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园: 你说我们从小到大,从小学念到大学毕业,学了那么多高深莫测的东西,微积分啊、世界历史啊,可就是没有一门课,是正儿八经教我们怎么跟钱打交道的。是不是觉得挺奇怪的?感觉就像是,学了一身武艺,结果发现最重要的“内功心法”,学校压根儿没教过。你说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子墨: 你这个问题,简直问到点子上了!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一上来就给你揭了个老底儿,它说啊,我们现在这套教育体系,它的核心目标根本就不是要培养什么“财务自由的大佬”,而是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好员工”。想想看,从小学到大学,它就是为了把你打造成社会这台大机器里,一颗高效运转、听话乖巧的“小螺丝钉”。
诗园: “培养好员工”……哎呦,这个说法听起来还真有点意思。那照这么说,咱们这教育体系的“终极目标”,到底是怎么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对钱的看法的呢?它都给我们“洗脑”了些啥?
子墨: 嘿,这影响可不是一般地深远,简直是刻到骨子里去了。它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地给你植入一个“标准人生模板”:好好读书,考个985、211,然后找份铁饭碗、高薪的工作,从此走向人生巅峰。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政治正确”?可这本书就告诉你了,不好意思,这恰恰是“穷人思维”的“第一步”!因为你从头到尾,就把自己一辈子的希望,都绑在了老板发的那点工资上,你的目标是给别人打工,而不是让你的钱,乖乖地给你打工。
诗园: 哦,我懂了,这不就是咱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个“打工人心态”嘛。那这种心态,具体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它又是怎么悄悄地把我们的人生路给“框”住了的?
子墨: 最最典型的表现,那就是我们对“安全感”的追求,简直到了魔怔的地步!恨不得把所有的身家性命,都押宝在那个所谓的“稳定”上。比如说,找工作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这活儿能让我学到啥赚钱的本事”,而是“这公司是不是世界五百强啊?”“这岗位是不是个铁饭碗啊?”结果呢,时间一长,咱们的选择面就变得比针眼还窄,一辈子就活成了“工资单的奴隶”,每个月就指着那点死工资过日子。
诗园: 可是,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反驳说,“哎,追求稳定工作、考个高学历,这不都是天经地义、社会进步的基石嘛!难道说,这个观念本身,它就错了吗?”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平衡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跟咱们今天聊的这个财商教育呢?
子墨: 哎,这事儿可不是什么非黑即白、二选一的难题。高学历、好工作,那当然是妥妥的好事儿啊,能给你一个特别高的起跑线。但问题是,咱们不能只有这么一个“独木桥”可走啊。财商教育,它从来不是要来“掀”传统教育的桌子,它更像是来给你“补课”的,是给你的知识体系打个“补丁”。打个比方,就像你开车,光会踩油门狂奔可不行,你还得会看地图,知道哪儿是坑,甚至还得会自己修修小毛病。财商,它就是你人生的那张“活地图”,还有你口袋里的“万能工具箱”,让你在人生这条路上,能有更多的选择,也能更从容地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小插曲”。
诗园: 哎呀,咱们聊着聊着,好像已经摸到问题的“七寸”了,就是我们对“安全感”这个词的理解,可能本身就有个大大的误区。那这就很自然地带出了下一个特别扎心的话题:咱们对“稳定”的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它到底是真正的安全保障,还是一个美丽的“海市蜃楼”呢?
子墨: 我们平时啊,都把“铁饭碗”、“金饭碗”看成是人生赢家的标配,可这本书呢,它偏不按常理出牌,一上来就给你抛了个“炸弹”,说“稳定是幻觉”!甚至更狠,它直接告诉你,“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单一的收入来源上,这才是最高风险的行为”。听着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
诗园: 哇,这句话听着确实挺颠覆三观的!“稳定是幻觉”,“一份工资反而是高风险”?这… 这逻辑到底是怎么成立的啊?给我好好掰扯掰扯!
子墨: 因为它就像你把家底儿所有的鸡蛋,都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同一个篮子里。你想啊,你的老板,你所在的整个行业,甚至是大环境的经济,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微打个喷嚏,你的收入来源可能就“啪”的一下,瞬间断掉了。真正的安全感,它不是别人给你发的工资条,而是你那颗能随时随地“变”出钱来的脑袋和能力。就算你今天不幸被“优化”了,你也能撸起袖子,分分钟给自己创造收入,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安全屋”啊!
诗园: 这个“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比喻,确实是经典中的经典。你能再举个更接地气、更贴近咱们老百姓生活的例子,让大家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吗?
子墨: 当然没问题!你想啊,前几年不是有很多行业都遭遇了“黑天鹅”事件嘛,那些平时看起来稳如泰山的大公司,也开始挥舞“裁员大刀”了。对那些家里只有一份工资,还背着沉甸甸房贷车贷的家庭来说,那简直就是晴天霹雳,灭顶之灾啊!可如果这个人呢,除了工资,还有点别的“小金库”,比如他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收租金,或者他买的股票每年能给他分点红,那他的抗风险能力,可就直接“开挂”了,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诗园: 哎呀,你这么一说,我又想到了书里另一个特别有意思,但听起来又有点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观点,就是关于咱们父母对我们的爱。书里说,父母的爱里头,可能掺杂着“恐惧”。这听着确实让人有点难以接受啊。那站在父母的角度,他们到底是因为啥,会用这种方式来“塑造”我们的金钱观呢?
