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咱们平时一提到“自我接纳”这个词,是不是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各种问号?比如说,这难道是给“躺平不努力”找借口吗?或者说,这跟我们常说的“自恋”是不是一回事儿?那到底,什么才是它真正的样子呢?
晓曼: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是问到了点子上!因为它确实击中了很多人对“自我接纳”最大的误解。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它绝不是让你躺平,更不是让你变得自恋。其实啊,它就是一种特别有力量的状态:在你充分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无论你有什么优点、缺点,经历过什么,或者当下感受如何,你都能主动地去认可它,而且不带任何评判。就像是,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然后特别温柔地说一句:“好的,我看见你了,我接受你就在这里。”
原野: “不带评判”这几个字,听着是挺容易的,但真要做到,感觉就难如登天了。那它跟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自信”啊、“自尊”啊,到底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吗?我老觉得它们好像有点沾亲带故的。
晓曼: 它们俩确实是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但本质上可是天差地别。你看,咱们说的“自尊”呢,很多时候就像个“绩效考核”——你考试考好了,工作表现出色了,别人夸你了,你才会觉得自己挺棒的。这种感觉啊,它是有“前提条件”的。但“自我接纳”就不一样了,它是“无条件”的。它才不管你有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它是一种从你骨子里透出来的稳定感,它会轻轻告诉你:“无论我表现如何,我这个人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原野: 哇,你这么一说,自我接纳反而是我们想要做出改变的起点?这听起来有点颠覆我的认知啊。我一直以为,得先对自己特别不满意,才能有动力去改变呢。
晓曼: 没错!这简直就是我们今天聊天的“黄金定律”了。你想想看,你得先大大方方地承认问题摆在那里,你才能着手解决它,对不对?就拿你房间乱七八糟这个事儿来说吧,你首先得大大方方地承认:“嗯,我的房间现在就是一团糟。”而不是一边在心里骂自己“天哪,我真是个邋遢鬼,怎么这么乱!”一边又假装没看见。只有当你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乱”这个事实,你才能真正开始琢磨:“好吧,我该从哪儿开始收拾呢?”所以说,接纳啊,它就是我们迈向改变的第一步。它能给你一个特别稳固的“根据地”,让你不会被那些自我攻击的“炮火”给消耗掉,这样你才有足够的“弹药”和能量,去做出真正的改变。
原野: 嗯,我算是有点门道了。那咱们再来个具体的例子吧。比如说,自我接纳强调“非评判”和“非回避”这两个特点。当我们面对自己身上一个特别让人头疼的缺点,比如——“拖延症”吧,一个真正做到自我接纳的人,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晓曼: 哎呀,你这个例子简直太到位了!就拿我们熟悉的“拖延症”来说吧。一个不接纳自己的人,当他发现自己又开始拖延的时候,他的“内心戏”可能就是一场灾难片:“天哪,我又开始了!我真是没救了,怎么这么懒,这下肯定要搞砸一切!”你看,这里面充满了各种指责和自我攻击。但一个真正自我接纳的人呢,他的态度就是你说的“非回避”和“非评判”。他会先轻轻地觉察到:“嗯,我发现我现在有点想拖延了。”——这就叫“非回避”,他没装看不见。然后,他会接着想:“好吧,这个拖延的倾向,它就是我的一部分,我接受它的存在,我不会因为这个就给自己判死刑,说我这个人彻底失败了。”——这才是“非评判”。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他才可能接着去探索:“我到底为什么会拖延呢?是怕失败?还是这个任务太大了,让我有点望而却步?那我能做点什么,先迈出第一步呢?”你看,这两种思维模式,最后导向的结果简直是天壤之别。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我对“自我接纳”的真面目算是有点眉目了。那我们肯定要好奇了,这种听起来这么美好的状态,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实打实的好处呢?
