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哲: 你说,那些号称‘管理人中的管理人’,也就是咱们常说的MOM基金,他们在面对市场风云变幻的时候,会不会也栽在‘经验主义’这个坑里啊?我最近看到有研究说,传统的MOM在风险管理上其实有个大痛点,一遇到极端行情,收益稳定性就哗啦啦地往下掉。这是咋回事呢?
振松: 哎呀,你这个问题可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传统MOM模式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说白了,就是他们太爱“活在过去”了。你想啊,很多MOM基金挑管理人,就死盯着那些历史业绩排名啦、夏普比率啦这些“老黄历”指标。可这就像咱们开车,老是盯着后视镜不放,要是路况突然从大道变崎岖山路,比如说市场一下子从风平浪静变成狂风暴雨,那这些过去的数据根本就跟不上趟儿,你哪知道人家现在的策略还管不管用啊?
苏哲: 哎,你这么一说我一下就懂了。这感觉就像咱们开船,如果只顾着翻老旧的航海日志,完全不看眼前的海面风浪,那就算船长再牛掰,真遇到个突如其来的大风暴,也可能直接懵圈,束手无策了。那回到咱们金融市场里,你说的这个‘实时海况’,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呢?
振松: 问得好啊!这个‘实时海况’,在咱们投资圈里头,一个特别核心的体现就是‘波动率’。尤其是在期货这种衍生品市场,那价格波动简直就是坐过山车,比股票可刺激多了。所以啊,我们当时琢磨着,能不能把这个‘波动率’因子,从一个光看风险的指标,直接升级成咱们评价和筛选管理人的一个‘撒手锏’工具呢?
苏哲: 把‘波动率’这么一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势’,居然能给它量化成一个实实在在、能指导投资的评分体系?哇,这听着可太有意思了!具体你们是怎么玩的呀?
振松: 我们的核心思路其实挺简单的,就是咱们不能再光盯着一个管理人的绝对收益看了,那样太片面。得把他的业绩表现,跟人家投资的那个板块儿,它的市场波动情况给牢牢地挂上钩。我给你举个例子哈,假设现在有两位都投资黑色系商品的管理人,一个叫A,一个叫B。要是市场风平浪静,A赚了5%,B赚了6%,你是不是下意识就觉得,哎呀,B好像更厉害点儿?
苏哲: 对啊,那可不嘛,直觉上肯定这么想。
振松: 可要是市场突然惊涛骇浪,波动率一下子飙到天上去了,A呢,他想方设法保住了本金,只亏了1%;结果B呢,一不小心亏了10%。你说这会儿,按照我们这套新体系,你还会觉得B更厉害吗?我们反而会觉得A的风险控制能力,还有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应对表现,简直是太出色了!我们就是通过计算不同板块的波动率,然后仔细观察管理人在高、中、低这三种不同波动环境下的表现,给他们打出一个更活泼、更全面的分数。
苏哲: 哇,那这么说来,一个真正优秀的投顾,在这种波动率评价体系下面,他得具备哪些“神功”啊?是说他能在市场大起大落的时候逆风翻盘,还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稳稳当当往前跑就行了?
振松: 哎,两者都得有!一个咱们心目中最理想的管理人,他应该就像一个“全天候”的司机,在高速公路上一马平川(那就是低波动呗),他能稳稳当当加速往前冲;可要是到了崎岖山路(那可就是高波动了),他也能安全地减速,顺利通过。咱们这套评价体系啊,就是为了把这些能适应各种路况的“老司机”给揪出来,而不是光找那些只会踩油门、一路狂飙的“赛车手”。
苏哲: 明白了,现在咱们有了这么一套更科学、更“靠谱”的评价体系来挑管理人。可光有评价还不行啊,咱们总得把这些评价,实打实地转化成资金配置策略吧?比如说,到底该给A经理多少预算,B经理又该拿多少呢?
振松: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这就要请出我们工具箱里的另一个“镇箱之宝”了——Black-Litterman模型,咱们简称它叫BL模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聪明的“AI投资顾问”。它能帮你解决一个咱们投资人经常遇到的“甜蜜的烦恼”:你既觉得市场整体的看法挺有道理,但同时呢,你对自己千挑万选出来的这几位管理人,又有着那么一股子特别的自信。
苏哲: 哎呦,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盘棋局!BL模型就像是把我的“棋感”,也就是我那些主观的、有点玄乎的判断,和电脑的“棋力”,也就是那些冰冷但精确的市场数据,给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那它具体是怎么做到这种“左右逢源”的平衡的呢?
振松: 你这个比喻简直是太贴切了!BL模型的核心思想,就是“和稀泥”——哦不,是“融合”!它首先会根据市场整体的大盘情况,给你生成一个特别“均衡”的配置建议,这就像它的“棋力”底盘。然后,咱们就把刚才通过波动率评价,对各个管理人得出的那个“信心分数”,当成我们自己的“小秘密”,输入给它。模型就会在这个市场均衡的基础上,非常“聪明”地向我们更有把握、更有信心的管理人那边,进行权重的倾斜。这样一来,它既不会让你因为一时“脑子发热”的“棋感”去下险棋,也不会让你光顾着看数据,结果变得像个机器人一样死板,完全没了灵活性。
苏哲: 哇塞,所以理论上,这套把波动率评价和BL模型完美结合的策略,听起来简直是无懈可击啊!那我想问问,在真实的、残酷的市场数据里头跑一遍,结果到底怎么样?它真的能打吗?
