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觉醒调控:理论框架与新药机制揭秘
马箭
3
7-19本文综述了睡眠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双过程模型”和“跷跷板开关模型”为理论框架,阐释了昼夜节律和内稳态平衡如何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共同调节睡眠与觉醒。文章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基于新机制和新靶点开发的多种新型睡眠调节药物,包括作用于GABA、褪黑素、促食欲素、组胺和单胺系统的药物,为睡眠疾病的病因学和治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睡眠-觉醒调控的理论框架
- 双过程模型 (Two-Process Model): 睡眠需求由昼夜节律 (process C) 和机体内稳态 (process S) 共同调控。昼夜节律主要由视交叉上核 (SCN) 主导,通过下丘脑背内侧核 (DMH) 等“转换系统”调节;内稳态调节则涉及“睡眠负荷”的累积与消除,腺苷是其中一个关键介质。
- 跷跷板开关模型 (Flip-Flop Switch Model): 睡眠和觉醒的交替由促睡眠系统与促觉醒系统之间的相互抑制性调节通路引起,促食欲素神经元被认为是关键的“觉醒开关”。
- 理论整合与新发现: “跷跷板模型”中的“开关”与“双过程模型”中的“稳态调节”相对应,且受昼夜节律的“定时服务”影响;研究已发现20余个促觉醒相关脑区和近10个促睡眠相关脑区。
作用于GABA系统的睡眠调节药物
- 苯二氮卓类 (BDZ): 作为GABA-A受体的正向调节剂,通过增强GABA作用发挥催眠效果,但因无亚单位选择性(GABA-A-ω1/ω2)导致肌松、认知记忆受损等不良反应及依赖性。
- 新型非苯二氮卓类 (Z-drug): 选择性作用于GABA-A-ω1结合位点,如唑吡坦、扎来普隆和佐匹克隆,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但仍有成瘾风险。
- GABA-B受体激动剂: 如羟丁酸钠,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等产生中枢抑制,显著延长深睡眠时间,成功应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引起的夜间睡眠紊乱和猝倒。
作用于褪黑素系统的睡眠调节药物
- MT受体激动剂: 雷美替胺、特斯美尔通和阿戈美拉汀等,通过作用于视交叉上核 (SCN) 的MT1和MT2受体,调节生物钟,改善时差反应、倒班等引起的睡眠节律障碍,成瘾性低。
- MT1/MT2受体功能与药物研发: 研究提示MT1主要参与REM睡眠调节,MT2主要参与NREM睡眠调节;对MT1和MT2受体结构差异的解析,加速了选择性MT1激动剂(如UCSF 7447)的研发,有望实现对REM和NREM睡眠的差异化调节。
作用于促食欲素系统的睡眠调节药物
- 促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DORAs): 如苏沃雷生、莱博雷生和达利多雷生(均为OX1R/OX2R双重拮抗剂),有效治疗失眠,且对记忆和认知无明显副作用。
- 选择性OX2R拮抗剂: 研发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对NREM和REM睡眠均有延长作用。
- 促食欲素受体激动剂: 如静脉注射剂型TAK-925和口服剂型TAK-994(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有望为Ⅰ型发作性睡病和日间过度嗜睡提供新解决方案,但存在血脑屏障渗透问题。
作用于组胺和单胺系统的睡眠调节药物
- 组胺系统药物:
- H1受体阻断剂: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和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如多塞平)具有中枢镇静催眠作用。
- H3受体拮抗剂/反向激动剂: 哌托生特(已获FDA批准)和SUVN-G3031(二期临床),通过增强脑部组胺能神经元活性促觉醒,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引起的白天过度嗜睡和猝倒。
- 单胺系统药物:
-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如莫达非尼、阿莫达非尼、索安菲特,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等中枢性过度睡眠,药物依赖及滥用风险较低。
- 新型研发: 瑞波西汀(高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THN 102(莫达非尼与氟卡尼的组合制剂),在促醒和改善认知方面展现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