晓曼: 好处那可真是方方面面,多得去了!最直接的,就是你的心理健康水平会飙升。你想啊,当你不再像个“内部警察”一样,时刻对自己进行“攻击”和“批判”的时候,你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自然就蹭蹭地往下降,情绪也会变得特别稳定。因为你再也不会把大把大把的心理能量,都耗费在那种无休止的自我批评和“内耗”上了。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这不光是让自己活得更舒服了,好像还能影响到我们跟别人的关系呢。我记得在一些资料里看到过一句话,说“当一个人真正接受自己时,他往往就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能够更真诚地与他人交流”。这句话,你觉得怎么理解呢?
晓曼: 当你真的能从心窝窝里接纳自己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感就不再需要像个“充电宝”一样,非得靠别人的认可才能“充满电”了。所以呢,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你就不会老是琢磨:“哎呀,他们会怎么看我?我说这话会不会显得特别傻?”你把这种“表演”的巨大包袱给卸下来了,自然就能更放松、更自在地去倾听别人,去表达自己。这种真实感,你知道吗,它特别有穿透力,能帮你建立起那种更深层次、更走心的人际关系。因为对方感受到的,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规规矩矩、戴着面具的角色。
原野: 那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一个高度自我接纳的人,他身上会散发出一种什么样的独特气质或者说能量呢?
晓曼: 我觉得啊,那是一种特别沉稳、特别笃定的“松弛感”。请注意,这种“松弛”可不是那种“葛优躺”式的懒散啊,它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内在平和。因为他不再跟自己较劲了,所以面对外面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也能显得更加从容、更加开放。而且这种能量是会“传染”的,你跟他待在一起,会觉得特别舒服,因为你知道他不会轻易地给你贴标签、下评判,就像他对自己一样。
原野: 既然自我接纳有这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那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还是深陷在自我怀疑和自我批判的泥潭里,拔不出来呢?到底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去全然地接纳自己呢?
晓曼: 障碍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但最常见的几个,我觉得首先就是那种“严苛的自我批判”和“完美主义”。我们老是给自己定一些高得离谱,甚至根本不切实际的标准,一旦没达到,就立刻陷入那种无穷无尽的自我指责。另一个呢,就是我们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太喜欢跟别人比较了。
原野: 哎,现在社交媒体这么发达,是不是也把这种“外部评价和社会比较”对我们的冲击给“火上浇油”了?朋友圈里刷来刷去,都是别人光鲜亮丽的“神仙日子”,我们好像真的很难不被影响到。
晓曼: 简直是“雪上加霜”!你想想看,社交媒体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亮点集锦”,对不对?我们拿自己那种未经剪辑、充满鸡毛蒜皮的真实生活,去跟别人精心挑选、美化过的“高光预告片”做比较,这怎么可能不让你感到失落和自我怀疑呢?这种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比较,真的让我们很难建立起一个稳稳当当、从自己内心生发出来的价值感。
原野: 嗯,除了这些外在的因素,好像还有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我们早年的经历啊、受过的创伤啊,还有那种“回避和否认”的态度。这两种内在的障碍,又是怎么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呢?
晓曼: 没错。比如说,你小时候要是经常被父母或者老师批评,那你的内心就很容易被“安装”一个“内在的批评家”。这个“小家伙”会一直跟着你长大,动不动就跳出来对你指手画脚。而创伤呢,它可能就会让你特别想把自己的一部分“切割”掉,因为那一部分跟痛苦的回忆缠绕在一起了。举个例子,一个人如果曾经在公众场合出了大糗,受了创伤,他可能就会拼命地去否认和回避自己内心深处“渴望被关注”的那一面。这样一来,你还怎么可能做到“全然”地接纳自己呢?
原野: 好了,现在我们算是彻底明白了自我接纳到底有多重要,也把那些阻碍我们的“拦路虎”给认了个清清楚楚。那接下来,最最关键的问题就来了:我们到底该怎么开始这段“自我接纳”的奇妙旅程呢?有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能给我们指条明路?
