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性:如何避免控制,激发内在动力
sami H
4
7-22本文深入探讨了自主性在个体幸福感和内在动机中的核心地位,指出其实现面临在设置界限、给予奖励和进行批评时易于陷入控制的挑战。文章强调,真正的自主支持并非放任,而是通过理解、认可和引导,使个体感受到行为源于自我选择,从而激发持久的成长和内在动力。
支持自主性的界限设定
- 避免控制性语言: 采用非控制性言语,而非权威式的禁止,如“做个好孩子”或“不写作业不许出去玩”。
- 提供选择权: 允许个体在合理范围内做出选择,例如在饮食上提供“豌豆还是胡萝卜”的选项。
- 解释规则原因: 阐明界限背后的理由和意义,帮助理解并接受规则,而非简单地责骂。
- 尊重主体性: 将对方视为主动的行动主体,而非被操纵或控制的客体。
区分奖励的意图与影响
- 奖励的本质: 奖励本身并非有害,关键在于其背后的意图。
- 负面影响: 若奖励被视为控制他人行为的手段,则会损害内在动机。
- 积极作用: 若奖励被看作对优秀工作表现的认可,则不会损害内在动机。
- 个体感知: 奖励效果取决于接受者是否感到能力感和自主性。
促进成长的批评方式
- 倾听与理解: 批评前首先倾听对方的看法,从其视角理解问题,而非直接指出错误。
- 引导自我反思: 相信犯错者通常能更准确地自我评估,甚至更严厉地批评自己。
- 避免评价性控制: 控制性或评价性的批评易导致防御、推诿或过度自责,无益于问题解决和改进。
- 关注内在动机: 支持自主性的批评能激发真正的改进动力,而非因感到无能和受控而耗尽内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