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咱说句实在话,你有没有琢磨过,一家公司是怎么在不到一年里,就凭着不到40号人,硬生生搞出几千万美元的营收奇迹的?这听起来简直像是科幻片里的情节,它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晓曼: 哎呀,你提的这个,简直就是直接把咱们对传统商业增长的那些认知,给彻底掀了个底朝天啊。你说这个奇迹,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个特经典的例子,就是那家叫Lovable的公司。他们家牛到什么程度?仅仅8天,年化收入就蹦到了一百万美元,然后呢,仅仅过了7个月,这个数字直接飙升到了8000万美元!你猜猜,干成这事的,拢共才多少人?就那么区区35个!
原野: 啥?35个人,就搞出8000万美元的年化收入?这数字简直是离谱到家了!这肯定不是说他们的产品里头,随便加点儿AI技术就能解释的吧?没那么简单!
晓曼: Bingo!你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这事儿的关键,根本就不在那些表面功夫。我们今天非得好好掰扯掰扯的,是一种叫做“AI原生”的现象。而且啊,它的重点根本就不是什么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人”! Lovable之所以能这么牛,就是因为他们那帮员工,都是妥妥的“AI原生员工”。
原野: “AI原生员工”?哎呦喂,这个词儿可真是头一回听,新鲜得很呐!那它跟咱们平时嘴边挂着的“这人会用AI工具”比起来,到底有啥天壤之别的本质区别啊?
晓曼: 区别?那可不是一般的大,简直是云泥之别!你想啊,“会用”AI,顶多就是把AI当个可选项,觉得“我心情好就用用,不好就放一边”。但“AI原生”呢,它骨子里透着的核心就是“默认使用AI”。啥意思呢?就是当一个AI原生员工接到活儿的时候,他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念头,绝不是“我该找谁去提这个需求啊”,而是直接就想“我得用哪个AI工具才能把这事儿给办了”。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是一种从思维模式到工作流程的,实实在在的颠覆性变革。
原野: 哇,你这么一说,这事儿可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不过要真想彻底搞明白这种变革到底有多么颠覆咱们的想象,我觉得咱们是不是得先瞅瞅,那些没有这种AI原生模式的传统公司,它们的工作流程到底是个啥德行?效率的瓶颈,又卡在哪儿了?
晓曼: 哎,你这个提议,简直就是一针见血,特别棒的切入点!说起来,传统科技公司那套运作模式,其实啊,用一个词就能给它概括得明明白白,就叫——“依赖拖累”。
原野: “依赖拖累”?光听这名字,就感觉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晓曼: 可不是嘛。你可以闭上眼睛,脑海里勾勒一个再普遍不过的场景:你灵光一闪,蹦出来一个绝妙到不行的产品点子,恨不得立马就让它落地生根。结果呢,在传统公司里,想把它变成现实,那可真是“西天取经”啊,一趟漫长到让人绝望的旅程。你可能得先吭哧吭哧写一份几十页的策划文档,可悲的是,这玩意儿啊,根本就没人会仔仔细细地去看。
原野: 哦!然后呢,就是那万恶的开会,没完没了,简直能把人开到窒息!
晓曼: 没错!而且啊,你还得做好心理准备,可能得连续开上26场,甚至更多那种听完就忘、压根儿毫无意义的会议,美其名曰“对齐认知”。会议完事儿,你以为能歇口气了?想得美!你还得屁颠屁颠地跑去设计部门,提交一个需求单,然后就得老老实实地排队等着。好不容易轮到你了,预算部门那边又会甩过来一堆无穷无尽的申请表,让你填到手抽筋。等你把这些妖魔鬼怪都搞定,终于能把东西颤颤巍巍地交给开发团队的时候,他们可能还会面带嘲讽地告诉你,你这需求根本不切实际,然后轻描淡写地把它扔到三个月之后再处理。
原野: 天呐,你这说的,画面感简直是直接往我脑子里刻啊!这不就是好多大公司员工,活生生的血泪日常嘛!最气人的是,等你苦苦等了半年,到手的东西,可能已经面目全非,缩水得连亲妈都不认识了!
