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说起这科技种地啊,大家脑子里是不是立马蹦出那种科幻电影里高大上的实验室?但最近我听到一句话,特别戳心,说是一位陕北的老农,他看着天上飞的无人机,乐呵呵地说:“哎哟,这小家伙比我还懂庄稼渴不渴呢!”
晓曼: 是啊,你别看这简简单单一句话,它背后可是一位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的摸爬滚打。今天咱们要请出的这位主角,韩文霆教授,就是把这句朴实的话变成现实的“魔法师”。
原野: 哎,说到“土专家”,你脑子里会立马浮现出个什么形象?是不是那种穿着布鞋、裤腿沾着泥巴的?那咱们这位韩教授,他这“土专家”的底色,又是怎么染上的呢?
晓曼: 他的“土”啊,那可真是实打实地扎根到土地里的“土”。你看他这履历,出生在内蒙古,然后本硕博全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毕业了也压根儿没挪窝,就一直守在西北。他对这片土地的那些“心病”,简直就是与生俱来的敏锐,理解得那叫一个透彻。
原野: 所以说啊,听你这么一说,他的实验室和办公室,那不就是直接长在田间地头了吗?
晓曼: 没错,你这总结得太到位了!他的办公室就在杨凌示范区,简直就是实验室直通农田的“高速公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才给他后来在“数据种地”这条路上,铺就了最扎实的路基。
原野: 嗯,听着就觉得特别不容易,这种对土地的深情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确实是任何科研突破都离不开的根基。那话说回来,韩教授他们团队在“数据种地”这事儿上,到底捣鼓出了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呢?
晓曼: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咱们地里的庄稼,它也能张嘴说话,直接告诉你:“哎呀,我渴了!”或者“我有点不舒服!”那该多好?韩教授的团队,就是通过一套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实际上超厉害的“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感知系统,把这种科幻场景变成了现实。
原野: 空天地一体化?哇,这词儿一听,我脑子里直接蹦出星际穿越那种科幻大片儿了!
晓曼: 其实没那么复杂啦!就是把天上的卫星,空中的无人机,还有地里埋的那些小传感器,全都给串联起来。你想啊,以前哪能知道玉米到底渴不渴?现在他们用无人机带着热红外相机一扫,玉米是不是“口渴”了,一清二楚!更牛的是,他们连空气里的颗粒物都能监测,这可算是把农业污染的空中监测空白给彻底填上了,简直是太绝了!
原野: 这些技术听着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啊!那我就好奇了,这么多来自天上地下、四面八方的数据,它们是怎么做到“握手言和”,最后还能变成农民大哥大姐们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的“种地秘籍”呢?这中间的“魔法”到底在哪儿?
晓曼: 说白了,就是他们手里有把“金钥匙”,能把这些海量数据拧巴到一起,再配上超强的决策算法。韩教授团队就攻克了像“变量灌溉”这种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能让农民省心又省钱的关键技术,光专利就拿了四十多项,简直是专利大户!简单来说,就是把那些复杂的数字、图表,统统翻译成:“老乡,这块地现在得浇水了,浇多少?这个数!”或者“那块地该不该施肥?”这样的大白话指令。他可不光是搞研究,还带着大家一起制定行业标准,确保这些好技术能真正落到实处,不跑偏。
原野: 哦,我懂了!原来是把各种“黑科技”都集成到一起,才让这“数据种地”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真切切地落地生根。那接下来我就想问了,这些这么牛的技术,它是怎么从实验室那个“象牙塔”里走出来,走到咱们广袤的农田里,甚至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呢?
晓曼: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其实就触及了咱们科研最最核心的本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韩教授他呀,一直把“科研要接地气”这句话挂在嘴边,身体力行。
原野: 哎,说到这个“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真是深有体会。太多高大上的科研成果,最后都变成了一摞摞纸,堆在实验室里“睡大觉”。但韩教授却偏偏不信这个邪,非要让科研“接地气”。那他们团队到底是怎么把这些听起来玄乎的高精尖技术,实打实地变成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的呢?
晓曼: 他们可不玩虚的,直接把这些宝贝技术“打包”送到农民家门口,送到合作社去。就拿陕西一个猕猴桃合作社来说吧,用了他们的无人机遥感和那个变量灌溉技术,结果你猜怎么着?节水18%,产量还噌噌噌地往上涨了15%!这简直是太给力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他指导的研究生,那些毕业设计啊、课题啊,都能直接孵化成商业软件,然后卖出去,这个转化率,我跟你说,那叫一个高,高得你都不敢相信!
原野: 哇,这种把科研成果实打实地变成生产力的做法,简直是太赞了!那咱们再换个角度想想,从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户大爷大妈们来看,当这些高科技真的用到他们自己的地里时,他们最直接的感受和收获,会是什么呢?
晓曼: 说到底,就是俩字儿:省心,还有增收!这不就是农民最盼望的吗?对韩教授来说,那些堆积如山的学术荣誉啊、奖项啊,他可能都看淡了,他心里最在乎的,就是田间地头那些最朴实的认可。农民大哥大姐们一句由衷的“哎哟,这技术可真管用!”,在他听来,那简直比拿了什么大奖都开心,这才是对他科研成果最高的褒奖啊!
原野: 是啊,能听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这才是科研最大的意义和价值!而且,韩教授可不光是在咱们国内“撒播”这些智慧的种子,他甚至还把这些宝贝技术,带到了遥远的异国他乡呢!
晓曼: 没错!他亲自两次跑到埃塞俄比亚和格林纳达,手把手地教当地人怎么用这些技术,培训了三百多个技术员。这可不单单是把咱们的技术“卖”出去,更是把中国智慧农业的这套“独门秘籍”分享给全世界。所以说啊,韩教授简直就是用智能科技,默默守护着咱们西北旱区的每一块“数据农田”,而且这份守护,还越过千山万水,传递到了更远更远的地方,真是太让人敬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