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最近华尔街有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说现在的美股市场,就像是棒球比赛打到了“七局下半”。这给我的感觉是,比赛快到尾声了,可能要出关键结果,甚至要转折了。但有意思的是,提出这个比喻的高盛分析师Scott Rubner,反手又给了一个非常坚定的判断,说市场短期内根本“还没到褪去涨势的时候”,甚至预测未来一个月还要涨。
晓曼: 没错,这个“七局下半”的比喻特别传神,因为它恰恰点出了市场的核心矛盾。一方面感觉牛市已经很成熟了,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力量在推着它继续向上。而这种看似矛盾的论断,其实就引出了一个核心概念——“痛苦交易”。
原野: 痛苦交易?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
晓曼: 是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市场里有一批人,他们可能觉得估值太高了,或者宏观经济有风险,所以他们选择了做空或者持币观望。但市场呢,就是不跌,反而蹭蹭往上涨。这时候,这批人就非常“痛苦”了,因为他们不仅没赚到钱,做空的甚至还在亏钱。最终,他们可能因为扛不住这种踏空的压力,被迫反手追高,从而进一步给市场上涨提供了燃料。
原野: 我明白了,就是所谓的“空头不死,多头不止”。那推动这种“痛苦交易”的燃料,具体是什么呢?
晓曼: 嗯,报告里提了两个关键点。第一是企业盈利。大家对第二季度的盈利预期其实不高,大概就同比增长4%左右。但现在看来,很多公司,特别是科技公司,很有可能超越这个预期。第二就是美元最近走弱,这对那些有大量海外业务的美国科技巨头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利好,因为它们的海外收入换算成美元就更多了。这两个因素叠加,就给了市场一个继续上涨的坚实理由。
原野: 但“七局下半”这个比喻,还是让我心里有点打鼓。而且我们都知道,美股历史上有所谓的“九月魔咒”,九月份通常表现都不太好。报告里也提到,建议在八月中旬,为九月底增加股指对冲。这听起来,不就像是嘴上说着要涨,身体却很诚实地在做风险准备吗?
晓曼: 哈哈,你这个观察很敏锐。但这并不矛盾,反而体现了一种专业的审慎。短期看涨,是基于我们刚才聊的盈利和资金流。但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风险确实存在。七月通常是美股表现最好的月份之一,而九月,因为假期结束,交易员们“返校”了,市场往往会迎来波动。所以,在八月中旬,趁着市场还比较平稳,波动率比较低的时候,去买一些对冲产品,就像是给自己的投资组合买一份保险。这不代表你看空,而是代表你认识到,市场不会永远一帆风顺,需要为潜在的颠簸做好准备。
原野: 看来,这短期上涨的背后,是盈利和资金流的支撑,但季节性的风险也像个定时闹钟,提醒着我们不能太上头。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在这种复杂的市场情绪里,我们那些最活跃的参与者——散户,他们现在是什么状态?
晓曼: 你问到点子上了。如果说机构还在纠结和审慎,那散户的状态可以说得上是“狂热”。报告里有个数据特别惊人,Citadel Securities的数据显示,散户已经连续14个交易日净买入股票。就算是在今年4月份,市场出现历史性的大规模资金流出之后,他们也几乎是毫发无伤,并且迅速回场,充分参与了后来的反弹。
原野: 连续14天净买入,这听起来已经不是简单的“逢低买入”了。
晓曼: 何止不是,报告里用的词是“竞赛”,一场“谁能最快地逢低买入”的竞赛。这背后反映出散户对市场回调的极度渴望和信心,他们手里有钱,而且坚信每次下跌都是上车的机会。这种行为模式,给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底部支撑,让任何回调都变得很浅、很短。
原野: 这种力量确实不容小觑。那他们都在买些什么呢?还是像以前一样,追着那几只明星科技股跑吗?
晓曼: 偏好还是很明显的。AI、高波动性股票、加密货币、IPO、杠杆ETF……基本上,哪里有热点,哪里风险和回报最高,哪里就有他们。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市场份额正在悄悄扩大。现在散户的交易量已经占到市场总交易量的21%,这是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他们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在重塑某些板块的流动性和风险偏好。
原野: 我听到你刚才提到了杠杆ETF,还有报告里也说了散户在期权市场的活动。他们连续11周净买入看涨期权,这种行为,是不是有点像那种“YOLO”,就是“You Only Live Once”的心态在驱动?
晓曼: 形容得太贴切了!就是这种“YOLO”心态。但这种行为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它不仅仅是情绪的体现,还可能通过一个机制,改变市场的“伽马曲线”。
原野: 伽马曲线?这个听起来就有点技术性了,能用个简单的比喻解释一下吗?