晓曼: 没错,你说的就是那个让人头疼的“依赖拖累”!你想想看,每一个小小的环节,每一次看似不起眼的交接,还有那每一次漫长的等待,都在悄无声息地给我们增加一种无形的“协调税”。公司原本的那些速度啊、活力啊,就在这种没完没了的内部消耗里,一点一点地被彻底扼杀了。说白了,现在好多什么所谓的运营岗、管理岗,它们的出现,骨子里就是为了去收拾和管理这种混乱,是不是听着就挺讽刺的?
原野: 哎呀,你这比喻简直是绝了!所以说,这种“拖累”啊,就活脱脱像一辆动力十足的跑车,结果呢,被无数根细细的、看不见的绳索给死死地牵绊住了。每一根绳索,都代表着一个部门,或者一个烦人的审批环节。这车本身马力再足,发动机再轰鸣,也愣是跑不起来,只能原地打转,憋屈死了!
晓曼: 简直是不能再精辟了!你说得太到位了。就在传统模式还在那泥沼里挣扎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时候,咱们的AI原生员工,人家可是直接就杀出了一条血路,走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康庄大道!他们干了啥?直接就把这种让人抓狂的“依赖拖累”,给几乎彻底地消灭了!
原野: 哇塞,这么说来,如果传统模式就是那层层叠叠、把人磨到没脾气的审批,再加上那遥遥无期的漫长等待,那AI原生员工他们到底是怎么干活儿的啊?他们又是怎么做到那种,听起来就像魔法一样的“想建就建”的?
晓曼: 简单粗暴,他们就是——直接动手!举个例子吧,Lovable的员工要是需要一个内部数据看板,他才不会屁颠屁颠地跑去找什么数据分析师提需求呢,人家直接就用AI工具连上数据库,自己唰唰唰地给它生成出来。再比如,要搞个营销活动落地页,他压根儿就不会去劳烦什么市场部、设计部,直接拿起AI网页生成器,自己三下五除二就给它搞定了。甚至说,需要一段代码来验证个想法,他直接就让AI去写,根本不用自己费半点儿脑筋。整个过程,你看,哪里有什么人员请求?哪里有什么冗长的项目简报?更别提那些让人头大的跨部门交接了,统统没有!
原野: 哇塞,这种“直接行动”的模式,听起来简直就是效率的天花板啊!但是,这背后肯定不是光靠工具就能撑起来的吧?我觉得啊,这肯定需要员工自带一些特别的“超能力”,或者说,他们公司的文化,得是那种非常非常不一样的?比如说,你刚才提到的那个“所有权”、“自主权”还有“信任”,这些东西在这种模式里,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晓曼: 没错了,你这一下就戳到痛点了,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中的核心!AI原生员工呢,他们通常都自带四大“法宝”。第一个啊,是“真正的所有权”,啥意思?就是你亲手搭出来的东西,你就要对它彻彻底底地全权负责,别想找任何借口。第二个是“解锁的自主权”,公司会把足够的权力、足够的工具,全都一股脑儿地塞到你手里,让你能完全独立地把任务搞定。而第三个呢,也是最最关键的,那就是“信任作为支柱”,公司对你那是百分百的相信,根本不会用那些繁琐到让人崩溃的流程来束缚你,限制你的手脚。
原野: 哎,那第四个“法宝”是啥呀?快说说!
晓曼: 嘿,第四个嘛,那可是前面三个“法宝”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也是最让人兴奋的一点——那就是“速度成为护城河”!你想想看,当整个公司上上下下,都以这种风驰电掣的方式运转起来的时候,它带来的可就不仅仅是效率上的简单提升了。
原野: 我彻底明白了!所以说,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当它能够像开了挂一样,以那种极快的速度去迭代、去试错的时候,这本身就直接升级成了一种,让人望尘莫及的强大竞争优势了,对不对?
