步的信息收集也做了,报价也比了,接下来是不是就该对这些“候选人”进行更深入的“背景调查”了?
晓曼: 没错!接下来就是重头戏——“实地考察”了。你想啊,光看简历和照片,能知道啥呀?你得亲自跑一趟,去人家公司现场,眼见为实!
原野: 嗯,这就像找终身合伙人,光网上聊不行,总得约出来见一面,喝杯咖啡,看看是不是真靠谱。那咱们资料里说的那个“预审核”和“正式审核”,是不是就发生在这个阶段啊?它们俩具体都看些啥呢?有什么区别吗?
晓曼: 完全正确!“预审核”呢,一般是咱们采购部门自己来,就像是先去“踩个点儿”,摸摸底。看看人家工厂里的设备是不是“老掉牙”的,产能是不是“跟不上趟儿”的,都有哪些“大客户”在合作,公司底子稳不稳。等到了“正式审核”,那可就不是咱们采购能搞定的了,得请出咱们的“质量专家”——供应商质量工程师(SQE)出马!他们会像侦探一样,把人家的质量体系“挖个底朝天”,什么产品追溯能力啊,质量控制流程啊,那可真是细致入微,跟预审核的侧重点完全不一样。
原野: 哇,听你这么一说,这俩审核还真是“文武双全”啊,一个看“大局”,一个盯“细节”。那是不是说,等供应商千辛万苦、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这些“严刑拷打”般的审核之后,咱们就可以直接“大手一挥”,开始大规模采购了呢?我记得资料里还提到了一个“样品”环节,这又是怎么回事?
晓曼: 嘿,那可万万不能!你想得美!审核通过,顶多就是人家拿到了咱们这个“采购大学”的“准考证”,连校门都没进去呢!真正的“大考”是“样品测试”!你必须得把人家的样品拿回来,放到咱们自己的生产线上,真刀真枪地跑一跑,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学霸”,能不能完全符合咱们的技术标准。而且你得记住,就算样品测试合格了,那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什么试产啊、小批量生产啊,一堆环节等着你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原野: 哎,这么一捋啊,从最初的筛选,到后来的实地考察,再到最后的样品验证,每一步都像齿轮一样,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看来到这儿,咱们供应商开发的前期“打地基”工作,就算是告一段落了。那话说回来,在整个这么一套流程走下来,你觉得最核心的价值和最值得咱们深思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呢?
晓曼: 核心中的核心啊,我的老伙计!这套流程的本质,它可不是为了让你去跟人家“砍价”砍到骨折,它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战略投资”!是对咱们企业供应链未来“抗风险能力”和“韧性”的巨大投资!所以你看啊,整个流程走下来,咱们真正要做的,是用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近乎“严苛”的方法,去评估这个供应商的“综合价值”,也就是咱们从头到尾都在念叨的TCO,而不是傻乎乎地只盯着那张薄薄的报价单!
原野: 哇,你这么一说,瞬间感觉咱们采购这份工作,从一个单纯的“买买买”的执行小弟,一下子就跃升到了企业“运筹帷幄”的战略高度了!这格局,一下就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