晓曼: 那当然有啦!这趟旅程的第一步,特别重要,那就是——增强“自我觉察”。你可以试着写写日记啊,或者做做冥想,就像一个特别好奇的“侦探”一样,去观察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模式,就只是静静地看着,先别急着去评判它。然后呢,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开始培养“正念”和“自我慈悲”了。
原野: “正念”和“自我慈悲”?这两个词听起来好像有点高深莫测,是不是有点“玄学”的意思?你能给我们打个特别简单的比方,来解释一下它们到底是怎么帮助我们的吗?
晓曼: 当然可以!你可以把“正念”想象成一个特别客观的天气预报员。他只是冷静地播报:“各位听众请注意,现在,一股名为‘焦虑’的乌云正在靠近。”他绝对不会跳脚说:“这乌云太糟糕了!它根本就不应该来!”他只是观察,然后播报。而“自我慈悲”呢,就像是当暴风雨真的来临的时候,你不是把自己扔在雨里,还骂自己“活该!”而是特别温柔地给自己递上一杯热茶,再盖上一条暖暖的毯子。就是说,当你搞砸了,或者感到特别痛苦的时候,你要像对待你最好的朋友那样去对待自己,给自己理解和温暖,而不是劈头盖脸一顿骂。
原野: 你这个比喻太形象了,一下就明白了!那除了这种内在的觉察和慈悲,我们还需要去“挑战那些负面的思维模式”,还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具体应该怎么去操作呢?
晓曼: 当你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特别负面的想法,比如说“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时候,你可以像个特别专业的“侦探”一样,去“审问”它:这个想法,它真的是百分之百的真理吗?有没有什么反例,能推翻它?有没有一个更客观、更平衡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这就是在挑战你的负面思维。而“接受不完美”呢,就是把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从“追求完美无缺”,调整为“追求完整无缺”。允许自己犯错,把那些所谓的错误,看作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证明你个人有多失败的证据。
原野: 听你聊了这么多,我感觉“自我接纳”的智慧,可不仅仅是停留在我们个人的心理层面啊。它是不是还有更深远、更广阔的社会意义呢?
晓曼: 没错,你可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它其实是对我们整个社会,那种单一的“成功”标准,进行了一次特别深刻的反思。我们总说,自我接纳啊,它“关乎真实,而非‘正常’”。在一个大家都在拼命追求“正常”和“完美”的社会里,你敢于拥抱自己的真实,就意味着你敢于活出你自己的独特,而不是非得削足适履,去迎合那种所谓的“标准模板”。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和力量。
原野: 听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现在年轻人特别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松弛感”。那“自我接纳”的这个理念,是不是跟这种追求“松弛感”的社会心态,有着特别特别紧密的联系呢?
晓曼: 关联那真是紧密到不能再紧密了!可以说,自我接纳就是你获得真正“松弛感”的地基。你想想看,我们为什么会老是觉得“紧绷绷”的,为什么会不停地“内耗”啊?就是因为你的内心深处,住着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是你真实的自己,另一个是你那个“理想中应该成为的自己”。当你大大方方地接纳了那个真实的自己,这场内心的“战争”就立马停火了!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从容和自在,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松弛感”嘛!所以说,真正的松弛感,它就是从我们停止了内心的战争,彻底告别了那种无休止的“内耗”,然后开始全然地接纳自己那一刻,才真正开始的。
原野: 这么看来,自我接纳确实是一段永无止境的旅程,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我们个人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啊。
晓曼: 你说得太对了!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特别值得继续琢磨的问题:在这个恨不得把人掰成两半的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到底该怎么平衡好自我接纳和自我提升呢?既不让自己陷在自我批判的泥潭里,又不会走向那种彻底的放任自流?在现在这种信息爆炸、处处都是比较的当下,我们又该如何小心翼翼地守护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内在平和,不被那些外部的标准轻易地动摇呢?我想啊,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点滴实践和不断探索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