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我最近读到一句话,简直是把我整个人都点透了,感触特别深。它说:“你根本不用非得把自己拗成一个‘有趣’的人,你真正要做的,是去发现和享受那些本来就很有趣的事儿。”
晓曼: 没错,这话简直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啪地一声打醒了多少还在“凹人设”的人!现在这股子“人设”风潮吹得太猛了,好像人人都得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有趣”的限量版,就为了讨好别人,真是累不累啊。
原野: 懂!我太懂那种感觉了,简直是心有戚戚焉。你有没有那种体验,就是做一件事儿,完全不是冲着什么奖金啊、表扬啊、朋友圈点赞啊去的,纯粹就是因为打心眼里喜欢,爱到骨子里去了?
晓曼: 那可太多了!这背后啊,其实牵扯到两个挺有意思的心理学小秘密:一个叫“内在动机”,说白了就是你干这事儿,纯粹是它本身让你爽,让你有成就感;另一个呢,就是大家常说的“心流”了,那种完全忘我、整个人都陷进去,眼里只有眼前事儿的状态。这俩小家伙一碰头,嘿,那种纯粹的乐子,简直了!
原野: “心流”这个词儿听着就高级,能展开说说,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吗?
晓曼: 这么说吧,就拿一个作家举例子。他可能一开始脑子里想的是,我要写一本惊天动地的畅销书啊,然后名利双收,走上人生巅峰,对吧?这就算外在动机。但是,当他真的坐到书桌前,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完全沉浸在构思故事、雕琢文字的那种状态里,连饭都忘了吃,时间都不知道去哪儿了,甚至把“畅销书作家”这个目标都抛到九霄云外了——那一刻,他体验到的就是“心流”。真正让他笔耕不辍的,是创造本身带来的那种纯粹的快乐,那才是内在动机在闪闪发光呢。
原野: 哇哦,我懂了!所以说,当我们完全不带任何功利心地,就为了享受那个过程而全身心投入的时候,这种体验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晓曼: 意义可大了去了!它意味着你找到了一个根本不用看别人脸色、稳稳当当的快乐发电站。你想啊,要是把生活比作一场旅行,那些追求外在动机的人,可能只关心“我打卡了多少网红景点啊”、“我的朋友圈照片够不够炫啊”。但内在动机和心流呢,它关注的是旅行本身,是路边不经意间撞见的一片花海,是和当地老乡突然聊起来的天,是那种完全沉浸在当下、独一无二的体验。这种喜悦,它深着呢,可不是你发个朋友圈,别人给你点几个赞就能比得上的。
原野: 这种追求纯粹乐趣的说法,听起来是真美好,但一回到现实,哎,我们好像总被一股子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跑。你有没有那种感觉,就是社会好像悄悄地给我们每个人都塞进了一个芯片,老是在耳边跟你说:“喂,你得不断‘升级’啊,得去够着那个‘完美模板’啊!”
晓曼: 哎呀,这种压力简直是铺天盖地,躲都躲不掉。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你刷到的全是那些精心P过、完美到不像话的“人设”:这边晒着高雅艺术,那边秀着八块腹肌,还得会做米其林三星级别的家常菜。甚至很多什么情感专家,也在教你如何“自我增值”,培养一堆能在约会时拿出来“炫耀”的爱好。说到底,这不就是一种深深的“讨好型人格”吗?整个社会都在悄悄地告诉你:把自己“过度包装”成一个商品吧,越华丽越好。
原野: “过度包装”,这个词儿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一针见血!这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做法,短期内可能确实能让你在社交场合混得风生水起,得到点儿虚假的认同感。但长此以往,它对我们认识自己、感受幸福,会不会产生一些非常负面的副作用呢?
晓曼: 那是肯定的,负面影响简直是板上钉钉!你想啊,你一直都在演戏,演的还不是自己,是别人想看的那个人。你拼命去填补的是别人给你挖的坑,而不是自己心里真正渴望的东西。时间一长,你就会觉得累得要死,心里空落落的,甚至会把自己都给演丢了,完全忘了自己当初到底喜欢个啥,最后活成了连自己都嫌弃的模样。
原野: 既然这种“讨好型生存”根本不是个长久之计,那我们到底该怎么才能从这个泥潭里爬出来,找到那个真正能驱动自己的小马达呢?
晓曼: 我觉得啊,这里头藏着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法宝,那就是——好奇心!你听听爱因斯坦老爷子怎么说的:“我没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就是有一颗热乎乎的好奇心!”这话简直就是金玉良言。好奇心就是那个最好的“解毒剂”,它能一下子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哎呀,别人会怎么看我啊”这种纠结,转移到“哇塞,这事儿本身也太好玩了吧!”这个点上来。
原野: 哎,这个思维转换可太有意思了。那从好奇心萌芽,到你真正地陷进去,再到乐在其中,这个美妙的过程它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发生的呢?
