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如果我说,你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换来的那张文凭,可能正在悄悄贬值,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不如一个实打实的技能证书来得有用,你会是什么感觉?这听起来有点刺耳,但它好像就是当下很多年轻人正在面临的现实。
晓曼: 没错,这个话题最近确实讨论度非常高。其实这种感受的背后,有一个很直观的冲击,就是网上流传的那个“博士4600”的薪资。一个博士毕业生,我们传统观念里的天之骄子,最后拿到手的工资可能还不如一个熟练的技工。
原野: 对,就是这个!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已经不是个例了吧?它好像在告诉我们,过去那种“知识改变命运”、“学历越高越吃香”的定律,好像不那么灵了。
晓曼: 它不是个例,而是一个信号,一个折射出深层结构性变化的信号。你想想看,当下的社会环境跟我们父辈那个年代已经完全不同了。我看到评论区里有人说,“20年前硕士都一抓一大把”,还有人说“我那个年代211本科也没那么难考”。这些话听起来有点凡尔赛,但说的是事实。
原野: 嗯,我明白。就是稀缺性没了。过去大学生、研究生是稀有品,现在变成了标配。
晓曼: 完全正确。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根据预测,到2025年,我们国家会有超过1222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市场,这里面研究生的比例还在不断攀升。你想,这么大的一个供给量,一下子涌进来,而市场上的高端岗位并没有以同样的速度增长,那结果必然就是学历的“通货膨胀”。
原野: 通货膨胀这个词用得太形象了。钱印多了会毛,文凭发多了,含金量自然也就稀释了。但这里面会不会有一个矛盾?就是一方面我们觉得学历贬值了,但另一方面,很多好公司、大厂的招聘门槛,不还是硬性要求硕士、博士吗?这该怎么理解?
晓曼: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很多毕业生的困惑点。学历依然是“敲门砖”,但它仅仅是“敲门砖”,而且这块砖的敲门效果正在减弱。它能让你进入面试的房间,但能不能留下来,靠的就不再是这块砖了。从‘博士4600’的个案到千万级毕业生的宏观数据,我们看到学历价值的天平确实在发生倾斜。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更深层次的是市场对人才的评估标准正在悄然改变,从‘一张文凭’转向了更注重实际的‘能力与经验’。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这就引出了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叫“学历倒挂”。就是说,学历很高,但找的工作或者拿的薪水,反而不如学历比自己低的人。这个现象是不是在某些专业领域特别明显?
晓曼: 是的,非常明显。尤其是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这其实是市场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它不再只看你拿了什么文凭,而是更看重你到底“能做什么”。很多企业现在招聘,简历上写的学校和专业固然重要,但他们会花更多时间去问你做过什么项目,解决过什么具体问题,甚至你的沟通协作能力怎么样。
原野: 也就是说,企业现在更需要那种能直接上手干活的人。
晓曼: 可以这么理解,但更准确地说,市场现在需要的是“T型人才”或者“π型人才”。
原野: T型人才,π型人才?这听起来有点抽象,能不能用个好懂的比喻解释一下?
晓曼: 当然。你就把一个人的能力想象成一个工具箱。过去,你可能只需要一把非常锋利的锤子,也就是你的专业知识,这就够用了。但现在,市场希望你的工具箱里不光有锤子,还得有螺丝刀、扳手、钳子……也就是各种跨界的技能。所谓的“T型人才”,就是那一“竖”代表你的专业深度,那一“横”代表你的知识广度和通用能力。而“π型人才”就更厉害了,他有两条“腿”,意味着他可能在两个专业领域都有深度。
原野: 哦,这个比喻我懂了!就像一个厨师,他不仅会炒菜(专业深度),还懂营养学、成本控制,甚至会拍短视频做宣传(知识广度),那他肯定比一个只会炒菜的厨师更有竞争力。
晓曼: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于那些正在考虑要不要读研的同学来说,心态就得变了。读研不能再是逃避就业压力的“避风港”,而必须是一次“战略性选择”。你得想清楚,你读的这个专业,未来市场的需求在哪里?你能不能在读研期间,除了深化专业知识,再给自己装备上几件像数据分析、项目管理、人工智能应用这样的“新工具”?
