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里,我们好像总是在做选择题。一边是看得见的、唾手可得的短期利益,另一边呢,是条看起来又难又慢,但可能通向更远地方的路。你会怎么选?
晓曼: 这是个好问题。其实,今天我们聊的这位企业家,他就用自己二十年的实践,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
原野: 没错,他就是贝壳找房的创始人左晖。他的故事,尤其是那句“做难而正确的事”,不光是改变了一个行业,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去思考,在这个有点浮躁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晓曼: 是的。说起左晖和链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真房源”。但在他提出这个概念之前,整个房地产中介行业,用“鱼龙混杂”来形容都算客气的了。
原野: 我懂,我懂。我刚毕业那会儿租房,感觉就是跟中介斗智斗勇。网上看到的精美图片,到了地方发现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据说左晖自己当年也被骗过,所以才下决心要改变这个行业。
晓曼: 嗯,这可能是一个起点,但他的思考远不止于此。他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普遍的玩法就是靠信息不对称,一边瞒着房东,一边骗着租客,两头吃差价。链家上来就说“我们不吃差价”,只收服务费。这在同行眼里,简直就是“自断财路”的行为。
原野: 这确实很难理解。在那个环境下,大家都这么干,你不干,不是把钱往外推吗?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条“难”的路?
晓曼: 我觉得这背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判断。左晖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那就是基础服务的品质。他认为,中国这一代企业家有个使命,就是要去解决服务业里那些最基本、最痛的品质问题。一个行业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都建立不起来,那它就没有长期存在的价值。所以,“不吃差价”和“真房源”不是简单的商业策略,而是他用来重建行业信任的基石,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
原野: 有点意思。就是说,他不是在做一个“生意”,而是在做一个“标准”。但这种标准建立起来肯定不容易吧?
晓曼: 当然。初期阻力巨大,同行抵制,内部员工也不理解,觉得老板是不是疯了。但你看结果,正是这种坚持,让链家慢慢赢得了口碑,最终贝壳上市的时候,市值一度冲到800多亿美元。市场用真金白银,肯定了他们这二十年的坚持。这证明了,一个企业如果能真正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建立起信任,它能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原野: 从一个个人被骗的经历,上升到重塑整个行业的品质,这格局确实不一样。而这种精神,好像也贯穿在他整个公司的文化和管理里面。我对他提出的一个概念印象特别深,叫“有尊严的服务者”。
晓曼: 对,“有尊严的服务者”,这个提法在当时非常独特。当所有公司都在喊“客户是上帝”的时候,他反过来把焦点放在了服务者自己身上。
原野: 这就有意思了。他说的“尊严”到底是指什么?是说要给员工高工资、好福利吗?
晓曼: 不完全是。左晖强调,这个概念的语境首先是对内的。也就是说,服务者自己要先配得上这份尊严。你要做到不骗人,要有好的服务精神,要有专业性。只有你自己先具备了这些,你提供的服务才是有尊含量的,你才能理直气壮地去要求客户的尊重。
原野: 哦,我明白了。他不是单方面地要求客户尊重员工,而是先要求员工成为值得尊重的人。这其实对员工的要求更高了。
晓曼: 非常高。我记得他讲过一个让他触动很深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店长为了平息客户的纠纷,竟然给客户跪下了。这件事让左晖反思了很久。他觉得,这背后反映的,是这个群体的尊严感还不够。
原野: 哇,这种情况确实很极端。那作为老板,他要怎么办?发个通知说“以后谁也不许下跪”?这好像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晓曼: 这就是左晖思考的深度所在。他认为,简单的禁止是无效的,因为行为背后是人的价值观。他觉得,组织应该承担起责任,去教会员工如何与社会相处,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尊严。这要求企业建立一套非常强大的内部价值体系,让员工在面对压力,甚至是无理取闹的客户时,能有原则可以坚守,并且知道组织会是他的后盾。
原野: 这已经不只是企业管理了,这简直是在做社会教育。把这种理念从对内要求,延伸到整个商业模式上,就有了后来的贝壳平台。但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链家模式,开放给全行业呢?
