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教学秘书:被“打杂”的幕后英雄
吕丰厚(Edison)
0
7-5高校教学秘书是维持教学秩序运转的关键纽带,承担着繁重且细致的工作。然而,他们却面临着超负荷工作、职业地位低、薪资待遇差以及晋升空间狭窄等多重困境。文章呼吁高校管理层重新审视其价值,并提出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教秘自身提升专业能力以实现职业发展的建议。
高校教学秘书的角色与职责
- 关键纽带: 连接学校、教师和学生,执行教学管理政策并服务日常需求。
- 工作范围广泛: 贯穿整个教学周期,包括教学计划制定、课表编排、学籍管理、考务、成绩录入、毕业环节协调及教学质量监控。
- 一人多岗: 在二级管理体制下,常兼任科研秘书、行政秘书、财务报销等,工作量远超普通行政人员。
- 服务比例悬殊: 某高校调查显示,一个教学秘书平均要服务75名教职工和3134名学生。
教秘面临的职业困境
- 超负荷工作量: 工作范围广且时间节点严格,涉及大量细节,需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防教学事故。
- 工作与回报不匹配: 高校人事体制改革导致编制削减,人均工作量大幅上升,但薪资待遇提升相对滞后。
- 职业倦怠与心理压力: 长期高负荷工作和职业前景不确定性导致职业倦怠,80%的教学秘书认为自己承受很大压力。
教秘职业的价值低估
- 地位尴尬: 在高校价值体系中,教学和科研是核心,行政管理常被视为“辅助性”工作,导致教秘价值被低估。
- 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直接影响政策制定,使教秘在编制、待遇等方面处于弱势。
- 被误解为“打杂的”: 长期被忽视的职业价值让不少教秘自嘲为“打杂的”,甚至被误解为“谁都能干”的简单事务。
职业发展通道狭窄
- 晋升天花板: 作为基层教学管理者,教秘面临明显的“天花板效应”,行政管理岗位的晋升空间本就有限。
- 无专门职称序列: 大多数高校没有为教秘设立专门的职称序列,与辅导员可走思政教师职称序列形成对比。
- 转型困难: 日常工作占据绝大部分时间,难以抽出精力做科研,导致“想晋升却没条件”的困境。
教秘职业的未来与解决之道
- 高校管理层: 需重新认识教秘工作价值,开辟职业发展通道、合理确定编制、完善薪酬体系。
- 建立健全培训体系: 制定系统性培训计划,帮助教秘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育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专业能力。
- 教秘自身提升: 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如数据分析、信息化管理技能),将经验转化为专业能力。
- 共同体协作: 教秘与教师是互补的协作关系,重视教秘工作能释放教师教学科研潜力,实现高等教育质量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