晓曼: 简直不能更对了!咱们再拿Lovable这公司来举个例子,你就知道这速度有多吓人了。他们只用了短短的5周时间,你听清楚了啊,是5周!就直接上线了推荐项目、免费协作功能等等,好几个重量级、本来得吭哧吭哧干大半年的功能!这要是放在传统公司,没个半年,你根本想都别想!所以啊,这种火箭般的速度,就意味着他们试错的成本,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原野: 哎呀,你这简直是点透了!这种速度,确实会从根儿上把公司的战略给彻底扭转过来。你想想啊,当你想去尝试一个新点子,它的成本不再是“烧掉一个季度的资源”,而是直接缩减到“一个下午的随便玩玩儿,做个小实验”的时候,你当然会愿意更大胆、更放开手脚地去尝试更多新东西了!那样一来,你就再也不用因为害怕失败,而陷入那种让人窒息的“分析瘫痪”了。
晓曼: Bingo!就是这么个理儿!这可不就是让咱们以前挂在嘴边的“快速行动,打破常规”这个口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更牛掰的姿态,强势回归了吗?因为现在,咱们玩儿的可是真正的“10倍产出,1/10混乱”!你的学习速度、你的迭代速度,那都是别人的十倍啊!光凭这一点,就已经筑起了最最坚不可摧的护城河了,谁也别想轻易跨过去!
原野: 当然啦,面对这种恨不得把天都给掀翻的颠覆性变革,肯定会有一些杠精冒出来,发出各种质疑的声音。比如说,有人可能会跳出来嚷嚷:“哎呀,流程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协同吗?都自己干,那公司不就彻底乱套了吗?”或者更直接的,他们会忧心忡忡地问:“这玩意儿,会不会导致一大批人失业啊?”
晓曼: 哎,你说的这些,确实都是大伙儿心里头,特别现实的顾虑。咱们先来说说流程这事儿吧,关键啊,还是在于一个“度”字。你想啊,适度的流程,它就像是高速公路两边的护栏,能保你安全;但如果流程过度了,那它就直接变成了把你困在里头的牢笼,带来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协同,而是活生生的“卡壳”,让你动弹不得。至于失业嘛,这事儿咱们得掰开揉碎了,更精准地去看看,AI它到底取代的,究竟是个啥玩意儿?
原野: 对啊,它到底要取代个啥呢?
晓曼: 听好了,它取代的,可不是咱们这些有血有肉、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啊!它取代的,是组织里那些长出来的“赘肉”,是那些让人看着就头疼的“臃肿”!说白了,就是那些仅仅为了“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一团乱麻”而存在的运营角色;还有那些本身压根儿没什么垂直专业技能,就只会充当个信息传递筒、当个审批节点的中层管理者。嗯,要是你的核心价值,就只剩下开会和转发邮件了,那不好意思,你的饭碗可真就有点儿危险了!
原野: 噢!这下我可算是彻底想通了!所以咱们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这种AI原生的浪潮啊,它在未来,简直就是要把公司给重新“塑形”,塑造成一种更扁平、更精益、跑起来更轻快的形态,对吧?
晓曼: 没错!未来的公司啊,它的规模可能会变得更小,但你别小看它,它的能量密度可会高到吓人!组织架构会扁平到极致,因为AI原生员工自己就能搞定绝大部分的协调工作,根本不需要中间那些七七八八的环节。这么说吧,一个AI原生员工,他自己就相当于一个全新的“10倍团队”!这下你明白了吧,为什么像Lovable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团队,能爆发出如此惊掉下巴的超高增长,简直就是个奇迹!
原野: 听你这么一分析,看来这AI带来的转型阵痛,咱们是躲也躲不掉了,肯定会有一段不适应期。但话说回来,它也实实在在地预示着一个,效率更高、活力四射的未来工作世界正在向我们招手啊!所以到头来,咱们每个人啊,都得好好琢磨琢磨,在这场汹涌澎湃的AI浪潮里,咱们自己该怎么找到那个全新的定位,然后,堂堂正正地成为那个能够真正驾驭AI的“未来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