晓曼: 这就是他说的“使命驱动”了。当链家的模式被证明是可行的时候,他想的已经不是自己能赚多少钱,而是怎么能让整个行业变得更好。但他很快就发现,把自营模式变成一个开放平台,难度超出了他的想象。
原野: 为什么呢?按理说,当时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做平台,模式很成熟了。
晓曼: 这恰恰是左晖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他非常不认同当时很多互联网公司那种“线上颠覆线下”的轻模式打法。他觉得,房地产交易是个“模式很重、交易低频”的生意,不是靠烧钱、靠流量就能解决问题的。他有个比喻特别经典,叫“杂交水稻”。
原野: 杂交水稻?这怎么讲?
晓曼: 他的意思是,这个行业未来的成功者,一定是线上能力和线下能力兼备的“混血儿”。纯粹的线上公司,往往缺乏对复杂线下业务流程的管理能力;而传统的线下公司呢,又在战略、组织和技术上跟不上。链家之所以能做成贝壳,就是因为它花了十几年时间,在线下建立了一套非常强大的、基于信任和规则的管理体系,然后再用互联网技术去赋能和放大。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那些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没能颠覆这个行业,不是因为技术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们不懂线下的“人”和“流程”有多复杂。
晓曼: 完全正确。左晖说,这个生意最本质的东西,其实是激励人。你怎么让几十万经纪人,这些“小B”,发自内心地愿意用好的服务去满足消费者,并因此获得回报。这背后需要的是一个庞大的、基于信任的线下合作网络。而这个网络的根基,就是前面我们聊的那些价值观。技术只是工具,真正驱动这个庞大体系运转的,是人和价值观。
原野: 这么说来,这一切的根基,还是回到了“人”本身。他怎么去找到并且留住那些认同这种“难而正确”理念的人才呢?
晓曼: 他看人非常严苛,核心就看两点:人品,和自我迭代的能力。人品,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建立“背靠背的信任”,能不能把团队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
原野: 这个好理解。那“自我迭代能力”呢?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这个能力?
晓曼: 他会通过不断地“问问题”来发现。看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在追求事情的本质,是不是有持续的好奇心和原动力。他甚至很直白地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中国这一代的很多企业家,其实是缺乏基本的商业教育和商业伦理教育的。
原野: 这个观点还挺犀利的。那他自己呢?他的商业教育是从哪来的?
晓曼: 他说,是“通过自我训练完成的”。你看,链家最早也“吃差价”,但他通过消费者的反馈和对抗,慢慢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个赚钱技巧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的“价值观问题”。于是他才下决心去改变。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持续的反省、总结和沉淀。他不是天生就选择了正确的路,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校准自己的方向。
原野: 所以,他所说的“做难而正确的事”,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迭代和自我净化的过程。
晓曼: 是的。在一个机会遍地、甚至做得不好也能成功的商业环境里,抵御住短期利益的诱惑是非常难的。左晖和他的团队之所以能做到,他说是因为“团队喜欢这种状态”,他们从内心就不激励那种“能赚到钱但周围人都不满意”的行为。
原野: 我明白了。听你这么一说,左晖的故事确实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的成功史,更像是一部关于价值观、信任和长期主义的实践史。
晓曼: 没错。我们回顾他的商业哲学,有几个点特别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就是他重塑行业价值的勇气,用“不吃差价”和“真房源”这种看似笨拙的方式,重建了行业的信任基石。其次,是他对“重模式”的深刻理解,没有盲目跟风互联网的轻模式,而是坚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原野: 嗯,还有就是他把“有尊严的服务者”这种价值观作为了企业真正的驱动力,并且用“人品”和“自我迭代能力”去筛选和凝聚人才。这些共同构成了他穿越周期的力量。
晓曼: 左晖的商业实践,是对那句“做难而正确的事”最生动的诠释。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选择,更是人性的考验、行业积弊的挑战。他用20年的时间证明,在浮躁和追求速成的时代,真正的价值往往蕴藏在那些需要长期投入、需要勇气坚持、甚至需要自我牺牲的“难而正确”的道路上。这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故事,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在复杂世界中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坚持信念的深刻启示:你愿意为了长远的正确,付出多少短期的“难”?这个选择,或许决定了我们最终能抵达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