晓曼: 好奇心啊,它就像我们内心深处那个永不停歇的发动机。它会推着你,让你去闯进一片完全陌生的领域,比如说,天文学。刚开始你可能只是随便瞟一眼,心想“宇宙到底长啥样啊?”然后你就开始找纪录片看,找相关的书啃。在这个过程中,你每发现一点新东西,就会冒出更多的新问题,你的好奇心就跟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慢慢地,你整个人就完全被吸进去了,早把当初什么“为了显得自己有文化”的小九九忘到爪哇国去了。你享受的,就是那种纯粹探索未知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的兴奋和巨大的满足感。
原野: 你这个比喻说得太好了!我也特别喜欢一个说法,要是把咱们的兴趣爱好比作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森林,那好奇心啊,它就是那座屹立不倒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往森林深处走,去发现更多宝藏。
晓曼: 哎呀,你这个比喻简直是绝了!好奇心就是我们心里的那一点点星火,它能瞬间点燃我们对生活的热情,让我们鼓起勇气,一头扎进那片充满未知的森林里,而不是像个傻瓜一样,傻站在森林外面,掰着指头琢磨:“嗯,走哪条路才能赚到最多的掌声呢?”
原野: 聊到这儿,我突然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反常识”现象。你看啊,我们好像越是拼命地、刻意地去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趣”的人,结果呢,反而离真正的乐趣越来越远了。
晓曼: 没错,这简直就是“有趣”界的“墨菲定律”:你越是想刻意地去“有趣”,结果就越是“无趣”!这就像你买东西,一个盒子包装得金碧辉煌、花里胡哨的,你反而会犯嘀咕:“这玩意儿不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吧?”真正的有趣啊,它就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真实和自然而然。你看那些为了表演、为了炫技才去弹吉他的人,他弹出来的曲子是紧绷的,带着目的性的;可要是他纯粹因为喜欢,就窝在自己房间里,随心所欲地为自己弹奏,那种松弛感和完全沉浸的状态,那才叫真魅力,那才是骨子里的有趣!
原野: 这么一说,我也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关于“培养爱好”的各种建议了。它们老是把爱好跟什么“提升个人魅力”、“扩大朋友圈”这些外在目的给捆绑在一起。这种操作,是不是反而把爱好最原始、最纯粹的乐趣给活生生剥夺了呢?
晓曼: 简直是太对了!这根本就是对“爱好”这个词儿的巨大误会。爱好它真正的价值在哪儿呢?它就是一个你专属的“快乐充电宝”啊!是你从日常的鸡毛蒜皮和各种压力里抽身,躲进去喘口气、回血的秘密基地。它就应该是纯粹为你自己服务的。可一旦你开始琢量:“嗯,这个爱好能不能帮我认识更多人啊?能在简历上添光彩吗?”那它就立马从你的“充电宝”变成了一个疯狂“耗电”的任务了,那点儿乐趣,自然也就所剩无几了。
原野: 这么说来,当我们把爱好从一个“社交敲门砖”重新定位成一种“自我加持”的力量时,我们能从中得到的满足感,那可真是天壤之别了。
晓曼: 没错!这种看问题的角度一转变,就意味着你不再把眼睛往外看,去求着别人给你点个赞,而是开始往内探索,给自己充能。这种“不为讨好任何人,只为取悦我自己”的生活态度,一旦在心里扎了根,那对我们每个人,甚至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那种四两拨千斤,非常非常深远的影响。
原野: 那具体来说,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呢?
晓曼: 对我们个人而言,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你会拥有一个像钢筋水泥一样坚固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你的快乐啊,再也不会被那些飘忽不定、说变就变的外部评价牵着鼻子走了,你会变得特别从容,特别自在。而且,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追寻这种“真我”的生活,整个大环境的氛围也会从现在的浮躁和焦虑,慢慢转向一种更看重内在价值的健康状态。说不定啊,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到时候也会从那些什么身家多少、名气多大之类的外在标签,彻底变成内心的那份平静和满足。
原野: 嗯,这确实是一个特别深刻的转变,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信息爆炸、啥都得拿出来比一比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简直是难能可贵。回归到最真实、最本我的状态,听起来就像是给咱们这些现代人普遍的“焦虑症”,开了一剂立竿见影的特效药啊。
晓曼: 确实是这样啊。所以说到底,生活的真谛,根本就不是让你去当别人眼中的那个“有趣”标签。你越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地想把自己变得“有趣”,可能反而离真正的快乐越跑越偏了。也许啊,一个真正活色生香、充满乐趣的人生,恰恰就是从我们不再“刻意”去追求“有趣”的那一秒钟,才算是真正拉开了序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