子墨: 其实啊,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和一种本能的保护欲。咱们的爸妈,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比自己好,少走点弯路呢?他们之所以成天在你耳边唠叨“找个安稳工作”,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这就是最稳妥、最不会出岔子的“康庄大道”。他们传递给我们的,其实是他们自己对风险的“PTSD”。他们是打心底里爱你,但他们却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恐惧”来教育你,因为他们自己,也从来没掌握过那门“创造财富的语言”啊!
诗园: 嗯,咱们刚才把“稳定工作”这个看似美好的“陷阱”给扒拉开了,也聊了聊父母的爱与恐惧,是怎么悄悄影响咱们金钱观的。接下来,我觉得啊,咱们得直捣黄龙,深入探讨一下,富人和穷人之间,在金钱观念上最最本质的区别了,那就是他们对“资产”和“负债”的理解,简直是天壤之别!
子墨: 没错没错!这部分啊,简直就是这本书的“核武器”,也是最最颠覆你三观的地方!它完全把咱们平时对“资产”和“负债”的认知给“掀翻”了,重新定义了一遍!
诗园: 哎,那在富爸爸的“火眼金睛”里,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资产”,什么又成了“负债”呢?快给我科普科普!
子墨: 这定义啊,简直简单到让你怀疑人生!富爸爸说,资产是什么?就是能持续不断地把钱“塞”进你口袋里的东西。那负债呢?就是它会持续不断地从你口袋里“掏”钱出去的东西。就这么直白,跟这东西本身值多少钱,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就看钱的流动方向,是流进来,还是流出去!
诗园: 等等等等!你这定义,简直是把我平时二十几年建立起来的“认知大厦”给瞬间“震塌”了!就拿咱们普通人一辈子最大的“投资”——房子来说吧。我辛辛苦苦花了几百万买的房,明明是我的“固定资产”啊,怎么到你这儿,它就变成“负债”了呢?这说不通啊!
子墨: Bingo!这可就是最最常见的“认知陷阱”了。你仔细掰着手指头算算,为了你这套“爱的小窝”,每个月是不是得按时给银行“上供”还贷款?还得交物业费、取暖费、停车费,时不时还得修修这、补补那?它是不是在持续不断地,从你口袋里“往外抽血”?对不对?所以,按照富爸爸的“金科玉律”,你这套自己住的房子,它铁定是个“大负债”!
诗园: 天哪!照你这么一说,那咱们很多人平时炫耀的房子啊、豪车啊,其实都是些“吞金兽”,都是负债啊!那到底什么东西,才配得上“资产”这个光荣的称号呢?富人他们到底是怎么玩儿的,才能通过这些“资产”来给自己“印钞”呢?
子墨: 真正的资产,那可都是能给你源源不断地“送钱”进来的“聚宝盆”!比如说,你买了一套公寓,不是自己住,而是租出去,每个月收的租金,在扣掉所有的七七八八的开销之后,还能剩下不少,那它就是妥妥的资产。还有那些能给你定期分红的股票,你写的书或者专利产生的版税收入,甚至是一个你不用亲力亲为,但能持续给你“下金蛋”的小生意,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资产!富人玩儿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省钱游戏”,他们玩儿的是“买资产”的游戏,让这些资产像印钞机一样,哗啦啦地产生收入,远远甩开他们的日常开销好几条街!
诗园: 哎呀,这下我算是彻底明白了!理解了资产和负债的本质,我好像一下子就看透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陷入那种“越忙越穷”的死循环了!这不就是书里那个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老鼠赛跑”嘛!
子墨: 是啊,这个比喻简直是形象到不能再形象了,简直就是把咱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给活生生地画出来了!你想啊,拼命工作,拿到工资,然后呢,消费水平也跟着“膨胀”,换个大点儿的房子,买辆更气派的车。结果呢?就是你的支出永远像个无底洞,跟着收入水涨船高,为了填满它,你就得更拼命地跑。就像那只在笼子里拼命跑的仓鼠,看起来忙得脚不沾地,可实际上呢,它永远都在原地打转,一步都没挪出去!
诗园: 嘶… 这个画面感,简直是直击灵魂啊!那为什么书里会说,咱们陷入这个“老鼠赛跑”的循环,“没钱”它只是个“幌子”,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病根儿呢?
