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地铁:AI赋能多专业智能运维,降本增效
下班先锋
4
7-13无锡地铁的研究报告聚焦于构建一个统一、高效、协同的多专业智能运维体系,以解决信息孤岛、智能化不足和数据分析能力欠缺等核心挑战。通过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BIM等前沿技术,该体系显著提升了车辆、供电、信号和工务等专业的运维效率、可靠性并降低了成本。该研究旨在实现运维模式从被动维修向预测性维修的转变,并为市域线与地铁网的无缝融合奠定基础。
智能运维面临的核心挑战
- 信息孤岛与数据共享不畅: 不同部门、线路及厂家之间数据割裂,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和接口标准。
- 信息化手段与智能设备不足: 日常运维仍高度依赖人工操作和传统装备,缺乏自动化、智能化支撑。
- 数据分析与预测能力欠缺: 现有数据未得到充分挖掘,难以实现设备状态的故障预测、诊断和智能决策。
采用的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
- 前沿技术融合应用: 广泛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设备实时感知、数据深度分析和故障预测。
- BIM与数字孪生: 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于智慧车站运维,实现“数字孪生”,提升管理精细化。
- 智能机器人与检测设备: 引进智能列检机器人、巡检机器人、360°图像检测、声纹监测等,提升检测效率和覆盖面。
- 专业化技术应用: 如车地无线传输、全电子联锁系统、自走行式综合检测仪等,解决各专业具体运维难题。
多专业智能运维的显著成果
- 车辆专业: 列车健康诊断系统使安全预警完备率提升343%,智能列检系统实现78.3%自动化巡检覆盖率,人工维护工时降低约18.7%。
- 供电专业: 6个主变电所实现智能化运维,巡检覆盖率和人工替代率均达100%,预计9年可节约投资2396.71万元。
- 信号与工务专业: 信号总巡检时间降低13.6%,工务检测效率显著提高,减少天窗资源占用。
- 整体体系建设: 形成“1个平台、7个专业线网”的智慧运维体系规划,车辆专业实现“车载+轨旁+车底+库内”立体运维模式。
方案独创性与行业亮点
- 多专业深度融合: 方案突出车辆、信号、供电、工务等多个专业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运维。
- 创新人机协同运维模式: 在车辆专业构建“车载+轨旁+车底+库内”的立体化模式,部分实现人机协同和互检。
- 供电智能运维的全面应用: 110kV主变电所实现机器人全天候、全方位、全自主智能巡检,包括机器人对开关柜的带电操作,具有行业领先性。
未来展望与价值体现
- 新线推广与技术融合: 计划在5、6、S2号线引入低空经济无人机、AR技术、大数据建模等,构建车辆PHM系统、供电设备在线监测及健康管理系统。
- 运维模式升级: 推动检修模式从计划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实现动态优化型计划修和关键部件全生命周期管理。
- 核心价值实现: 通过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强化安全保障,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市域线与地铁网的无缝融合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