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诺加“MFC WORK”:告别职场内耗,重塑工作能量
Listener_776353
6
8-4柳飞霜: 最近跟很多朋友聊天,发现大家提到工作,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不是“晋升”也不是“挑战”,而是“内耗”。感觉很多人都困在一种想使劲又使不上劲,原地空转的状态里。
原野: 这个观察太真实了。好像“内耗”已经成了一种职场的流行病。但有意思的是,我最近关注到一家叫行诺加的咨询公司,他们就在系统性地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
柳飞霜: 哦?他们是怎么做的?
原野: 他们走了条挺聪明的双轨路线。一方面,他们有专业的“B面”业务,给像吉利、蒙牛这样的大公司做文化咨询,帮企业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提升组织韧性。
柳飞霜: 嗯,这是他们的专业基本盘。
原野: 对。但同时,他们又做了个“C面”的内容平台,叫“一节文化课”。通过公众号、直播这些方式,去连接HR和我们这些普通的职场人,核心就是“懂年轻人”,讨论怎么把虚无缥缈的“文化”变成实实在在的价值。
柳飞霜: 我明白了,一边是服务大客户的深度咨询,一边是面向大众的内容传播。这思路确实很巧妙,既能保持专业高度,又能通过内容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认识他们,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野: 没错。而且他们针对职场内耗这个痛点,提了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
柳飞霜: 就是那个“MFC WORK”对吧?我看到数据显示,有将近一半的人都觉得自己在“经常内耗而且很痛苦”。行诺加认为,内耗的根源是“意义感”、“安全感”和“秩序感”这三者的缺失,还提出了一个公式:工作能量等于意义感乘以安全感再乘以秩序感。
原野: 这个公式简直太直观了!它一下就把职场人那种模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给拆解成了三个可以衡量和审视的维度。你想想,工作没意义,天天提心吊胆没安全感,流程混乱没有秩序,这能量能不低吗?内耗是必然的。它给了一个特别清晰的分析框架。
柳飞霜: 有点意思。所以他们不仅是提出了概念,还想把它落地。我了解到,他们旗下的“一节文化课LIVE”直播平台马上就要改版了,新的定位就是成为“为了更多职场人拥有MFC WORK”的观察者和建议者。
原野: 嗯,这个改版很关键。
柳飞霜: 以后所有的内容都会围绕“HOW TO HAVE A MFC WORK?”这个核心问题来展开,继续用深度对话的形式,邀请各行各业的人来分享,怎么才能获得一个有能量的工作状态。
原野: 这个转变就非常及时,也很有针对性。这就从过去可能泛泛而谈的知识分享,变成了提供具体方法论的实践指导。直接告诉你“HOW TO”,这才是观众最需要的,价值感一下就上来了。
柳飞霜: 说到价值,我还看到他们对2025年企业文化趋势的判断。比如员工的心理健康会被正式纳入组织战略,还有就是文化评估会越来越数据化,以及混合办公模式下,对包容性文化的需求会大增。
原野: 这些趋势确实很明显。
柳飞霜: 而行诺加的布局也跟上了,他们马上要上线一个叫CHI文化健康度诊断的SaaS工具,再加上“一节文化课LIVE”的改版,感觉都是在回应这些新变化。
原野: 他们的布局确实很有前瞻性。你看,他们不只是停留在输出观点和内容,而是直接用SaaS工具和直播平台,把这些趋势变成了能用的解决方案和能参与的互动。这就让他们的服务变得特别具体,能落地。
柳飞霜: 你觉得他们这个“CHI文化健康度诊断平台”,跟他们“让相信者看见光”的使命,以及未来这些趋势之间,是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原野: 我认为这个联系非常深。你想,“让相信者看见光”,首先你得有“看见”的能力吧?这个“看见”在今天靠什么?就得靠数据洞察和工具赋能。当员工福祉成为关键,企业就需要一个像“诊断平台”这样的工具,来精准地“看见”问题到底出在哪。然后才能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去改善文化。所以行诺加做的,就是提供工具和服务,帮企业真正实现“看见”,这光不就亮起来了吗?
柳飞霜: 我明白了,工具是“看见”的眼睛,看见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让那些相信文化价值的人,真正看到希望和成果。
原野: 所以总结下来,今天我们聊的行诺加,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很完整的范本。首先,他们通过B面专业服务和C面内容平台,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品牌生态。其次,他们提出了“MFC WORK”这个概念,用“意义感、安全感、秩序感”这个公式,非常精准地切中了职场内耗的痛点。
柳飞霜: 嗯,对。
原野: 接着,他们又把这个理念落地到“一节文化课LIVE”的改版上,聚焦于提供“HOW TO”的实践指导。最后,他们还通过布局CHI诊断平台这样的工具,积极回应未来的文化趋势。这一整套组合拳下来,才是真正地在帮助大家告别职场内耗,重塑工作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