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当终场哨声响起,比分定格,我们可能以为看到的是一场比赛的结束。但实际上,这或许才是一场由无数复杂符号构建的社会实践的开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体育到底是如何被媒体捕捉、再现,甚至是被重塑的。
晓曼: 你这个开场很有意思。我们通常觉得新闻就是报道事实,但体育新闻确实有点不一样。它天生就带着一种特殊的“基因”。比如,所有体育比赛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严格的规则,还有那些充满激情的观众。这些看似简单的特征,其实从根上就决定了体育新闻该怎么做。
原野: 哦?怎么说?
晓曼: 你想,体育的这种“间隔性”和“规则导向”,让体育新闻在报道上有了极强的规律性。我们都知道奥运会四年一次,世界杯也是。媒体可以提前好几年就开始规划报道。但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规律性,也让体育新闻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共同体”。
原野: 情感共同体?这个词很新鲜。
晓曼: 嗯,你想想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决赛,梅西捧杯那一刻,全球有多少球迷在社交媒体上陷入了长达数周的狂热讨论和情绪起伏?那种感觉,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知道了比赛结果”这个信息层面,它更像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情感共享。体育新闻的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上就看它能不能点燃这种情感。
原野: 我明白了。如果说传统新闻的核心是“消除不确定性”,比如告诉我们一个事件的结果。那体育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要放大这种确定性之外的情绪和共鸣?
晓曼: 对,你说到点子上了。这种情感连接,也反过来重新定义了体育新闻的“真实性”。体育新闻的“真实”,不仅仅是还原比分、还原技术动作,它更包含一种“意义真实”。
原野: 什么是“意义真实”?
晓曼: 举个例子,一个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他的“真实”不仅仅在于他跑了多快、跳了多高,更在于他这个行为所代表的“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媒体通过镜头、通过叙事、通过符号构建出来的。不过,这里面也存在一个张力。
原野: 什么张力?
晓曼: 就是当体育的娱乐性被无限放大,当它越来越像一场“秀”的时候,会不会稀释掉体育本身最纯粹的那种非功利性?体育最初就是一种游戏,是自愿的,是为了快乐和健康。但现在,它首先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原野: 这确实是个核心矛盾。如果体育新闻的本质,就像有些研究说的,是“产业化引导”和“内容生产”,那它作为“新闻”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还怎么保证?毕竟,赛事的主办方、体育组织才是信息资源的最终拥有者,媒体跟它们合作,会不会有时候更像一个宣传部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观察者?
晓曼: 所以说,体育新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既要遵循新闻的普遍原则,比如客观、公正,又必须深刻理解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实践的本质。这种复杂性,也为我们接下来的讨论埋下了伏笔:当体育从一种我们亲身参与的“实践”,演变为一种我们隔着屏幕“观赏”的奇观时,媒体在其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原野: 对,这个转变太关键了。我们小时候可能还在街边踢野球,现在更多的是坐在沙发上看高清直播。从我们自己下场玩,到看别人玩,这个转变背后,媒体到底做了什么?
晓曼: 它的角色是决定性的。可以说,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观赏体育”。第一次媒介化浪潮,就是20世纪中后期商业电视的兴起,它直接把体育从少数人的现场活动,变成了亿万观众的集体收看。
原野: 我记得小时候,全家、甚至整个大院的人围着一台电视看女排比赛的场景。那确实是一种集体记忆。
晓曼: 是的。而到了今天的新媒体时代,体育又经历了第二次媒介化。这不仅仅是观看方式的改变,比如从电视变成了手机,更是一种参与方式的虚拟化。我们可以在线上社区讨论,可以给喜欢的运动员打榜,甚至连体育明星自己,都变成了一个个自带流量的“IP”。
原野: 有没有具体的例子能说明这种“奇观”效应?
晓曼: 当然。比如2020东京奥运会,你看中国女排比赛的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直播的观看人数,加起来远远超过了现场观众的数量。这就是媒介塑造体育“奇观”的强大能力。它把现实的比赛,变成了一种可以无限复制和传播的“超现实”影像。
原野: 您提到“媒介塑造奇观”,这让我有点担心。当体育被媒体这样包装成一种“产品”时,它还能保持最初的纯粹性吗?比如,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不会过分强调冲突、八卦这些娱乐性元素,反而牺牲了体育本身的竞技精神?
晓曼: 这是个持续存在的争议。媒介化毫无疑问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它确实也带来了“娱乐化”、“消费主义”的倾向,甚至可能助长“以成败论英雄”这种狭隘的金牌至上理念。
原野: 嗯,这个我很有感触,很多报道都只盯着冠军,对那些没拿到奖牌但同样付出了巨大努力的运动员,关注就少很多。
晓曼: 是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另一面,媒介化也让更多人接触到了体育,传播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拼搏自强的价值观。关键在于,媒体如何去平衡这种商业驱动和它的社会责任。
原野: 那在媒介化如此深入的今天,体育的“真实”到底该怎么定义?当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一个运动员累到虚脱,看到他“拼搏”的样子,这究竟是真实发生的事实,还是经过媒体剪辑和叙事之后,想让我们看到的“意义”?
晓曼: 这恰恰就是体育新闻“真实性”最复杂的地方。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它不仅是事实准确,更追求“意义真实”。媒体通过组合各种体育符号,比如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条规则,甚至是一种文化符号,来讲述一个故事,传递一种情感。当这个故事和观众的期待、和体育精神的底线相符时,它就构建了一种“真实”。
原野: 但如果媒体为了流量,过度使用一些文学手法,甚至是“炒作”,那这种“真实”不就变味了吗?
