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ff Syed:AI浪潮下设计已商品化,财富流向技术深层
sami H
0
8-4原野: 过去十年,我们好像一直在被灌输一个观念,就是“设计驱动创新”,一个好产品首先得有一个绝佳的用户体验。但最近我看到微软前产品设计主管Suff Syed的一些观点,感觉这个铁律好像要被动摇了。
晓曼: 没错,他的看法可以说相当颠覆。简单来说,他认为我们正站在一个巨大变革的门槛上。我们熟悉的、那种为所有人设计的、固定的网站和App界面,正在被AI“智能体”取代。未来会是AI为每一个用户动态生成他所需要的交互体验。
原野: 动态生成?你是说,以后我和你打开同一个应用,看到的界面会完全不一样?
晓曼: 完全可能。这就像是咱们从PC时代的网页,进化到智能手机时代的App一样,是一次范式的转移。但这次更彻底,因为AI智能体不是简单地优化现有功能,而是能根据你的需求,实时创造出全新的交互方式和解决方案。设计师过去画的那些静态界面,重要性自然就下降了。
原野: 我明白了。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那现在创新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如果不再是设计,那又是什么在主导呢?
晓曼: Suff Syed的观点很直接,创新现在是由工程和产品逻辑驱动的。核心变成了AI的底层能力,比如它的基础设施、模型推理能力等等。这个嘛,其实你看现在那些最火的AI公司就知道了。
原野: 哦?怎么说?
晓曼: 你看像OpenAI或者Perplexity这些公司的发布会,站在台上展示产品的,基本都是工程师或者创始人,很少看到设计师的身影。因为现在真正的创新,已经不是让产品“看起来更美”,而是让它“能思考”,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设计的价值被它那种“像素驱动”的思维给限制住了。
原野: 那这种“创新重心迁移”,对我们理解公司里的“领导力”有什么直接影响吗?
晓曼: 影响太大了。关键在于,AI极大地降低了所谓的“协调成本”。以前,一个设计领导可能要管理几十上百人,通过大量的会议、沟通、评审,才能把一个想法落地。但现在,一个懂AI的人,可能只需要几个精准的提示词,就能设计、编码、甚至发布一个功能。所以未来的领导力,不再是看你管了多少人,而是看你个人的判断力、战略眼光和产出能力。
原野: 这么说,设计师的角色也要彻底变了。过去那种靠协调资源、管理团队来扩大影响力的方式,好像行不通了。
晓曼: 对,这其实是对传统职业路径的一次颠覆。以前设计师想晋升,就得去做管理,带项目带团队。但现在,一个真正懂AI系统、会做模型微调的设计师,他一个人产生的杠杆效应,可能远远超过一个传统的管理岗。他能用技术直接创造价值,而不是通过协调别人来创造价值。
原野: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现象。现在好像随便一个新应用,界面做得都还挺像样的,没有以前那种特别粗糙的感觉了。
晓曼: 你说对了。Suff Syed也提到了,优秀的设计正在被“商品化”,或者说,它成了一个基本要求,而不是一个差异化优势。因为像Midjourney、Copilot这些AI工具,已经把创造高质量设计的门槛降到非常低了。
原野: 你的意思是,所谓的“好品味”和“设计感”,现在人人都能通过AI轻松获得了?
晓曼: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AI工具已经把“好看”和“好用”打包成了一系列标准组件,任何一个初创公司,哪怕没有顶尖的设计师,也能用最低的成本,快速达到行业的平均水平。设计本身,已经拉不开差距了。
原野: 既然设计的价值在相对下降,那现在市场上最值钱的、或者说财富正在流向哪些能力呢?
晓曼: 答案很明确,就是那些能摆弄AI底层技术的人。比如能够优化模型推理成本、提升吞吐量的模型工程师,或者AI安全研究员。这些技术人才现在是市场上最稀缺的资源,薪酬也高得惊人。
原野: 所以,财富的引力已经从我们熟悉的“像素”和“美学”,转向了看不见摸不着的“参数”和“AI能力”。
晓曼: 完全正确。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现在AI技术岗动辄年薪百万。因为他们掌握的是能直接驱动AI模型、产生巨大商业价值的核心技术。说白了,财富正在从设计流向技术的更深层。这种经济杠杆,和过去画一个漂亮的界面,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了。
原野: 好的,听下来感觉信息量很大。最后能不能帮我们快速总结一下,在AI浪潮下,关于设计和创新的几个核心变化?
晓曼: 当然。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首先,用户交互的范式变了,从固定的App转向了AI动态生成的体验。其次,创新重心也变了,不再是设计主导,而是底层技术驱动。这也导致设计师的角色必须重塑,从协调者变成懂技术的技术赋能者。同时,优秀的设计本身已经成了行业的基本门槛,不再是核心优势。最后,也是最直接的,就是财富和市场价值,正在不可逆转地向掌握核心AI技术的人才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