原野: 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提醒。但这种对“能力”的强调,会不会让那些一门心思搞学术研究,不太擅长社交或者“包装”自己的同学,反而吃了亏?感觉学术深度和实践广度之间,有时候挺难平衡的。
晓曼: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平衡确实是关键。我们不是说学术研究不重要,而是说,在当下的环境里,你需要学会如何将你的学术能力“翻译”成市场能看懂的价值。比如,你研究历史,这看似冷门,但你因此培养的资料搜集、逻辑思辨、文字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软技能”。关键在于,你自己要先认识到这些能力的价值,并学会展示它们。从‘学历倒挂’到对‘能力组合’的渴求,我们清晰地看到,就业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这不是一场关于学历高低的竞赛,而是一场关于谁能更快适应、谁能提供实际价值的较量。面对这种变化,个体的心态调整和自我价值的重塑就显得尤为关键。
原野: 说到心态,这可能才是最难的一关。我看到B站上有一个视频特别火,标题就是“我们只是赶上了学历贬值的时代,但我们并不是废物”。这句话之所以能戳中那么多人,就是因为它说出了大家的心声。那种巨大的投入没有换来预期回报的挫败感,真的太伤人了。
晓曼: 是的,那个标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干预。“我们并不是废物”,这句话对抗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废物感”。这种感觉源于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那个公式:“好好读书=好未来”。当这个公式失灵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但实际上,这更多是时代和结构的问题,而不是你个人的问题。
原野: 嗯,把个人从这种自我否定的漩涡里拉出来,是第一步。
晓曼: 对。而且你看那个视频的评论区,非常有意思。里面全是大家在分享自己的经历,互相打气、互相鼓励。这种线上社群形成的集体认同感和支持,力量非常强大。它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遇到的困惑,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经历。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原野: 我明白了。这种社群支持,可能比家里长辈那种“你要努力啊”、“别想太多”的安慰更有效,因为它来自于同辈人的理解和共情。不过,这里会不会也有一个风险?就是大家抱团取暖,互相安慰说“我们不是废物”,会不会就此“躺平”了,反而失去了改变的动力?
晓曼: 这个担心很现实。所以,自我肯定和持续努力必须是两条腿走路。肯定自我价值,是为了让你卸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让你有勇气和能量去面对现实,而不是让你用“时代不好”作为不努力的借口。心理上的韧性是地基,但你终究要在这个地基上盖起房子。从心理层面的自我肯定到社群的集体疗愈,我们看到,在学历贬值的时代,韧性和心态的调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然而,仅仅停留在心理层面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积极行动,寻找具体的‘出路’和应对策略。
原野: 没错,心态调整好了,下一步就是行动。那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作为个体,到底该怎么办?我们前面提到了“技能组合策略”,这个具体要怎么落地呢?
晓曼: “技能组合策略”的核心,就是从“学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从被动地“储备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输出能力”。你不能再只守着你专业的那一亩三分地了。比如,你学的是中文,那能不能去学学新媒体运营,考个教师资格证,或者掌握一些AI写作工具?这些都是在为你的核心能力赋能。
原野: 听起来就是要不断地给自己“打补丁”、“装插件”。
晓曼: 这个比喻很贴切。而且,获取这些技能的途径非常多,不一定非要在课堂里。你可以去参加校企合作的项目,去考含金量高的行业认证,更重要的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实习,去积累“实践经验”。
原野: 实践经验,感觉现在这个词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晓曼: 它现在就是黄金法则。在学历光环褪色之后,一段有分量的实习经历,一个你亲手做出来的项目,远比简历上一个漂亮的绩点更有说服力。因为经验直接证明了你的“能力输出”,证明了你是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书呆子。
原野: 那从招聘方的角度看,他们是怎么判断一个人的经验是不是“有分量”的?毕竟现在简历注水也挺严重的。
晓曼: 很好的问题。专业的面试官会通过一系列追问来验证。他不会只听你说“我参与了一个项目”,他会问“你在这个项目里具体负责哪一块?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你会如何改进?”。你看,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你没有真的做过,是根本答不上来的。所以,这对求职者的启示就是,不要只满足于“参与”,而要追求“主导”和“复盘”。
原野: 我明白了。从构建多元技能组合到强调实践经验,再到培养终身学习的适应性思维,这其实是在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动规划师”,而不是被动地等着被挑选。
晓曼: 正是如此。这不仅仅是对个体能力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最终,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这个时代对“成功”的看法。
原野: 好了,聊到这里,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也差不多了。回顾一下,我们从“博士4600”这个现象聊起,看到了学历价值的结构性重构,它的稀缺性正在降低。
晓曼: 没错,进而我们发现,市场的天平正在向“能力”和“经验”倾斜,一个多元的技能组合,正在成为新的职场硬通货。
原野: 是的。而面对这种变化,除了调整策略,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我们需要培养强大的心理韧性,肯定自我价值,同时通过终身学习和主动规划,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晓曼: 学历贬值并非宣告教育的终结,而是对我们理解“价值”和“成功”的一次深刻校准。它剥离了文凭曾经的光环,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真正能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是那些无法被一张纸片量化的东西——比如创造力、适应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不确定性时依然坚韧不拔的内在力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真正的“出路”不在于追逐一纸证书,而在于持续地投资于自我更新,敢于打破传统路径,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自我驱动的探险者。或许,这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机会,去重新定义何为真正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