晓曼: 完全正确。如果媒体过度渲染,甚至扭曲事实,就可能导致我们现在常说的“后真相”时代的“具体真实”被消解掉。看来,媒介化为体育带来了无限可能,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的核心,似乎就落在“真实”与“娱乐”如何平衡之上。
原野: 没错。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上人人都是自媒体,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时,体育新闻的真实性还能守得住吗?
晓曼: 这是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在UGC,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泛滥、AI技术又日益成熟的今天,体育新闻的真实性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一场足球比赛刚结束,社交媒体上关于某个裁判判罚的流言蜚语,传播速度可能远远超过官方赛后报告的澄清速度。这就是“具体真实”被迅速扭曲的典型例子。
原野: 那怎么办?我们只能被这些不实信息牵着鼻子走吗?
晓曼: 也不是。技术是双刃剑。虽然UGC带来了核查难题,但AI和大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具。比如说数据新闻,它能帮助我们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真相,比如一个球队的战术变化、一个运动员的成长轨迹。这本身也是对“真实”的一种再定义和再探索。
原野: 您提到数据新闻,我有点好奇。数据本身是冰冷的,它怎么能承载体育新闻所需要的那种“情感”和“娱乐性”呢?我们会不会有可能过度依赖技术,反而失去了体育新闻最吸引人的那种人文关怀和故事性?
晓曼: 这个风险确实需要警惕。技术永远是工具,而不是目的。AI机器人现在可以很快地写出一篇比赛战报,但它目前还理解不了一个运动员在伤病折磨下的情感挣扎,也理解不了一个团队绝地反击时的那种默契。真正优秀的体育新闻,还是需要记者去现场捕捉那些“人”的故事,去挖掘“本质真实”。未来的挑战,就是如何把技术的效率和人文的深度有效地结合起来。
原野: 那么从新闻伦理的角度看,当体育新闻的“真实”和“娱乐”发生冲突时,媒体应该怎么权衡?特别是面对商业利益的诱惑,比如我们听说过的付费报道、或者为了流量去过度炒作明星,体育记者该怎么守住自己的职业底线?
晓曼: 这正是体育新闻从业者面临的伦理困境。体育新闻的娱乐性是它的吸引力所在,但它的底线是不能违背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比如,过度关注运动员的花边新闻,或者为了制造争议而故意挑起对立,这些行为都会消解体育的纯粹性。一个合格的体育记者,需要和狂热的体育迷保持适当的距离,要能认可并且去追求体育背后真正的价值观和精神。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更应该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去引导健康的舆论,而不是盲目地迎合流量。
原野: 看来,数字时代确实给体育新闻带来了技术革新,但也对媒体的专业素养和伦理坚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平衡也延伸到了体育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上。体育的魅力,好像远远不止于竞技本身,它经常能引发全民讨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
晓曼: 的确,体育舆论是社会情绪和价值观的一个放大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女排,她们在奥运会上的每一次逆境翻盘,都能引发全国人民强烈的共鸣和民族自豪感。这种舆论已经不仅仅是公众对一个事件的看法了,它是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社会力量。而体育新闻,作为这种舆论的载体和引导者,它报道的立场、深度和价值观,会直接决定这种舆论的质量和最终走向。
原野: 您提到体育舆论有监督功能,但同时也可能助长狭隘的胜负观。在今天这个信息碎片化、情绪很容易被放大的新媒体环境里,体育记者要怎么才能有效地引导舆论,多弘扬正能量,避免负面作用呢?
晓曼: 这就要求体育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仅要懂体育,更要懂社会。在报道中,要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去弘扬拼搏、团结、公平的体育精神。比如,与其过度渲染一块金牌的得失,不如去深入挖掘一个运动员背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故事,这才是真正能鼓舞人心的力量。
原野: 这又回到了我们之前讨论的“真实与娱乐”的平衡点上。当体育明星的个人生活,甚至是负面新闻成为舆论焦点时,媒体在追求所谓的“新闻价值”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应该怎么划定那条伦理界限?
晓曼: 这是体育新闻伦理的重中之重。体育明星是公众人物,但他们的隐私权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媒体报道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满足窥私欲去炒作花边新闻,更要坚决拒绝付费报道或和商业利益进行深度捆绑。说到底,就是要坚守“体育家精神”,不违背体育道德和规则法规,这是体育新闻工作者最核心的职业底线。只有这样,体育新闻才能真正发挥它积极的社会功能,去构建一个健康的体育文化。
原野: 回顾我们今天的讨论,感觉体育新闻的世界真是复杂又迷人。它好像有自己独特的运行逻辑,根植于体育本身的规则和节奏。
晓曼: 是的。而大众媒介的介入,又把它从一种纯粹的实践,变成了一场巨大的、充满商业价值的媒介奇观。这个过程也持续引发着关于体育纯粹性、真实性和娱乐性之间如何平衡的探讨。
原野: 尤其是在今天,有了AI,有了社交媒体,每个人都能发声。这种平衡变得更难把握,也对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伦理坚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晓曼: 完全正确。因为归根结底,体育新闻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和比分,它更是在构建社会舆论,传播文化价值。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的报道质量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原野: 从赛场上的每一次挥汗如雨,到屏幕前的每一次心潮澎湃,体育与新闻的交织,构筑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生态。它不仅关乎胜负,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真实、如何定义娱乐、如何传递价值。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体育新闻的边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透过喧嚣的表象,回到体育精神的本源,用新闻的力量,让这份对运动的热爱,成为连接人心、激发向前的持久动力?这或许才是体育新闻,以及它所承载的体育精神,在未来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