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岁高龄PIS:椎动脉支架如何力挽狂澜?
Listener_301987
2
7-18A 76岁男性患者因头晕及右侧肢体乏力入院,被诊断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其病情在规范药物治疗下仍进行性加重,辅助检查显示多发性颅内及椎动脉严重狭窄和闭塞。最终,患者通过左侧椎动脉开口处支架植入术获得了显著的神经功能改善,强调了在复杂PIS病例中血管内治疗的潜在价值。
患者病情发展与诊断
- 初期症状与就诊史: 患者于2024年10月28日出现头晕、黑矇,后症状反复并加重,至11月7日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等新症状,导致再次入院。
- 既往病史: 有10年高血压病史,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控制血压。
- 神经系统查体: 示言语含糊,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右侧肢体肌力减退(右上肢V-级,右下肢IV级),右侧肢体针刺觉减退。
- 初步影像诊断: 头颅MRI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及中脑急性/亚急性脑梗死。
影像学发现与血管病变
- 弓上动脉CTA: 揭示双侧大脑后动脉纤细,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和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局部中重度狭窄。
- 颈动脉病变: 双侧颈动脉局部管腔轻-中度狭窄。
- 椎动脉病变: 左侧椎动脉起始处及V4段局部闭塞,右侧V2-V4段闭塞。
- 血管造影(DSA): 进一步证实左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右侧椎动脉V4段闭塞,以及双侧颈内动脉C4、C6段中重度狭窄。
治疗过程与干预效果
- 早期药物治疗: 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调脂等治疗,但症状仍进行性加重。
- 调整药物方案: 随病情发展,先后调整为替罗非班治疗,后改为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抗治疗。
- 血管内介入治疗: 2024年11月26日对左侧椎动脉开口处进行支架植入术。
- 术后效果: 术后第1天,患者左上肢肌力从0级恢复到II级,左下肢活动改善,提示低灌注状态得到改善。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机制与治疗
- PIS定义与影响: 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几天内出现的神经功能恶化,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 PIS主要原因: 包括血流动力学机制(灌注不足)、炎症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出血转化以及系统性原因(如高血糖、癫痫)。
- PIS内科治疗: 涵盖卒中单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替罗非班等。
- PIS血管内治疗: 包括机械取栓(尤其适用于灌注不足导致恶化的患者)和血运重建(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与挑战
- 椎动脉狭窄介入指征: 针对有症状的颅外椎动脉狭窄,药物治疗后仍有反复缺血事件且狭窄程度≥50%者,可考虑血运重建。
- 中国专家共识: 2024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提供了具体推荐意见,包括症状性VAOS狭窄率≥50%且药物治疗无效,或无症状性VAOS狭窄率≥70%伴特定高危情况。
- PIS介入治疗争议: 对于症状不断加重的PIS患者是否应急诊行血管内治疗,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 本病例决策: 患者存在双侧椎动脉多发重度狭窄及闭塞,同时合并双侧大脑中动脉颅内段中重度狭窄,具备明确的手术指征,尽管病情危重,仍实施了介入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