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你说说看,身边是不是好多朋友啊,一提到禅修打坐,就跟我们吐槽说“哎呀,根本静不下来,脑子跟放电影似的,各种念头跑来跑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啊?难道我们跟“平静”真的犯冲吗?
晓曼: 哈哈,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个问题简直是“禅修新手劝退榜”榜首啊!不过,隆波帕默尊者就一语道破天机了,他说大家静不下来,其实压根儿不是方法不对,而是咱们这颗心,从一开始就有点儿“歪”了。
原野: 哇哦,原来不是姿势不对,是心不对!这可真是个颠覆性的观点啊。那你说说,这颗“歪心”到底都长啥样?它又是怎么把我们跟平静死死隔开的呢?
晓曼: 嗯,尊者说,我们老是带着一颗“烦恼心”去“努力”修行。你想啊,有些人是带着贪心去的,就想着“我要赶紧静下来!我要开智慧!我要快乐!”恨不得把宁静打包带走。还有些人呢,是带着嗔心去的,一发现自己脑子里跑马,各种杂念,就气得牙痒痒,对自己各种嫌弃。这两种心,本身就是又紧绷又苦闷的,你说它能静下来才怪呢!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我们以前都跑偏了,一直在“治标不治本”啊。既然这颗“歪心”是万恶之源,那我们怎么才能把它给“掰正”过来,培养出一颗真正能带来平静的“正心”呢?
晓曼: 这就是个大大的误区了!我们总觉得修行啊,就得把心练成一块钢板,硬邦邦的,什么都进不去,还不能有波动。但尊者恰恰告诉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到我们最天然、最舒服的“平常心”状态。他甚至还说啊,很多时候,我们越是刻意去“修行”,心反而越不平常。
原野: “平常心”啊,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又感觉蕴含着大智慧。你能不能给我们举个更接地气的例子,来形容一下这种“平常心”在禅修里到底是个什么劲儿?就好像我们呼吸一样,它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晓曼: 哎呀,你这个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你想想看,我们呼吸,需要费劲儿去“努力”吗?不需要啊,它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平常心也一样,它不是你得使劲儿去“造”出来的一种状态,它就是我们本来就有的那种放松的、敞开的觉知。尊者小时候就特别有意思,他只是静静地看着水面的涟漪,心就自然而然地宁静下来了。当我们用这种平常心去感受身体的呼吸,你会发现,那份宁静,它自己就跑过来了。
原野: 这么说来,就是别老想着去“改造”什么,放下那些执念,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才是王道啊。那问题来了,当我们真的坐下来禅修了,结果一会儿觉得特平静,一会儿又觉得心乱如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又该怎么用平常心去接招呢?
原野: 我发现好多人啊,包括我自己,一打坐发现心不安生了,就开始焦虑,然后就拼命想“抓住”那份宁静,就好像抓泥鳅似的。但是尊者却说“宁静随它,不宁静也随它”,这听起来也太反常识了吧?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了不得的智慧啊?
晓曼: 没错,这背后的精髓就俩字儿——“不干预”。你想想看,你越是想死死抓住宁静,它就越像个调皮的孩子,撒腿跑得飞快。因为你那个“想抓住”的念头,本身就是一种贪婪和紧张,它直接就把宁静给吓跑了。所以啊,宁静来了,你就知道它来了,别去留它;不宁静了,你也知道心现在有点儿“闹腾”,别去骂它。我们就是用一颗平常心去如实地知道,不评判,也不瞎掺和。
原野: 欸,那万一我们真的就这么“放任自流”了,心老是处于那种散乱啊、苦闷啊的状态,我们岂不是永远都跟平静无缘了?这种“不干预”听起来很美好,但它的边界到底在哪儿?我们不会真的就“躺平”了吗?
晓曼: 哎呀,你这可就误会大了!“不干预”可不是让你直接“躺平”不管了,它是指“不干预心的状态”。我们的任务呢,不是去强行改变心现在是什么样,而是持续地、清清楚楚地去“知道”它现在是什么样。很有意思的是,当你不再跟那些散乱啊、烦躁啊去较劲儿,去对抗的时候,它们的力量反而会慢慢变弱。尊者就说啊,只要你真正抓住了这个小小的诀窍,等你真的需要宁静的时候,甚至能在一瞬间就做到!是不是很神奇?
原野: 哇,原来真正的宁静不是你使劲儿去拽来的,它就是一颗平常心,接纳所有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东西,然后它就自己来了。这可真是个醍醐灌顶的领悟啊!这不禁让我开始琢磨,这种“不干预”、“平常心”的大智慧,除了禅修,还能不能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点儿什么不一样的启示呢?
晓曼: 可不是嘛!说白了,咱们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烦恼,很多时候也都是因为我们老是执着于某个结果,或者死活不肯接受眼前的现状。也许啊,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从来都不是一个什么“完美”的状态,而仅仅是一颗能够包容万象的平常心。当你不再刻意地去“修行”你的生活,去强求它变成什么样的时候,嘿,真正的生活,可能才刚刚拉开序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