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头为何陨落?企业经营而非管理决定生死
Listener_365179
2
8-5原野: 我们好像都有一种惯性思维,就是觉得一家公司能做大做强,那它的管理水平肯定特别高。但有时候,现实会给你一个特别戏剧性的耳光。比如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它的管理可以说是业界标杆了,但最后还是轰然倒下。总裁那句著名的“我们什么也没做错,但我们失败了”,听起来真是充满了无奈。这背后就引出了一个特别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话题:为什么有时候,顶级的管理也救不了一家公司?
晓曼: 没错,你这个问题直接就戳到了核心。这其实揭示了当今商业环境一个非常深刻的范式转移。过去我们总说“管理出效益”,但现在,风向变了。你看,原文里提到一个特别震撼的对比,过去的甘肃永登水泥厂,需要一万两千人去管理运营;而现在,一个同等规模的智能化水泥厂,只需要五十个人。
原野: 一万二对五十,这个数字反差太大了。这几乎就是把管理的需求给抹平了。
晓曼: 就是这个意思。技术把过去那些复杂的、需要人盯人的流程都给自动化了。这就导致了传统管理的边际效用在急剧递减。你再怎么精细化管理,顶多是从拧干的毛巾里再挤出几滴水。但如果你的方向错了,这几滴水根本无济于事。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都是最典型的例子。它们的内部管理、流程控制都没问题,但都死在了经营战略的失误上。所以说,一个惊人的事实是,这些巨头的陨落,并非死于“管理不善”,而是死于“经营失策”。
原野: 经营失策……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你刚才提到,顶级的管理也无法弥补经营的失误。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我们过去一直推崇的,那种精细化、流程化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创新的绊脚石吗?
晓曼: 嗯,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其实就探讨过这个问题。当一家公司过于依赖现有的成功模式和管理体系时,它会变得非常擅长在既定的轨道上优化,但会失去对颠覆性创新的敏感度。诺基亚就是这样,它太擅长制造功能机了,以至于当智能手机这个新物种出现时,它的整个管理体系、KPI考核,都在抗拒这种“离经叛道”的东西。所以,当问题出在经营层面,比如市场变了、技术换代了,你却还在拼命加强内部管理,这就好比南辕北辙,越用力,错得越离谱。
原野: 我明白了。这就像一艘船的航向已经错了,你还在甲板上拼命地擦栏杆,擦得再亮也改变不了撞上冰山的命运。但反过来想,如果一家公司只谈经营、谈战略,完全忽视了基础管理,那内部不就乱成一锅粥了吗?经营和管理,到底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还是说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晓曼: 它们绝对是相辅相成的,但关键是,在不同时代,它们的权重和领导者的关注点不一样了。你看日本企业,曾经以精细化管理闻名于世,什么升厂旗、唱厂歌、开早会,管理做到了极致。但他们也因此经历了“失去的三十年”,为什么?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经营战略偏向于模仿,缺乏真正的自主创新。后来丰田、三菱这些公司痛定思痛,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转型,才重新找回活力。所以,管理是基础,是1,但经营是方向,是那个1前面的那个正负号,甚至是决定你到底是在哪个数量级上竞争。没有好的经营,管理做得再好,结果可能也是零,甚至是负数。
原野: 说得太透彻了。通过这些案例,我们确实看到,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领导者如果还死守着传统的管理思维,而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和战略性的经营选择,那真的非常危险。这种从“管理”到“经营”的转变,其实是在要求我们重新定义领导者的核心职责。那么,一个有效的经营者,具体要做些什么呢?
晓曼: 这就涉及到经营者具体要落地的任务了。原文总结了五项核心任务,像一个完整的作战地图:正确选择、有效创新、资源整合、创造价值和共享机制。这五件事,构成了一个企业从定方向到激发活力的完整闭环。
原野: 我注意到,“正确选择”被放在了第一位,强调在战略、业务、人才上的决策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晓曼: 是的,因为在不确定性面前,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后面几项的内在联系。比如,“资源整合”就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知。今天这个时代,厉害的公司不是看你“拥有”多少资源,而是看你“能整合”多少外部资源。竞争已经变成了生态圈和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原野: 哦?这个观点很新。也就是说,不再是自己家里有多少矿,而是看你能发动多少朋友一起挖矿?
晓曼: 这个比喻很形象!就是这个道理。还有更深一层的,就是“创造价值”。原文提了一个特别引人深思的观点:利润不等于价值。企业不能只盯着产品市场的利润,更要关注资本市场的价值,也就是市值。
原野: 利润不等于价值……这个我得消化一下。我们通常不就认为,公司越赚钱,价值就越高吗?能不能用茅台的例子再展开讲讲,为什么说在资本市场上创造价值,比单纯的利润增长更重要?
