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涵: 最近朋友圈简直被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就是WAIC给刷屏了。感觉身边无论是做什么行业的朋友,都在讨论这个。
原野: 这股热潮确实非同一般。我听说今年的门票不仅早就卖光了,在二手平台上甚至被炒到了两千多块,翻了好几倍。这可不是什么演唱会门票,是一个科技展会啊。
诗涵: 对,太夸张了。而且展会规模也创了新高,七万平米的展区,来了八百多家公司,光是大模型就展出了四十多个。智谱、阶跃、MiniMax、Kimi这些当红的炸子鸡全到场了。
原野: 嗯,这种“一票难求”和“众星云集”的现象,其实很有意思。它背后反映的,已经不只是圈内人的热情了,更像是一种全社会的集体情绪,有点对未来的期待,又夹杂着一丝焦虑。
诗涵: 你是说那种“害怕错过”,也就是FOMO情绪?
原野: 没错。当一个技术开始频繁出现在你的生活里,甚至可能影响你的职业选择时,你就会本能地想去搞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未来会走向哪里。这种热情,与其说是追捧,不如说是一种“不确定性追逐”。大家都想去现场亲眼看看,AI到底发展到哪一步了。
诗涵: 我明白了。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文章里提到,像所谓的“AI六小虎”里,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这次就没来。这在一片火热的景象里,是不是也透露出一些别的信号?
原野: 这是个很敏锐的观察。在我看来,相比于谁来了,有时候谁没来,反而更值得玩味。这可能恰恰说明,行业已经过了那个“百模大战”、大家一起赚吆喝的阶段了。现在竞争更激烈,战略也出现了分化,重心都转向了应用落地和商业化。谁能先生存下来,比单纯秀肌肉更重要。
诗涵: 所以,WAIC的火爆无疑是AI时代全面到来的一个强烈信号。而在这股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能“动”、能“做”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它们正以超乎想象的方式,从展台走向我们的生活。
原野: 的确,今年的智能终端展区简直是“神仙打架”。宇树的人形机器人能进行激烈的拳击对抗,那个抗干扰和动态平衡能力,非常惊人。
诗涵: 我还看到了智元的机器人在展馆里到处溜达,又是递东西,又是盖纪念章。还有擎朗的机器人,直接在现场当起了酒吧侍应生,能做饮料。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展示了,感觉它们真的在“干活儿”。
原野: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非夕科技那个能玩“蛋雕”的机器人。你想想,鸡蛋壳多脆弱,要在上面进行雕刻,对力量的控制得有多么精细。
诗涵: 蛋雕?这太不可思议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技术在支撑?它怎么能做到这么精细的力控?
原野: 这就是具身智能一个关键的突破。它不再是过去那种设定好程序、重复执行动作的机械臂。现在它们融合了高精度的力觉传感器和先进的控制算法,能实时感知物体的硬度、形状,并作出微米级的调整。所以,蛋雕这个展示,其实是在宣告,机器人在未来有能力进入那些对灵巧度要求极高的领域,比如精密制造,甚至是外科手术。
诗涵: 哇,这么一说,格局一下就打开了。但说实话,看到机器人在展会上跳舞、拳击,虽然很酷,我心里还是会嘀咕:这离真正走进我们家,或者在工厂里大规模应用,还有多远?它能应对真实世界里各种乱七八糟的突发状况吗?
原野: 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展会上的演示,环境是相对可控的。真实场景,比如家庭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一个突然跑过来的宠物,一件随手乱放的衣服,都可能让机器人“死机”。所以,从“炫技”到“实用”,最大的挑战就是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不过,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趋势,比如优理奇的机器人已经可以“全面接管家务”,这意味着它能执行非常长的、复杂的任务序列,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诗涵: 我明白了。感觉这些机器人正在从一个纯粹的“工具”,慢慢向一个“伙伴”转变。它能听懂你的话,为你服务,甚至陪你互动。
原野: 对,这个类比很贴切。它们正在拥有“情商”和“智商”。比如梅卡曼德的机器人能“听懂人话”去分类动物玩具,这背后就是大模型赋予的理解和认知决策能力。这种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预示着未来服务业的形态和人机协作的模式,都可能被彻底重塑。
诗涵: 具身智能让我们看到AI从虚拟走向现实的无限可能。而支撑这些机器人拥有“身体”和“技能”的,正是背后日益强大、无处不在的大模型和AI应用,它们正在以各种形式,重新定义我们的数字化生活。
原野: 是的,这次大会的另一大看点,就是大模型怎么“钻”进我们的生活。比如阿里那个AI眼镜,把夸克、高德、淘宝全整合进去了,你戴上它,导航、购物、支付,一站式搞定。
诗涵: 我也看到了,还有腾讯的AI旅游Agent,一键就能生成个性化的攻略,你不满意还能随时跟它说,它会立刻给你改。这简直就是个私人导游。还有网易有道的那个AI答疑笔,据说能像学霸一样,把奥数题的解题思路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原野: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大模型正在从幕后的技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智能伴侣。你看,无论是帮你规划旅行,还是辅导孩子功课,它们提供的都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搜索,而是基于对你意图的理解,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这和我们过去用手机App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诗涵: 听起来确实很美好,感觉像给每个人配了一个“贾维斯”一样的智能助手。但反过来想,当AI把我们的一天,从出行、学习到娱乐都“承包”了,我们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依赖它?甚至丧失自己做决策的能力?
