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Hey,咱们聊个特有意思的话题啊,很多公司为了省钱,都琢磨着“集中采购”这事儿。听起来多美啊,规模大,价格低,完美!可奇怪的是,为啥有人说这玩意儿弄不好,反倒会让公司“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简直就是往雷区里跳呢?这不等于花钱买罪受吗?
晓曼: 哎呀,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就是典型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纸面上看,集中采购那真是省钱省力,效率倍增。可一落地,它立马就触碰到公司里最敏感、最要命的神经——利益分配和那些盘根错节的部门政治。这水可深了。
原野: 等等,你跟我开玩笑呢吧?买个东西,这也能搞成“宫斗剧”?不就是采购嘛,至于吗?
晓曼: 你仔细想想啊,这可不只是买东西那么简单。你一说要换供应商,那简直就是重新洗牌,把大家的牌局都给打乱了。你想啊,设计部可能就爱那些反应贼快的小作坊,人家能配合他们天马行空地搞新品;生产部呢,就想找个质量杠杠的、特稳定的大厂,毕竟要保生产嘛;可采购部呢,那眼睛里就只有俩字儿:低价!这三拨人,想要的东西那可是南辕北辙啊。一旦搞集中采购,总有一方要“牺牲小我”,那矛盾可不就跟火山爆发似的,噼里啪啦就来了吗?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这集中采购从娘胎里出来就带着“胎记”啊,根本就不是什么省心事儿。那你说说,这事儿在实际操作里,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引爆,搞得鸡飞狗跳的呢?来,咱们听个真事儿。
晓曼: 哎,说到案例,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一个特别经典的。有家公司啊,新上任了个物流经理,雄心勃勃,大手一挥说:“我要整合货运供应商,搞集中采购!”然后他真就找到一家新代理,报价直接比原来低了25%!你想想,这听着是不是特诱人?大家当时都觉得,哎哟喂,这是个大功臣啊!结果呢?万万没想到啊,这特么才是噩梦的开始!
原野: 哇塞,直接砍掉四分之一的成本,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啊!谁听了不心动?可为什么会变成噩梦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晓曼: 问题就出在这家公司自己的业务模式上。他们是那种典型的“多种少量”型企业,就是说,他们运的东西种类特别多,但每样量都不大,而且呢,货品价值还死贵死贵的!所以啊,他们对运输的时效性和质量要求,那简直是苛刻到了极致!可偏偏呢,中标的那个新代理,人家是靠跑大批量货起家的,早就习惯了那种“一车拉光,到哪儿算哪儿”的粗放式经营。你让他来搞这种精细活儿,那不就是赶鸭子上架,根本满足不了嘛!
原野: 哎哟喂,不用你说,我都能猜到后面的剧情了。是不是就是那种,货老是延误、包裹三天两头丢、客服电话打不通、服务态度还贼差劲的戏码?
晓曼: Bingo!完全正确!你简直就是神预言家啊!举个例子吧,他们有批货要发到台湾子公司,本来是周五就该到的,这样周一就能发给客户了。结果那个新代理呢,为了凑够一整个机舱的货,硬是给你拖到周末才运!得嘞,客户周一开门一看,没货发,直接就炸锅了!投诉电话那可是直接打到总部,把物流经理的座机都快打爆了!你说这经理多惨啊,夹在中间,前面是签了一年的合同,不敢随便毁约,怕赔钱;后面呢,那个新代理,因为利润本来就低,根本就没啥改进的动力,就跟那“死猪不怕开水烫”似的,爱咋咋地!你说气不气人?
原野: 天呐,这简直就是个死循环啊!外部供应商不给力,内部又怨声载道,那这位经理最后,是硬着头皮扛下来了,还是……?
晓曼: 你猜对了,他哪儿扛得住啊!内忧外患,投诉电话都打到他老板的老板那儿去了!结果不到半年,这位经理就彻底扛不住了,只能灰溜溜地辞职走人。你说说,这案例是不是活生生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光想着追求最低价,结果把业务的实际需求给抛到九霄云外了,那最终付出的代价,可不是你省下来的那点儿钱能比得了的,简直是血亏啊!
原野: 哎呀,这教训听着都让人心疼。既然集中采购有这么多“坑”,那你说,公司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享受到它的好处,又避免掉进这些“坑”里,不至于再重蹈覆辙呢?
晓曼: 嗯,想要破这个局啊,关键就两个字:智慧和平衡。千万不能“一刀切”!我给你支个招吧,一个特别奏效的策略就是,从“新产品”入手。你别去动那些已经跑得顺顺当当的老产品和老供应商,那都是祖宗级的,动不得。而是在你开发新产品的时候,一开始就优先选择那些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供应商。这样一来呢,你既能慢慢地实现集中采购的目标,又不会在公司内部搞得天翻地覆,引起轩然大波。是不是挺巧妙的?
原野: 哇,你这招高啊!这叫“用增量带动存量”,太聪明了!那对于那些已经存在的大宗采购,比如量特别大的那种,是不是也得小心“一刀切”的风险啊?
晓曼: 那可不!当然有风险了。我再给你讲个食品公司的例子,特别有启发性。他们采购粮食这种大宗物料,就没搞那种“一刀切”的集团采购,而是玩儿了个“三级合同”模式:一部分呢,他们跟国家那种中央直属的大粮库签个大合同,保质保量保价格,稳稳当当;另一部分呢,就跟当地那些私营个体户签点小合同,灵活机动,应急的时候用;更绝的是,他们甚至还允许当地的农户直接把粮食送到工厂去!
原野: 哎哟,听着是有点复杂,但是仔细一琢磨,这简直就是把“实用”俩字儿写脸上了啊!
晓曼: 可不是嘛!它巧妙地兼顾了总部对价格的严格要求,又满足了工厂那边的灵活性需求。这不就正好印证了那句话嘛:“水无定形,法无定法”。放到采购这事儿上,就是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公司的采购策略啊,必须得是动态的,得像变色龙一样,根据你的业务类型、产品特性,甚至市场的风吹草动,来灵活调整集中和分散的那个“度”。这才是真功夫!
原野: 这么说来,对于那些正琢磨着要不要搞集中采购的公司,最重要的第一步,可能还真不是撸起袖子就干,而是得先按下暂停键,好好地,甚至有点儿“痛苦”地想一想。
晓曼: 简直是太对了!我跟你说,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得先沉下心来,搞清楚你现在这种模式它为啥存在,它有什么道理。更得去好好听听一线部门那些真实的、接地气的需求。说真的,很多时候,咱们就是太盲目地去追求一个看起来理论上“正确无比”的降本方案,结果呢?就是为了省那么点儿钱,反倒把自己搞得“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简直是得不偿失!所以啊,看清全局,找到那个最适合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平衡点,那才是真正的“智慧采购”,才能笑到最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