晓曼: 当然。你可以把市场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很有弹性的蹦床。正常情况下,有人跳上跳下,蹦床都很稳定。但现在,大量的散户都在买看涨期权,这就好比所有人都跑到蹦床的同一个边缘去跳。这个边缘(也就是某个关键的股价水平)的压力就会变得特别大。一开始,做市商为了对冲风险,会反向操作,让蹦床保持稳定。但如果买看涨期权的人越来越多,力量太强,一旦突破某个临界点,做市商可能就不得不反过来顺着大家的方向操作,这个蹦床就可能突然失去平衡,把所有人都弹得更高,甚至翻过去。这就是所谓的“正伽马”变成“负伽马”敞口,它会急剧放大市场的波动。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散户的这种“YOLO”式买入,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市场提供了向上的动力和支撑,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某个临界点,把市场的稳定器变成一个加速器,带来剧烈的波动。
晓曼: 正是如此。散户已经从市场的边缘力量,变成了塑造市场韧性和波动特征的核心因素之一。
原野: 好,聊完了散户这支“生力军”,我们再来看看市场的“压舱石”——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回购。他们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晓曼: 这就是报告里提到的“隐形推手”。首先看机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市场涨了这么多,但很多系统性策略,比如CTA,也就是商品交易顾问基金,他们的仓位并没有被过度拉伸,甚至还有加仓的空间。
原野: 哦?这倒是有点反直觉。我还以为他们早就满仓追高了。
晓曼: 并没有。他们的操作很多是基于量化模型的。比如有一类叫做“波动率目标策略”的基金,他们会根据市场的波动率来调整自己的股票敞口。前段时间市场波动大,他们就降低了仓位。现在波动率降下来了,他们就会按照模型,自动开始增加股票配置。所以,他们的入场不是情绪化的,而是策略性的,手里的“弹药”还很充足。
原野: 也就是说,机构的资金是更稳健、更可预测的后续力量。那企业回购呢?我听说这个体量非常巨大。
晓曼: 非常巨大。报告预计,美国企业在2025年将回购高达1万亿美元的自家股票。它们是美股市场里“最大的买家”,没有之一。你可以把企业回购想象成一个巨型的、全天候工作的“市场吸尘器”。
原野: “市场吸尘器”?这个比喻有意思。
晓曼: 是的。因为企业回购很多是通过所谓的VWAP,也就是成交量加权平均价的方式,在一天中持续不断地被动买入。它不像主动型基金那样会去择时,而是像一个程序一样,默默地、持续地吸收市场上的卖盘。尤其是在现在这个财报季的静默期过去之后,8月份通常是企业回购的高峰期,这个“吸尘器”的功率会开到最大,为市场提供非常强大的被动需求。
原野: 听起来,一边是散户在前面冲锋陷阵,另一边是机构在后面稳健补给,底下还有企业回购这个巨大的安全垫托着。但报告里也提到了一个词,叫“触发水平”,说机构的期货仓位距离这个水平还很远。这个“触发水平”又是什么?是风险的边界吗?
晓曼: 可以这么理解。它就像是那些量化策略在沙盘推演里画下的一条红线。比如报告里提到,标普500期货的触发水平大概在6003点。如果市场真的出现极端下跌,跌破了这条线,那么很多之前被动做多的量化模型,可能就会程序性地被迫转向,开始做空。
原野: 哇,那不就意味着,之前的“定海神针”会瞬间变成“落井下石”的力量?
晓曼: 对。这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那个蹦床比喻,一旦市场跌破了某个关键的支撑结构,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系统性的仓位调整。所以,虽然这个“触发水平”现在看起来还很遥远,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提醒我们,市场的支撑结构并非坚不可摧,风险边界是真实存在的。
原野: 这么一梳理就清晰多了。看来当前这个看似矛盾的市场,其实是由几股截然不同的力量共同塑造的。我们既有散户这种情绪驱动的“逢低买入”狂热,也有机构那种基于量化模型的理性增仓,更有企业回购这种强大的被动支撑。
晓曼: 没错。这几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才造就了当前美股的这种超乎寻常的韧性。散户的情绪和机构的量化策略,共同定义了市场的波动模式。而报告最精髓的地方,就是点出了这种短期乐观和长期风险之间的平衡艺术。它看好短期,但又明确提醒你要在8月中旬为9月的风险买好“保险”。
原野: 是的,这确实是一种智慧。它告诉我们,市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在机遇和风险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这让我想起了报告的主题,美股在“七局下半”仍将上涨,驱动力正是我们今天聊的盈利和资金流。
晓曼: 对,这个判断背后,是对整个市场结构深度的洞察。
原野: 美股这艘巨轮,在“七局下半”的微妙时刻,依然乘风破浪。它挑战了我们对市场周期的传统认知,揭示了看似分散的散户力量、沉默的机构策略,以及持续的企业回购,是如何共同编织出一张复杂而强大的支撑网络。然而,这份深度分析也提醒我们,每一次看似无懈可击的上涨背后,都潜藏着等待被触发的风险临界点。真正的智慧,或许不在于能否准确预测市场的顶峰或谷底,而在于能否理解这些驱动力量的深层逻辑,并在乐观与审慎之间,找到那条既能捕捉机遇,又能规避风险的平衡之道。这不仅是对投资策略的考验,更是对我们认知复杂系统能力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