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我们都知道,当爹妈的,哪个不希望自家娃儿能像个小马达一样,自己转起来学习?结果呢,往往是“我想让你学,你偏不学”,搞得跟拔河似的。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到底怎么才能让这小马达自己发动起来,还乐在其中!
晓曼: 你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简直是直击灵魂拷问啊!说白了,这孩子到底为啥学,这劲儿是从哪儿来的,咱们得先搞明白。
原野: 没错,说到这个,我最近听了个故事特别有意思。有个小家伙,本来画画画得那叫一个投入,每天自己就拿起笔,根本不用催。结果他爸妈觉得,哎呀,这孩子真棒,每次画完就给点小奖励。你猜怎么着?没多久,这孩子画画就变味儿了,没奖励就不画,画也只为那点奖励。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啊?
晓曼: 哈哈,你说的这个例子,简直就是心理学教科书里的经典案例!它有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德西效应”,或者更通俗点叫“过度理由效应”。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人本来就喜欢做某件事,结果你非要给他塞一堆外部奖励,反而会把人家那点儿内心的热情给浇灭了。就像你说的那个画画的孩子,他画画的理由从“我喜欢画画,画画真开心”变成了“为了得奖励,我才画”,奖励一没,动力也就跟着溜走了。
原野: 哎,这么一听,原来学习的动力还分“内力”和“外力”啊。一种是发自肺腑的喜欢,就是你说的“内在动机”;另一种就是为了奖品或者为了免挨骂,那是“外在动机”。
晓曼: 正是这样!咱们可以把学习想象成一场马拉松。那些外在动机,比如考个好成绩就给买个新玩具,就像是跑道边上递过来的能量饮料,喝了能让你冲刺一段,但劲儿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内在动机呢,那种对知识本身的纯粹好奇和探索欲,那才是你身体里自带的“核心体能”,能支撑你跑完全程,甚至还能享受跑马拉松的过程。它更持久,也更给力。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这外在奖励听着风险挺大啊,那我们是不是就得把奖励这个东西彻底打入“冷宫”了?或者说,到底该怎么正确地看待和使用它呢?
晓曼: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直击要害!奖励这东西,它不是洪水猛兽,关键看你怎么用。对于那种孩子压根儿不感兴趣,或者刚开始需要培养习惯的领域,适当的奖励就像是个“启动开关”,能帮他迈出第一步。但最最核心的原则是,咱们得想办法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我为了奖励”转移到“我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上。奖励永远都只能是辅助,不能是终极目标。
原野: 明白了,搞懂了这两种动力的“脾气秉性”,我们就知道,关键得点燃孩子心里的那把火。那具体该怎么操作呢?有没有什么“点火秘籍”?
晓曼: 秘籍当然有!这就像点燃一团火,得有合适的引燃物和燃料。咱们可以从好几个方面入手: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给他们一些“当家作主”的自主权、设定那种“跳一跳就能摘到”的目标、培养他们那种“越挫越勇”的成长型思维,还有啊,创造那种让他“全身心投入,忘了时间”的心流体验。
原野: 哇,听起来都特别棒!但是啊,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家孩子就是个“佛系青年”,对啥都提不起兴趣,简直“无感”得很。当孩子表现出这种“冷漠脸”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个方面开始下手呢?比如说,从“呵护好奇心”开始,具体能怎么做?
晓曼: 呵护好奇心,这里面最关键的一招就是,要把学习跟生活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比如说,学数学别老是关在屋里做题,你可以带孩子去超市,让他算算哪个商品更划算,比较一下折扣。让他亲身体会到,数学这东西不光有用,还挺好玩的。还有啊,当孩子问你“为什么”的时候,千万别不耐烦,或者敷衍了事。你得跟他一起去寻找答案,这个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最棒的学习体验。
原野: 那“赋予自主权”呢?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让孩子“放羊”,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了?
晓曼: 哎,那可不是完全放任自流啊!而是在一个大的框架里头,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打个比方,你可以让他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或者作业写完了,让他自己选是先看会儿课外书,还是先玩十分钟。这种“我说了算”的掌控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指令的“小机器人”。
原野: 我对你刚才说的那个“跳一跳能摘到”的目标特别感兴趣,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如果拿爬山来打个比方,目标定得太高或者太低,分别会让孩子有什么感受呢?
