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哲: 我最近发现一个超级有意思的现象,跟闺蜜在咖啡馆里,那吐槽起工作来简直是口无遮拦,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别提多放松了。结果呢,同样一肚子话,想发个朋友圈,我就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生怕哪个老板同事不小心刷到,那我可就得原地爆炸了。你说怪不怪,明明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想法,怎么换个地儿,这感觉就天差地别呢?
林溪: 哎呀,你这个观察可太精准了!这背后啊,藏着一个传播学界响当当的经典理论,它就叫做“媒介情境论”。
苏哲: 哇哦,听你这么一说,感觉这个理论好像就直接戳中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小困惑。那它到底是怎么被提出来的呢?核心思想又是啥?赶紧给我科普科普!
林溪: 这个理论呢,是位叫梅罗维茨的学者在1985年提出来的。他可厉害了,直接把媒介比作一个“魔法师”,说它最牛的地方不是传信息,而是能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所处的“情境”。就像你刚才吐槽的那个朋友圈,它就是把咱们咖啡馆里那种私密到能说悄悄话的聊天,瞬间搬到了一个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围观的大舞台上,你可不得赶紧收敛收敛,调整一下自己的“表演”嘛!
苏哲: 这么说来,媒介情境论不光是讲媒介对我们有影响,更强调它是通过神不知鬼不觉地改变“情境”来施加这种影响的。那这个“情境”到底是怎么被媒介给“整”出来的,然后又反过来把我们给“套住”的呢?能不能再给我好好掰扯掰扯这个神奇的机制?
林溪: 简单粗暴点说吧,媒介啊,它就是那个搭台子的。它能把公共和私密空间重新给你划拉开,直接打破了过去那种物理上的“老死不相往来”。你想想,以前你只能跟你眼前的人碎碎念,现在你在朋友圈里随手发一句,那可不就等于在人山人海的大广场上扯着嗓子喊话嘛!所以啊,不同的媒介,它背后的规矩和搭出来的舞台,那可是天差地别,完全不一样。
苏哲: 哎呀,这下我彻底明白了!媒介这家伙,简直就像个无形的导演,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我们身处的这个“舞台”给换了。那照这么说,不同的媒介,是不是就意味着会搭出完全不同、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舞台呢?
林溪: 那可不是嘛!当然了!咱们就拿大家最熟悉的电视来举个例子。你回想一下,大年三十,一家老小围坐电视机前看春晚,电视里那叫一个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演员们那精彩的表演,简直就像把整个大舞台都搬进了咱家客厅一样。在这种情境下,大家一般都会有啥样的互动和感受呢?
苏哲: 噢,那简直就是一种暖洋洋的家庭团聚氛围啊!大家伙儿边看边乐,看到好笑的就一起哈哈大笑,碰到槽点就互相吐槽,那种一起分享、一起参与的感觉,别提多棒了!
林溪: 没错!但你再看,如果换成现在特别火的网络直播,那感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看主播一个人在屏幕前口若悬河,下面可是成千上万的粉丝通过弹幕、送小礼物跟他嗨聊互动。这种情境啊,它就创造出一种特别强烈的“在场感”,让你觉得跟主播的距离近得就像面对面聊天一样,互动是实时的、私密的,简直就是为你一个人定制的。这跟刚才咱们说的看电视那种家庭大联欢式的共享氛围,那可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情境了。
苏哲: 哇塞,听你这么一说,我才发现原来媒介在情境塑造上简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啊!照这么看,这种理论在咱们现在用的社交媒体和日常沟通里头,肯定还有更多更好玩、更让人拍案叫绝的体现吧?
林溪: 那可不!社交媒体,简直就是把这个理论玩儿到了极致,推向了巅峰!
苏哲: 是啊是啊,就拿现在火得一塌糊涂的短视频平台来说吧,它站在“媒介情境论”这个角度来看,又给咱们创造了怎样一种独一无二的情境呢?更重要的是,这对我们日常生活又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影响啊?
林溪: 短视频平台啊,它就给你营造出一种“全民都是大网红,秒刷秒满足”的超爽情境。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站C位,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的小日子。与此同时呢,它对咱们的消费行为那影响可就大了去了,你前一秒刷到一个看着直流口水的美食视频,后一秒可能手指头就不由自主地滑向了外卖APP,直接下单了同款!你看,媒介创造的这个情境,简直是分分钟就把你的好奇心转化成了剁手的冲动啊!
苏哲: 哎哟,你这话可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这简直是太真实了!那咱再聊聊每天都离不开的聊天工具呗?就比如微信,它是不是也悄悄塑造了不同的情境呢?
林溪: 那必须的啊!你想想看,就同一个微信,你在亲戚朋友的群里,那简直是放飞自我,各种插科打诨、表情包乱飞,那叫一个轻松愉快的闲聊情境。可一脚踏进工作群,你的语言立马就变得规规矩矩、简洁明了,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不就是同一个工具,愣是根据你聊天的对象不同,给你营造出俩完全不搭边的沟通情境,而且还悄无声息地规范了你的行为嘛!
苏哲: 哇,听你这么一通分析,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咱们每天习以为常、随手就用的这些媒介,竟然都在神不知鬼不觉地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那我们究竟该怎么才能更好地看清它,并且聪明地应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林溪: 最最关键的,就是咱们得培养一份敏锐的“觉察力”。要明白媒介这玩意儿可不是个啥中立的工具,它呀,是个实实在在的情境操盘手!这样一来,等你下次再想发个朋友圈,或者在哪个群里发言的时候,你就能心里门儿清,到底自己是在跟几个知心朋友掏心窝子,还是在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进行一场万众瞩目的“公开表演”了!
苏哲: 哎,你说的太对了!这种“觉察力”啊,确实能让我们更清醒、更明白地去看待自己和这些媒介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