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即是我家”:一份冥想日记的内心修行与人生解脱
Shumai Lin
1
7-6这份日记详细记录了作者每日的冥想实践与深刻反思,跨越了对自我、人生意义、生死以及环境影响的探索。通过内省、日常体验及引用他人智慧,作者逐步领悟到“我即是我家”的独立真谛,并强调冥想是稳定内心、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最终指向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与超越。
冥想实践与内在转化
- 观察与疗愈: 作者发现平静的观察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解决内在问题,甚至南怀瑾老师提及打坐正姿可矫正身姿、丰盈皮肤。
- 稳定内心: 经验表明,至少一小时的冥想能稳定焦灼内心,深入意识底层,如同“从战争片到山林野外、宇宙空间的电影”。
- 提升生命质量: 冥想能够“救回”一整天的生命质量,持续练习理论上可“救回”整个生命,带来对生命美好最纯粹的体验。
- 环境挑战: 嘈杂环境(如华强北)会影响心念,凸显静心冥想对常年身处喧嚣者的重要性,并指出“渐进”并非培养技能的唯一明智方法。
自我归属与独立自由
- “我即是我家”: 颠覆了“生活中需另一个人才算完整”的根深蒂固信念,通过接受独自活在世界中的事实,获得全然的自由与独立。
- 摆脱依恋: 所有的痛苦和悲观底色来源于对理想关系的不可得,当放下期待,便能体验到解脱和独立。
- 非抗拒关系: “一个人是自己的归处”不代表完全抗拒关系或对情感失望,而是带来一份轻松自在的“副产品”。
生命意义与生死观
- 不枉此生: 通过蔡澜“我活过”的感悟,以及曾仕强老师“求得好死”的观点,强调活在当下,对得起此身,方能心安、满足、幸福。
- 接受无常: 当真正内化生命只是生与死之间的一段过程,便不会过于纠结此生中的得失,红尘翻滚的“太认真”并无意义。
- 生命质量的悖论: 不刻意执着美好感受的练习,反而可能带来对生命美好最纯粹的体验,通过觉知者的冥想可找到解脱之法。
环境影响与终极问题
- 环境的力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心念有强大沾染力,即便追求“境随心转”,其力量仍不可小觑。
- 拖延与自我: 识别“用次要的事拖延重要事项”的习惯,并反思其深层原因可能在于潜意识中对真正重要之事的逃避。
- 终极灵魂拷问: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答案不在于可描述的欲望,而在于灵魂本自具足,修行是连接宇宙本质的阶梯。
共享经验与疗愈
- 梦境启示: 梦境反映了对过去伤痛(抑郁、背叛)的反思,以及对旧日情感的回溯,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执着。
- 共鸣与治愈: 通过蔡澜、Rupi Kaur等人的经历,作者发现即使生命在时空中无关联,相同的经历和选择仍具有同情、治愈和安慰的力量。
- 孤独的释然: 当发现另一个生命也经历着相同的事情,做着同样的选择时,内心得以瞬间收获释然,减轻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