振松: “纸上谈兵终觉浅”嘛,咱们可不是光说不练,我们确实做了海量的回测。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们整个团队都沸腾了,简直是太让人振奋了!在咱们的数据案例里,凡是应用了这套新方法的MOM组合,它的收益率跟那些老掉牙的传统方法比起来,简直是“坐火箭”一样,提升得非常明显!
苏哲: 那这里面有没有啥特别有意思的“彩蛋”发现啊?比如说,是不是我对我自己的主观判断权重设得越高,或者对波动率这个量化因子的权重设得越高,效果就越是“杠杠的”?
振松: 哈哈,你这个问题可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这恰恰是我们这次研究里最最有趣的发现之一!咱们发现啊,并不是说某一方越强,效果就越好。如果你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百分百依赖主观判断,那可不就又回到咱们节目开头说的那个老套路了吗?但要是你又完全依赖波动率这个量化因子,把主观判断扔一边,收益率的提升也并没有那么惊艳。结果发现啊,那个真正的“黄金平衡点”,它就出现在咱们主观权重和板块波动率权重非常接近的时候,大概就是五五开,50%对50%左右。这时候,整体的收益提升才是最最显著的,简直是“奇迹发生”的时刻!
苏哲: 哇,这简直是太有意思了!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立马就想到了武侠小说里头那些“剑宗”和“气宗”的故事。单练一门可能永远到不了武林巅峰,但要是能做到“剑气合璧”,那威力可不就是蹭蹭蹭地往上涨嘛!那咱们再往深了聊聊,从更深层次来看,为什么这种“经验”和“数据”的强强联合,能带来这么大的提升呢?
振松: 核心啊,就俩字儿——“互补”!你想啊,那些主观经验,也就是咱们基金经理们那些“火眼金睛”般的判断,在捕捉那些压根儿没法量化的机会时,那优势可就太明显了。比如说,对一个新政策的独到解读,或者对某个行业周期变化的超凡敏感性。这就像足球教练在场边,那种关键时刻的临场直觉,简直是神来之笔!
苏哲: 我懂了,这确实是“人”的智慧,是经验的沉淀。那咱们前面聊的‘波动率’这个数据,它在里头又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振松: 波动率的量化分析呢,它就像给你织了一个特别客观的“安全网”。它能通过那些冰冷的数据,清清楚楚地告诉你,现在这个市场是不是已经进入了“危险区域”,是不是该提高警惕了。当波动率像坐火箭一样飙升的时候,模型会自动跳出来建议你赶紧“降档”,也就是减仓,降低风险暴露;等市场风平浪静了,它又会悄悄地建议你“加仓”,提高仓位。这可不就是在战术层面,帮你把风险管得服服帖帖的嘛,避免了你因为一时冲动、情绪化交易而导致的那些“肉疼”的过度回撤。所以说啊,这套策略真正做到了用波动率来“聪明”地控制风险,同时呢,又把咱们基金经理的经验判断和量化数据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大大提升了整体收益!
苏哲: 哇,光是经验和数据的结合,就已经能玩儿出这么多花样了!那我就忍不住想了,要是再把现在火得一塌糊涂的生成式AI,比如像ChatGPT这种“神仙技术”也给它加进来,未来的投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啊?
振松: 哎呀,你这个问题可真是“脑洞大开”啊!这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想象空间。你想想看,生成式AI未来很可能会跟咱们的量化模型来个深度融合,彻底颠覆掉整个投资研究的玩法。比如说,它可以像个“永动机”一样,自动去阅读海量的财经新闻、分析师研报,然后从中给你提炼出真知灼见,甚至还能生成初步的投资策略思路,直接变成咱们投资经理的“超级大脑”!
苏哲: 这么说来,AI不是来抢投资经理饭碗的,而是要成为他们的“超级助理”或者“左膀右臂”咯?
振松: 可不是嘛,你算是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我们觉得啊,未来最最顶尖的投资顾问团队,十有八九就是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基金经理呢,负责那些需要“人味儿”的洞察啦、大方向的战略把控啦;而AI呢,就负责那些海量数据的处理和战术层面的执行。你想想,这种强强联合的团队,它的业绩表现,那可不得比那些光靠“人海战术”的团队更牛掰、更稳定吗?这也等于给MOM基金提了个醒:以后你们再评价一个管理人,可不能光看他过去的业绩了,还得看看他有没有这种“AI加持”的能力!
苏哲: 哇,听你这么一说,感觉从咱们今天聊的波动率因子,到BL模型,再到未来那些酷炫的生成式AI,MOM投资简直就是一路“开挂”,正在大踏步地迈入一个全新的、人机共创的时代啊!这可不光是技术的革新那么简单,这简直就是投资理念的“大进化”嘛!
振松: 可不是嘛!在现在这种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卷”的市场里,光靠咱们人类的聪明才智,或者光靠机器那冰冷的数据力量,可能都会遇到瓶颈,总感觉差点儿意思。只有把这两者彻彻底底地深度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驾驭那些潜在的风险,精准地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最终实现那种持续、稳稳当当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