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乔·罗根到中文平台:视频播客是风口还是坑?
wanwan Lee
7
7-31原野: 我最近发现一个现象,我关注的好多播客,不知不觉都开始能“看”了。这股风是从哪儿吹起来的?
晓曼: 这阵风啊,源头在海外,而且吹得相当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Spotify,他们直接砸了两亿美金,买断了头号主播乔·罗根的独家版权。
原野: 两亿美金?就为了一个播客?这手笔也太大了。
晓曼: 这还不是全部。你看像莱克斯·弗里德曼那种深度访谈节目,也因为视频化,人气暴涨。视频最大的魔力在于,它让主播的“人设”一下子变得立体了。你不再只是听一个声音,你能看到他的表情,他的小动作,感觉就像在跟他面对面聊天。
原野: 我明白了,这种亲近感是纯音频给不了的。所以Spotify花这么多钱,其实是在赌一个全新的赛道?他们觉得未来大家不光要听播客,更要看播客?
晓曼: 我觉得是这样。你想想,现在大家的时间都被短视频、直播给占满了,纯音频的内容很容易就被淹没。Spotify的这笔投资,本质上是在为“注意力经济”下新的内容消费模式买单,它在抢占用户的屏幕时间。
原野: 看来海外的视频播客已经玩得很明白了。那我们国内呢?各大平台是不是也闻着味儿跟上来了?
晓曼: 当然,国内平台动作也很快。比如B站,直接搞了个“视频播客出圈计划”,又是给流量,又是给AI剪辑工具,生怕创作者不来。
原野: 哦?还有别的玩法吗?
晓曼: 有啊,抖音的逻辑就更直接了,他们擅长用短视频的快节奏剪辑来包装长的谈话内容,让你刷着刷着就看进去了。而小红书那边呢,很多播客主理人也发现,把内容做成视频,更容易被平台推荐,他们管这叫“内容显性化”。
原野: 听起来大家的路数不太一样,但目标好像都差不多,就是想把播客从一个“后台播放”的东西,拽到台前,让它能被看见,能被讨论。
晓曼: 完全正确。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扩大用户群和商业化的空间。但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当所有播客都开始追求“被看见”,它和我们熟悉的Vlog、脱口秀,还有访谈节目,区别又在哪儿呢?
原野: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而且,是不是所有的播客内容都适合做成视频?比如我听一些讲历史或者硬核科普的,我就是想安安静静地听,要是有个画面在眼前晃来晃去,我可能反而分心了。
晓曼: 对,这就是内容适配性的问题。播客的核心魅力之一就是它的陪伴感和沉浸感。如果内容本身场景感不强,或者需要听众高度集中精神去理解,那强行加上一个画面,很可能就是画蛇添足,反而破坏了原来的体验。
原野: 有道理。那假设我的内容就适合做视频,决定要下场玩了,在制作和传播上,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吗?
晓曼: 讲究可不少。从最基础的设备、打光、背景,到后期的剪辑节奏,都得考虑。不过在国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策略,就是“短带长”。
原野: 短带长?怎么说?
晓曼: 比如现在小宇宙平台,它可以自动帮你把音频生成带字幕的视频切片。创作者就可以很方便地把这些一两分钟的精华片段,发到抖音、B站、小红书去做推广,吸引新听众来听你的完整版。这套组合拳现在非常流行。
原野: 听你这么一分析,从海外巨头的豪赌,到国内平台的各种玩法,再到创作者自己的选择和挣扎,视频播客这事儿,确实挺复杂的。所以你觉得,它到底是能让播客走向辉煌的风口,还是一个让创作者更焦虑的坑呢?
晓曼: 嗯,我觉得它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总结一下,海外像Spotify用天价合同,是在押注一个全新的内容消费模式。而国内平台呢,则是在用各自的流量和工具,鼓励创作者把内容“视觉化”。但我们创作者自己得想清楚,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视频,别为了跟风而丢了自己内容的魂。最后,善用像自动视频切片这样的工具,做好跨平台分发,确实能带来新的增长。所以,视频播客究竟是风口还是坑?可能答案就在于,你能不能在追求“被看见”的同时,还守得住“被听见”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