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泪老师:AI颠覆电商专业,老兵如何“留牌桌”
Listener_657977
3
7-18欢泪老师作为一名资深互联网爱好者和见证者,回顾了其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对互联网的热爱与深度参与,包括自学网页制作、考入北邮电商专业以及在《电脑爱好者》实习的经历。文章核心冲突在于,面对互联网和AI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技术技能和思维模式已不再具备竞争力,导致电商专业课程大幅调整,引发了作者对个人和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刻反思。最终,作者强调了在时代变革中保持适应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性。
互联网启蒙与早期探索
- 作者自称“热爱互联网的人”,自1996年开始上网冲浪,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见证者。
- 高中时期自学微软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并因参与“北京市中学生个人主页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
- 高考如愿考入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视其为当时“最酷的专业”。
- 研二暑假期间,作者曾在发行量超百万的《电脑爱好者》杂志社担任实习记者,并有文章连续六期发表。
互联网行业变迁与冲击
- 作者曾热爱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人去楼空,《电脑爱好者》杂志也已停刊,象征着传统互联网时代的落幕。
- 文章指出互联网发展速度之快,普通人难以追赶时代浪潮。
- AI技术飞速发展,过去耗时的工作(如抽奖程序、网站开发)现在可由AI工具在几分钟内快速完成。
电商专业课程调整与技术控的困惑
- 作为全国第一批电商专业的毕业生,作者目睹了北邮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的大幅调整。
- 《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等经典技术课程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分析类课程。
- 作者作为“技术控”,对课程变化感到“五味杂陈”和遗憾,认为纯粹的技术技能已不再具备竞争力。
新时代下的生存法则
- 文章指出,当前是移动互联网和AI的时代,数据要素已成为“新质生产力”。
- 电子商务作为交叉学科,要求从业者具备开发AI工具、数据分析、用户体验、产品思维或技术落地与互联网思维等多方面综合能力。
- 作者强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关键在于“留在牌桌上”,不断适应和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避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