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型“AI炼丹”全流程揭秘:从预训练到伦理对齐
Mars_explorer_u8rwstjt71s
2
7-24本文详细阐述了大型语言模型(LLM)从零开始的“AI炼丹”全流程,涵盖了从海量数据预训练奠定语言基础,到通过后训练(如监督微调和强化学习人类反馈)提升任务能力和对齐人类偏好。文章还介绍了通过提示工程、检索增强生成和思维链等技术优化模型应用效果,并强调了评估模型性能、鲁棒性及解决幻觉、偏见、对齐等伦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大模型训练核心阶段
- 预训练 (Pre-training): 模型通过“吞下万卷书”般的处理海量文本语料(互联网、论文、代码等),掌握语言基本规律,形成基座模型(Base Model)。
- 分词 (Tokenization): 将人类文字拆解成最小单元Token序列,供模型处理。
- 后训练 (Post-training): 对基座模型进行“职业培训”,使其从通用语言模型进化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智能助手。
- 监督微调 (SFT): 通过高质量问答对或对话示例,让模型学习“标准答案”并模仿人类范例。
- 强化学习人类反馈 (RLHF): 引入奖励模型和强化学习算法,使模型输出更符合人类偏好(有用、谦逊、无害),提升用户满意度。
关键技术与架构
- Transformer 架构: 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是预训练模型的核心,能够高效建模语言并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 混合专家模型 (MoE): 一种稀疏计算架构,通过路由器模块选择性激活擅长不同任务的专家网络,大幅提升大参数量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效率。
- 海量数据收集与清洗: 训练语料需经过严格清洗、去重和脱敏,确保高质量、多样性且安全的语料输入,对模型性能至关重要。
- 人类反馈强化学习 (RLHF): 通过人类评审对模型输出的反馈,将人类知识、价值观和复杂偏好融入模型,实现行为对齐。
模型应用与优化策略
- 提示词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 通过精心设计和优化输入提示(Prompt),引导模型输出更准确、有用和符合需求的内容,如通过“一步步思考”引导模型进行详细推理。
- 检索增强生成 (RAG): 模型在回答前从外部知识库检索最新或特定信息,避免知识截止和幻觉问题,提高回答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 思维链 (Chain-of-Thought, CoT): 鼓励模型在给出最终答案前生成一系列中间推理步骤,模拟人类思考过程,显著提升解决复杂推理任务的能力。
评估与伦理安全
- 评估指标: 包括困惑度(衡量语言预测能力)、基准测试(如 MMLU, C-EVAL,检验模型在各类任务上的表现)和鲁棒性(考察模型对输入干扰的耐受性)。
- 幻觉 (Hallucination): 模型无中生有地生成虚假但看似合理的信息,需要通过优化训练数据和算法加以避免。
- 偏见 (Bias): 模型可能继承训练语料中的性别、种族等偏见,需通过多样化数据和算法纠偏来缓解。
- 对齐 (Alignment): 确保模型行为与人类价值观和意图保持一致,即输出有用、诚实、无害的内容,并通过价值观引导和内容过滤等机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