子墨: 因为问题的“病灶”啊,它压根儿就不在你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你到底是怎么“玩儿”你的钱的!很多人就算工资翻了个倍,那也只是把脚下的轮子换了个更大的,跑得更喘了而已,可他们依然被牢牢地困在轮子上。说白了,根本原因就是“财商”这个东西,压根就没有!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变成一只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为自己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
诗园: 既然说,投资咱们自己的“智慧大脑”,提升财商才是跳出这个圈儿的“金钥匙”,那这种“投资”,到底指的是啥呀?它跟咱们平时理解的“上学读书”,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子墨: 哎,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是问到精髓了!咱们平时学习啊,大多是为了掌握各种“生存技能”,让你能在“老鼠赛跑”的轮子上,跑得更快、更稳。可投资大脑呢,它指的是学习怎么去“驾驭金钱”,学习怎么去“拥有那个轮子”,甚至更牛的是,学习怎么去“拥有整个游乐场”!这其中啊,就包含了书里提到的四大核心能力,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四大财商”!
诗园: 哦?“四大财商”?听起来就挺高大上的!具体是哪四个方面啊?它们为啥就这么重要,能帮我们“脱胎换骨”呢?
子墨: 第一个啊,是“会计”,说白了就是财务知识,你要能看懂那些密密麻麻的财务报表,一眼就能分清楚,什么东西是能给你赚钱的“资产”,什么又是会“吸血”的“负债”。第二个是“投资”,这可是个大学问,就是怎么让你的钱,像变魔术一样,自己生出更多的钱。第三个是“了解市场”,你要搞清楚供求关系和那些经济运行的“潜规则”。第四个是“法律”,你要知道怎么巧妙地利用规则,比如那些合法的税务优惠啊,还有公司法,来保护好你的财富,甚至让它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四驾马车”,可就是你从“老鼠赛跑”的泥潭里,爬出来的“黄金梯子”!
诗园: 嗯,咱们今天把“老鼠赛跑”这出戏的“剧本”给彻底剖析了,也明白了投资财商的重要性。那对于咱们这些,被这些颠覆性理念“震”得有点懵的普通听众来说,这第一步,到底该怎么稳稳当当地迈出去呢?
子墨: 这本书啊,给了一个特别接地气、而且是每个人都能立刻上手的小妙招:从“跟踪你的现金流”开始!别犹豫,找个小本子,或者下个记账App,就花30天时间,把你的每一笔进账、每一笔花销,都清清楚楚地给它记下来。注意了,咱们记账可不是为了让你“勒紧裤腰带”,而是为了让你这辈子第一次,能够真真正正地“看清楚”,你口袋里的钱,它到底都跑到哪儿去了!
诗园: 这个方法听起来确实挺靠谱的。不过话说回来,很多人一听到“投资”这两个字啊,脑袋里“嗡”的一下,第一反应就是害怕,怕亏钱,怕把本金都给赔进去。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恐惧,可能才是最大的“拦路虎”。那书里有没有教我们,怎么才能战胜这种“心魔”呢?是不是要我们立马拿出全部身家,去“梭哈”一把啊?
子墨: 哎,恰恰相反!书里清清楚楚地告诉你,真正的投资,它不是把钱扔出去,而是从“投资你的大脑”开始的!当你对一个领域一窍不通的时候,把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往里砸,那才是把风险值拉到最大呢!所以啊,第一步,永远是“学习”!去买几本相关的书,听听那些靠谱的课程。然后呢,从那种你“输了也无所谓”的小金额开始,先去“练练手”,关键是享受那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而不是指望着一夜暴富。你想啊,当你对一件事儿越来越门儿清,越来越有底气的时候,那种莫名的恐惧感,自然而然地就烟消云散了。
诗园: 嗯,我彻底明白了。最后啊,书里还有一句特别点睛的话,简直是“醍醐灌顶”:“财务自由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你留下了多少钱,并且,让这些留下的钱,心甘情愿地为你去打工!”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到底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彻底颠覆我们对“财富”的传统认知的呢?
子墨: 这句话啊,简直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核心中的核心!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衡量你财富多少的标准,根本就不是你那薄薄的工资条,而是你那份厚厚的“资产负债表”!你想啊,一个年薪百万但每个月都“月光”的人,他的财富状况,可能还不如一个年收入十万,却能雷打不动地存下三万,并且把这三万有效投资的人富有呢!追求财务自由,它骨子里啊,就是在打造一支强大到让你做梦都能笑醒的“资产大军”,让它们源源不断地产生被动收入,多到能够轻轻松松地覆盖你所有的日常开销。到了那个时候,工作对你来说,就变成了一场“自由选择的游戏”,而不是你不得不去做的“生存任务”!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财商大翻身”,彻底跳出那个让人喘不过气的“老鼠赛跑”啊!
诗园: 今天啊,咱们真是跟着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把金钱啊、教育啊、还有那所谓的“安全感”,都给好好地“盘”了一遍。它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脑子里那些被传统观念“焊死”的“思维枷锁”。也许就像书里说的,这世上最大的贫穷,还真不是口袋里没钱,而是脑子里“没货”的思维贫穷。所以啊,当我们真正鼓起勇气,去挑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奉为圭臬的观念时,那通往财务自由的康庄大道,才算是真真正正地,向我们敞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