晓曼: 这个比喻简直绝了!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就好像你让一个小孩去爬一座遥不可及的珠穆朗玛峰,他会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感到无比沮丧和绝望,最后直接躺平、放弃。但如果目标太低呢,就像让他去平地上散步,他会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毫无挑战性,当然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只有那种他需要稍微努力一下,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的斗志和潜力,让他感觉“我能行”!
原野: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帮助孩子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动力。但孩子毕竟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比如家庭和学校,肯定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吧?
晓曼: 那是当然!绝对的!我们老说“近朱者赤”,环境这东西,就像是滋养学习动力的“肥沃土壤”。在家里,父母的榜样作用简直是重中之重。你想想,如果你自己每天回家就是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却要求孩子去读书,那这种要求是不是显得有点苍白无力?反过来,如果你自己也热爱学习,享受阅读,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孩子,耳濡目染嘛。
原野: 话说“避免盲目比较”这个道理,很多家长都懂,但实际操作起来,面对亲戚朋友家“别人家的孩子”,或者学校的各种排名,家长们很难做到完全不焦虑啊。有没有什么“妙招”能帮助家长缓解这种焦虑呢?
晓曼: 妙招就是,咱们得把视角彻底扭转过来,把关注点从“跟别人比”,拉回到“跟自己比”。多看看自家孩子独特的成长轨迹和一点一滴的进步。比如,他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多认识了几个字?这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比上次更有创意?这种只跟自己比的“内在比较”,才能让孩子建立起真正的自信,而不是总活在别人的光环或者阴影里。
原野: 除了家庭,学校环境的作用也绝对不容小觑。
晓曼: 是啊!一个充满热情、真心关爱学生的老师,一个不光只看分数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还有那些内容生动有趣、难度又恰到好处的课程,这些都是点燃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火种”。学习不应该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奋斗,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能带来巨大的乐趣和动力。
原野: 咱们聊了这么多“秘籍”,我感觉还有一个环节特别重要,那就是反馈。比如说,孩子辛辛苦苦完成了一项任务,我们是简单地夸一句“你真棒”,还是有更好的“打开方式”?
晓曼: 这就涉及到咱们说的“精准浇灌”了。一句空泛的“你真棒”,效果真的非常有限。真正有效的反馈,它必须是及时而且具体的。比如你可以这样说:“哇,你这次解题的思路真有创意,居然用了我们之前没学过的方法,这一点进步太大了!”这种反馈,它不光肯定了结果,更重要的是肯定了孩子的努力和过程,让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具体好在哪里,下次该朝着哪个方向继续努力。
原野: 这种具体的反馈,能帮助孩子一点点积累成就感,慢慢建立起一种叫做“自我效能感”的东西,是这个意思吗?
晓曼: 完全正确!“自我效能感”说白了,就是孩子内心深处那个“我能行”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越强,他在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时候,就越有韧性,越不容易放弃。除了通过具体的反馈帮他积累成功经验,我们还可以通过让他观察同伴的成功案例、多给他积极的言语鼓励,以及帮助他管理好面对困难时的焦虑情绪,一起来构建这种强大的内在信念。
原野: 听下来,我们今天讨论的所有这些方法,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它似乎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分数,对吧?
晓曼: 的确如此!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千万别因为过度依赖奖励这些外部手段,而无意中扼杀了孩子最最宝贵的内在火花。教育的终极目标,绝不应该是培养一个只装满知识的“米袋子”,而是要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原野: 一个“完整的人”?这个提法挺有意思的,能具体说说它指的是什么吗?
晓曼: 它指的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懂得与人合作,并且拥有健全品格和智慧的个体。当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享受探索的过程,他所获得的,就绝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那种能伴随他一生的好奇心和源源不断的成长力。
原野: 所以说,我们努力的方向,不该是单纯地用奖励去换取孩子表面的“好表现”。
晓曼: 是的,别老想着只给奖励。我们真正的任务,是像园丁一样,创造最合适的条件,帮助孩子们点燃那团属于他们自己、能够终身燃烧的内在学习火花。这才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最宝贵的礼物,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