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舒迈:冥想一年,当你承认自己即是自己的家
Shumai Lin
1
7-6林舒迈的《冥想一年》系列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内观冥想实践中对自我、工作、人际关系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文章展现了她在内在修习与外部世界挑战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最终通过对“无常”的体悟和对“自我”的超越,逐渐确立了以内心清净为归依、以“翻译”生命真理为己任的人生方向。
冥想与内在探索
- 内观(Vipassana)练习带来精神精力提升、身体舒适,并具有巨大疗愈作用。
- 冥想创造“内在世界”和“秩序空间”,是精神得以平静和归属的“家”,也是“充电”和清空思绪的场所。
- 通过观察身体感受和心念流动,能清晰化解思绪负担,找到“要事清单”和研究方向,实现意识的澄澈。
- 光是观察、平静地与任何感受和起心动念共处,即可解决所有内在问题,接近灵魂“逍遥游”的状态。
出世与入世的哲学
- 纠结于“出世还是入世”反映内心仍执着于“世间”,而心怀另一种世界观,“出世”是自然状态,选择在于“是否入世”及“为何入世”。
- “世外修小乘,入世修大乘”,修行可以在现实世间中践行,如“大隐隐于市”。
- 作者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翻译”,即将佛道之学和先师们的真理,以更易普及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 最终,生命只剩下两件事:将生命的真相介绍给他人,以及等待最终的时刻。
工作、意义与自我认知
- 作者曾对过往工作感到“这不是我的工作”,渴望深入哲学和禅的领域,寻求意义驱动的工作热情。
- 认识到“我的工作是拖延真正需要做的事”,并拒绝将生命投入“幻象”般没有意义的世俗工作。
- 通过冥想,明确了研究方向和生活结构,发现内心对意义的追求是驱动一切的核心。
- 作者领悟到“当你承认自己即是自己的家,生活便真正开始”,实现内在独立,带来全然的自由和轻松。
关系、无常与情绪
- 环境与人际互动(如“染”)直接影响心念和能量,修行者需敏锐觉察并适时拉开距离。
- 深刻体悟“无常”是生命本质,任何情感上的“失去”都会带来客观损伤,但哭泣等情绪宣泄是健康的。
- “执著”被视为痛苦根源,是一种人为编纂的故事,修行目标是让“过了就过了”成为生命常态。
- 梦境被视为业力情感的释放,提供窥探灵魂真实状态的窗口。
健康与生活节奏
- 身体健康是首位,生病是身体的提醒,需顺应身体状态,而非勉强练习或工作。
- 面对活跃的思维,需协调身体和心力,实践“收放之道”,避免“过劳”和“迷失”。
- “知止”是重要的修炼课题,要避免被信息流和琐事拖拽,专注完成一件事,不急于求成。
- “Same world, new you”:外在世界的混乱不应决定内在状态,通过内心耕植清净园地,可将“人间”变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