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咱们有没有发现,身边好多大人,还是特别、特别喜欢童话,从安徒生、格林兄弟那种老派的,到迪士尼那些bling-bling的动画片,一个不落。每次看他们两眼放光地陷进去,王子公主啊,魔法奇迹啊,我心里就忍不住犯嘀咕:这…是不是有点儿太不接地气了?
晓曼: 哈,你这话说得,还真不是少数人的心声,但里头可有大学问呢。哎,你听说过柳田邦男吗?日本的儿童文学家。他有句话特别经典,说人一生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而且啊,很多时候,大人可能比小孩子更需要童话。它更像一面魔镜,把咱们对现实世界的那些小期待、大愿望,甚至是怎么疗伤、怎么自我救赎的小秘密,全都给照出来了。
原野: 哎,那你说,这童话到底有什么魔力啊?能跨越那么多时代、那么多文化,一直吸引着我们,甚至能让咱们这些大人,都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的?它到底戳中了我们内心深处哪根弦儿啊?
晓曼: 童话这东西啊,它可不是表面上的那些故事,它直接扎到咱们心底最深处,那些最底层的心理结构。里头全是各种象征啊、隐喻啊,把咱们人类那些共同的困境和愿望,什么成长啦、爱情啦、恐惧啦、希望啦,都给讲得明明白白。用心理学的话说,这简直就是咱们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个大型投射现场!所以你看童话,其实就是在看一个超浓缩的人生剧本。它帮我们把心里那些七拐八绕、甚至互相打架的情感,都给捋顺了,然后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它们。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好像有点儿意思。那你能用一个更形象的例子,来解释一下童话是怎么像一面镜子,把我们内心那些小九九、大愿望都给映照出来的吗?
晓曼: 没问题啊!你可以把童话想象成一个特别安全的“心理沙盘”。故事里的女巫啊、森林啊、宝藏啊,它们可不是字面意思,它们更像是咱们内心那些恐惧、未知和渴望的抽象符号。当我们跟着主角去冒险、去打败女巫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潜意识里给自己做了一次“预演”,学习怎么面对自己心里的“恶龙”。这个过程本身就特别治愈,所以现在有些心理治疗,甚至会直接用童话故事来帮大家解开心结呢。
原野: 哇,没想到童话这东西,听起来可不是什么肤浅的消遣,它背后竟然有这么深的心理根源!那话说回来,咱们在现实生活里,要是感到压力山大的时候,童话又能扮演个什么角色呢?
晓曼: 哎,你这可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这正是童话最直接、也最能暖到人心的功能——那就是情感慰藉。
原野: 确实,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压力又大,我身边好多成年朋友都喜欢回头看童话。这仅仅是说,大家想逃避现实吗?还是说,童话能给咱们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安慰呢?
晓曼: 嗯,这两种情况都有一点,但你说的“逃避”在这儿可不是个贬义词啊。你想想看,当现实的压力让你喘不过气,或者心情特别特别低落的时候,童话里那个理想化的、善恶分明的世界,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给你一种短暂的安全感?它就像一个临时的小港湾,咱们能暂时把那些防备都卸下来,好好喘口气。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情感寄托,也是自我调节的好方法。
原野: 换个角度想想,童话里那种纯粹的善恶分明,还有对理想世界的描绘,是不是也反映了我们对现实世界那些复杂和不公,有一种隐隐的批判和反思在里面呢?
晓曼: 问得太好了!你这可算是触及到童话更深层次的魅力了。很多人喜欢童话,恰恰是因为他们看透了现实里的那些矛盾、不公,还有那些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童话那种纯粹和简单,反而成了对现实的一种有力反击。它其实在表达一种深切的渴望:咱们希望这个世界能更公平、更善良。所以,这种所谓的“逃避”,骨子里是带着思考和立场的一种“战略性撤退”,是为了能更好地看清现实。
原野: 这么一听,童话不仅能提供情感上的庇护所,还能成为我们反思现实的工具。那除了这些,童话还能给咱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积极的、甚至让你意想不到的好处呢?
晓曼: 那可太多了,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童话还是智慧和创造力的宝库呢。
原野: 除了能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安慰,童话还能在哪些方面悄悄地塑造我们呢?它对我们的智慧、创造力,甚至对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又会有什么影响啊?
晓曼: 首先啊,好多童话故事本身就是特别深刻的人生哲理小寓言,它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讲着勇气啊、牺牲啊、责任啊、爱啊这些普世价值。其次呢,童话世界里那些天马行空的奇幻元素,简直就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燃料!你看多少搞艺术的、写东西的,他们的灵感都从童话里来。更重要的是,童话还是文化传承的超级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那些不成文的道德观念呢。
原野: 你之前提过童话里有个“英雄之旅”的模式,那它是不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对待现实生活中那些挑战的态度呢?它真的能鼓励我们去寻找自己的“英雄之路”吗?
晓曼: 绝对会!童话里的主角,通常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甚至是被欺负的小可怜,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善良,最后都逆风翻盘了。这给我们一个特别强大的心理暗示:就算现实生活里没有魔法,咱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它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和成长的可能性。可以说,童话就像一个文化的基因库,把这种“英雄精神”的种子,通过一个个故事,悄悄地种在了我们心里。
原野: 哇,原来童话的积极作用远超我们想象!不过话说回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嘛,童话里那种过度的理想化,会不会真的让我们在现实里变得有点儿不切实际呢?
晓曼: 嗯,你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得好好聊聊。
原野: 是啊,咱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童话里那种完美的结局和过于理想化的情境,会不会真的让人对现实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结果反而带来失望呢?
晓曼: 这个风险嘛,确实是存在的。你想啊,如果一个人把童话里的模式硬邦邦地往现实生活里套,那可就容易出岔子了。比如说,在感情里,要是过度期待那种“王子和公主”式的完美爱情,觉得真爱就该毫无瑕疵、一帆风顺,那现实里一旦出现点小摩擦、小矛盾,就特别容易幻灭和感到挫败。这就是童话的“双刃剑”效应嘛。
原野: 我立刻想到一个经典的例子,白雪公主三番两次给陌生人开门,这在现实中显然是危险又不切实际的。那你说,这种“误读”童话的风险,我们到底该怎么避免呢?
晓曼: 关键就在于,咱们到底用什么眼光去看待童话。真正导致“不切实际”的,并不是童话本身,而是我们缺乏把理想和现实连接起来的能力。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他能分得清幻想和现实的边界。他会把童话当作一种情感的滋养、灵感的来源,而不是一本现实生活操作指南。他能好好享受童话的美好,同时又能脚踏实地地处理现实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原野: 这么说来,喜欢童话本身根本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理解它,怎么去运用它,对吧?
晓曼: 完全正确!说到底,喜欢童话和一个人是不是切实际,这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更多地反映了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和对生活的态度。所以啊,喜欢童话并非不切实际,它恰恰说明,在我们内心深处,藏着对慰藉、智慧与力量的渴望。只要咱们能找到那个巧妙的平衡点,就能从童话中汲取满满的养分,去更好地面对真实、复杂但同样可以很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