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咱们修行佛法啊,老是听人说要‘观’这‘观’那的,搞得人一头雾水。到底该从哪儿下手,才能真切地摸到佛法的门道,最后还能有点儿开悟的感觉呢?
晓曼: 你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简直是核心中的核心。说白了,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得先从观察咱们自己开始嘛,从身体的一举一动啊,各种细微的感受啊,一步步地往深里走。但最终啊,咱得把这颗心给看透了,要明白那句——‘心,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
原野: 就光是看到这一点,这就够了?没别的了?感觉有点儿...太简单了?
晓曼: 嗨,这哪儿够啊,这充其量就是个‘起步价’,得了所谓的‘见法之眼’。接下来可就得像个侦探一样,不停地去观察世间万物的生生灭灭,通过这种日复一日的‘磨练’,让咱们的戒律、专注力还有那份智慧,也就是常说的戒、定、慧啊,能达到一种‘自动自发’的境界。
原野: 自动自发?哎呦,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肌肉记忆’这词儿了,是那种感觉吗?练到骨子里去了?
晓曼: 哎,你这比喻绝了,简直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就是那种感觉,你根本不用刻意去‘觉知’,它就在那儿摆着;也不用费劲儿去‘看’,境界自然就呈现在眼前。这完全是修行彻底‘内化’了之后,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
原野: 哇,听你这么一描绘,感觉这‘自动自发’的状态,简直就是修行路上的一个超级里程碑啊!可问题来了,如果修行真到了这种‘不费力’的自然流露境界,那是不是还有些我们压根儿没想到的‘拦路虎’,得再跨过去呢?
晓曼: 说起来,最大的那个‘拦路虎’啊,往往就是咱们最不容易察觉的,叫作‘贪的动机’。你想啊,很多人修行,是为了让自己变成个‘大好人’,或者想有啥神通,变得特聪明。这些听着特正经的念头,骨子里头其实都混着‘贪欲’的影子呢。
原野: 哎呀,原来是这么回事儿!这‘贪的动机’藏得也太深了吧,简直是‘潜伏’高手!那它到底是怎么个操作法,让咱们的心老是‘挣扎’啊、‘造作’啊,最后还把我们解脱的路给堵死了呢?
晓曼: 你想啊,只要你心里头还有那么一点点‘动机’,这颗心它就停不下来,它就在那儿‘运作’,在‘造作’。佛法里头不是有个词儿叫‘意之思’嘛,就是你这颗心的‘小九九’,它会推着心去捣鼓点啥出来,这就叫‘有’。只要这颗心还在那儿瞎折腾,还在挣扎,哪怕是拼命地想‘我不要造作’,嘿,那本身不也是一种造作吗?这样一来,它就永远没法儿真正地‘中立’下来。
原野: 你刚才说的‘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听着就感觉是一种极致的、那种‘波澜不惊’的平静和中立。有没有什么特别形象的比喻,能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容易理解,那种不带任何挣扎和造作的纯粹觉知状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晓曼: 嗯,你可以这么想,就像一面完美到极点的、一尘不染的镜子。它就是老老实实地把万事万物都给映照出来,不会对任何影像评头论足啊、加点儿减点儿啊,更不会把它扭曲掉。咱们这颗心的中立状态,就是这个样子。不过话说回来,要达到这一点,那可是难如登天啊!很多人啊,也就是嘴上说说,过过嘴瘾,因为这真的得把智慧开发到一种‘极致’的境界才行。
原野: 哦,我算是明白了,看来只有彻底甩掉这些个‘束缚’,咱们这颗心才能真正地‘扎’进那种超越一切造作的境界啊。那行吧,既然都说到这儿了,这种超越所有挣扎和造作的终极状态,也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涅槃’,它到底是个啥意思,能再给我们掰扯掰扯吗?
晓曼: 嗯,涅槃啊,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咱们这颗心,它彻底地‘歇菜’了,不再去‘造作’了。当戒、定、慧这三样东西,真的变成了你身体里的‘本能反应’,它自己就能‘自动自发’地转起来的时候,你的心也就不会再为了那些个‘贪欲’去瞎折腾、去瞎创造了。而这,没准儿就是通往那神秘‘涅槃’的康庄大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