晓曼: 当然。你看,利润是你今年卖了多少瓶酒,挣了多少钱,它反映的是“过去时”和“现在时”。而价值,或者说市值,是资本市场对你“未来”持续赚钱能力的预期和信任投票。茅台的利润很高,但它的市值远远高于利润的简单倍数。为什么?因为市场相信它有宽阔的护城河、强大的品牌、不可复制的工艺,相信它未来还能一直这么赚钱。所以,一家公司通过低融资、高分红,不断用真金白银回报股东,建立起这种信任,它的“价值”就会被放大。这对于那些还在“红海”里赚辛苦钱的企业来说,启发就是:你不能只埋头做产品,还得抬头做品牌、做市场、做生态,从“量本利”思维,升级到“价本利”思维。
原野: 我明白了。利润是当下的饭票,而价值是未来的粮仓。那我们再聊聊“资源整合”,原文提到国际并购70%的失败都归因于文化整合。这个数字太吓人了。这是否意味着,“整合”就像一场婚姻,两个人背景、财产这些硬件条件都匹配了,但最后过不下去,往往是因为生活习惯、价值观这些软件层面的东西不合?
晓曼: 哈哈,你这个“婚姻”的比喻简直绝了!完全就是这么回事。业务流程、财务报表,这些都是“硬件”,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强行统一。但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总和,这是“软件”。你让一个习惯了“集体决策、终身雇佣”的日本企业文化,去和一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快速试错”的硅谷文化融合,这两种气场本身就是冲突的。如果不能在文化上真正地融合,产生“1+12”的化学反应,那这种整合就只是物理上的拼凑,最后一定会内耗严重,分崩离析。这70%的失败率,就是这么来的。
原野: 听下来,这五大任务,从选择到共享,每一项都充满了挑战。它们不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那么,要完成这些看似艰巨的任务,一个普通的经营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成长为真正有效的经营者呢?
晓曼: 这就触及到了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一环。原文提出了十大能力,但我觉得最核心的,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就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很多领导者,尤其是从基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都有强烈的“管理偏好”,他习惯了具体管事、管人,甚至会觉得如果不管这些,自己就大权旁落了。
原野: 这个我特别能理解。那种掌控感,是很难放下的。
晓曼: 对。但一个有效的经营者,必须强制自己把工作重心从管理转向经营。比如中国建材的月度经营会,他们主要就讨论市场、价格、创新、商业模式这些经营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去纠结具体的生产细节。这种转变,要求经营者必须“眼睛向外”,要常在企业之外,多在市场上,而不是整天泡在车间里。比亚迪的王传福,会亲自去坐地铁,去感受最真实的市场和用户,这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原野: “眼睛向外”,这个我懂了,就是要有市场的体感。但原文里也强调了要“数字敏感”、“学会算账过日子”。这听起来好像有点矛盾。一个需要仰望星空、看大战略的人,还需要如此关注地上这些具体的数字细节吗?这两者之间会不会有冲突?
晓曼: 不但不冲突,反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战略思维是“望远镜”,帮你“看对路”,确保你的方向是对的。而数字敏感性就是“仪表盘”,它告诉你,你现在的油耗、速度、引擎状况怎么样,能不能支撑你跑到目的地。一个只有宏大战略却不懂算账的经营者,很容易把企业带到沟里去,那是空想家。反过来,一个只会算账却没有战略眼光的,就是个账房先生,企业也走不远。真正有效的经营者,是在用战略指导资源配置,然后用数字来验证和修正战略。
原野: 望远镜和仪表盘,这个比喻很到位。所以,战略眼光和数字能力,共同构成了经营者决策的基石。那么,如果一个普通的员工,他有志于成长为未来的经营者,从现在开始,你建议他最应该先培养哪一两项能力呢?
晓曼: 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第一,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主动去理解公司的整体业务逻辑。不要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去想我们公司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客户为什么买我们的产品?竞争对手在干什么?这就是在培养最基础的“经营”视角。第二,就是学会用数据说话。无论你做什么岗位,试着用几个关键数据来衡量你的工作成果,并且去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这不仅能提升你的工作效率,更是在训练你的“数字敏感性”。这两项能力,是未来走向更高阶经营岗位的必备入场券。
原野: 嗯,我明白了。从管理到经营,从普通到卓越,这不仅仅是企业领导者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晓曼: 没错。说到底,管理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经营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当一个企业的问题出在经营层面时,领导者却反过来去过度管理,这真的是大错特错。管理,充其量是解决“三滴水”的效率问题,而经营,面对的是“三桶水”的方向问题。只盯着那三滴水的企业,在今天这个时代,必然会败下阵来。所以你看,很多巨头之所以会陨落,问题往往不出在管理,而是在于经营。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是经营,而非管理。
原野: 是的,今天我们聊下来,一个清晰的图景浮现了。企业成功的重心,已经从内部的管理效率,转向了外部的战略经营能力,核心就是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并创造长期的价值。而一个有效的经营者,他需要完成的也不仅仅是具体的任务,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从“管事管人”转向“看路造势”。
晓曼: 对,最终,经营的本质是系统性地去理解并整合内外部的资源,通过有效的创新和共享的机制,实现企业、员工、乃至社会的多方共赢。
原野: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有效的经营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掌舵人”,他们更像是“探险家”和“生态设计师”。他们不仅要具备穿透迷雾的战略远见,更要有构建共生、共享生态的智慧和胸怀。这其中,个人领导力的不断进化,正是推动这一宏大进程的关键,它关乎的不仅是企业的兴衰,更是我们如何共同塑造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商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