原野: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是技术发展必然带来的社会议题。便利性的提升,往往伴随着依赖性的风险。AI可以帮你规划路线,但最终去哪儿的决定权还是在你手上。AI可以提供海量信息,但如何筛选、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会变得更加重要。技术是放大器,它既能放大我们的能力,也可能放大我们的弱点。
诗涵: 有道理。而且AI不仅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还在颠覆创意领域。比如B站UP主做的那个AI高考机器人,居然能拿着笔在试卷上答题。还有快手的“灵动画布”,号称一个人就能单挑一个制作组,完成电影级别的视频。
原野: 对,AI高考机器人这个案例特别有代表性。它把数字智能,也就是大模型的思考能力,和物理世界的交互,也就是机械臂的写字能力,完美结合了起来。这说明AI已经不只是内容生成器了,它正在变成一个可以执行复杂任务的“行动者”。而“灵动画布”这类工具,则把创作的门槛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度,让更多有想法但没技术的人,也能成为“导演”。
诗涵: 大模型和AI应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我们的生活。而支撑这一切的,是背后那些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硬核”基础设施,它们是AI持续进化的动力之源。
原野: 完全正确。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精彩的应用,但如果把视线往下沉,就会发现真正的“军备竞赛”发生在算力层。就像这次华为展出的那个“昇腾384”,它不是一台服务器,而是一个由384颗NPU和192颗CPU组成的超级计算集群。
诗涵: 我看到数据说,它的通信带宽提升了15倍,时延降低了10倍。这些数字听起来很厉害,但具体意味着什么呢?
原野: 这意味着AI发展的核心瓶颈正在被突破。你可以把训练大模型想象成很多人在一起开一个超大型的会议。如果会场的通信网络很差,大家说话互相听不清,或者传个文件要半天,那这个会就开不下去。华为这个技术,就相当于把会场的网络升级成了超级光纤,让几百个“参会者”(芯片)之间可以高效沟通。这直接决定了我们能训练出多大、多强的模型。
诗涵: 我明白了。所以像摩尔线程提出的“AI工厂”概念,要把训练规模从几千张卡推到十万张卡,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
原野: 是的。“AI工厂”这个提法非常形象。它意味着AI的生产正在从手工作坊式的炼丹,走向工业化、规模化的大生产。但这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就是“马太效应”。建一个这样的“AI工厂”成本极高,会不会导致算力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巨头手里,小公司和开发者根本玩不起?
诗涵: 这确实是个问题。那要怎么解决呢?
原野: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无问芯穹提出的,要把算力从“巨型发电厂”模式,变成“即插即用的插座”模式。
诗涵: “发电厂”和“插座”?这个比喻很有意思。
原野: 对。巨头们负责建大型的“发电厂”,也就是超算中心。但对于广大的应用企业和开发者来说,他们不需要自己去建发电厂,他们需要的是墙上那个方便、稳定、即插即用的“插座”。无问芯穹做的“三个盒子”,就是要打造这样一个智能的“电网”和“插座”,把不同来源的算力统一起来,让用户可以按需、便捷地使用,不用关心底层的复杂技术。这才是实现AI普惠的关键。
诗涵: 我明白了。所以整个AI的发展,就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最底层的“发电厂”和“电网”——也就是算力基础设施,到中间的“电器”——也就是各种大模型和AI应用,再到最终能与我们物理世界交互的“智能机器人”。
原野: 非常精准的总结。我们今天聊下来,其实也勾勒出了本届WAIC展现的几个核心趋势。首先,最显著的就是AI正从虚拟的概念走向现实的“具身”,机器人开始真正拥有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
诗涵: 嗯,其次,大模型正在作为核心引擎,驱动我们生活、工作、娱乐的全场景智能化,AI不再是单一的工具,而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伙伴。
原野: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底层算力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空前凸显。这场由芯片和集群驱动的革命,决定了AI未来的发展上限,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实现技术普惠的深层思考。
诗涵: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像是人类与智能未来关系的一次集体预演。从机器人的拳拳到肉、舞姿曼妙,到AI眼镜的无缝生活辅助,再到万卡级算力的澎湃动力,我们正目睹一个由AI重塑的世界加速到来。然而,当智能的边界不断拓展,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升级:如何平衡创新的速度与伦理的深度?如何确保技术的普惠性而非加剧数字鸿沟?最终,当AI变得越来越像我们,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我们时,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人类”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