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vaScript三十年:从网页脚本到AI全栈引擎
Listener_372075
3
8-5苏哲: 我们今天聊的这个主角,它的诞生有点像个草率的玩笑,只用了10天就写出来了。但就是这个“草台班子”出身的语言,在过去三十年里,居然一路逆袭,成了今天互联网世界里几乎无所不能的“瑞士军刀”。
高晴: 没错,这个主角就是JavaScript。它的故事简直是整个互联网野蛮生长史的缩影。你想想,一门只花了10天开发的语言,如今支撑着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无数应用,这背后可不只是技术,更是充满了商业的博弈、社区的智慧和标准化的远见。
苏哲: 我对它那个名字特别好奇。它叫JavaScript,但好像跟那个当时大名鼎鼎的Java没什么关系?这更像是一种…碰瓷营销吗?
高晴: 哈哈,你这个词用得太精准了。在当时,Sun公司的Java是绝对的明星,如日中天。网景公司急需一门简单的脚本语言来给静态网页增加一点活力,但Java又太重、太复杂,不适合网页设计师。所以Brendan Eich临危受命,快速搞出了这门语言。为了蹭Java的热度,网景就和Sun公司一合计,干脆就叫JavaScript吧。这个名字,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浓浓的商业策略味道。
苏哲: 原来如此,这确实很“互联网早期”。但很快微软就入局了,在自家的IE浏览器里搞了个JScript来竞争。这不就等于一个班里有两个同学都说自己是“班长”吗?很容易就乱套了。
高晴: 对,这就是当时最大的危机,叫“生态分裂”。如果两边的标准不统一,开发者就得写两套代码,一套给网景的浏览器跑,一套给微软的IE跑,整个网页开发的成本和复杂度会急剧上升。这对于一门新兴语言来说是致命的。
苏哲: 所以网景当时是怎么应对的?我听说他们做了一个挺有魄力的决定。
高晴: 是的,他们走了一步险棋,但也是一步妙棋。他们没有选择自己硬扛,而是把JavaScript提交给了一个中立的国际标准组织ECMA。这么一来,就不是网景和微软两家公司打架了,而是要制定一个所有厂商都得遵守的行业标准。
苏哲: 这有点像把“家事”上升到了“联合国”层面去解决。
高晴: 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标准后来被命名为ECMA-262,语言的官方名字叫ECMAScript。从此以后,不管是网景的JavaScript,还是微软的JScript,都成了ECMAScript这个“普通话”下面的“方言”。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语言的统一和未来的发展。
苏哲: 我明白了。除了这个标准化的博弈,我看到资料里还提到了两个很关键的技术,一个叫DOM,一个叫XMLHttpRequest。从我们普通用户的角度,可能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对开发者来说,这两个东西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高晴: 这两个东西可以说是现代网页交互的基石。DOM,也就是文档对象模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给一张静态的网页画了一张“结构图”。有了这张图,JavaScript才知道网页上哪里是标题、哪里是图片、哪里是按钮,才能去操作它们,比如用户一点按钮,就弹出一个对话框。没有DOM,JavaScript就是个睁眼瞎。
苏哲: 哦,我懂了,DOM给了JavaScript一双“眼睛”和一双“手”。那另一个呢,XMLHttpRequest?听起来更复杂。
高晴: XMLHttpRequest,简称XHR,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信使”。在它出现之前,你每次在网页上做点什么,比如提交一个表单,整个页面都得“Duang”一下刷新一遍,体验很糟糕。而XHR这个“信使”可以在不打扰你的情况下,悄悄地跑到服务器那里,取一点新数据回来,然后只更新页面上需要变化的那一小块。这个能力,为后来的AJAX技术革命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苏哲: 所以说,从10天速成到初步标准化,再到这些交互基石的奠定,JavaScript算是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但它真正让用户体验产生质变,好像还要等到下一个时代。
高晴: 完全正确。有了这些基础,JavaScript才算站稳了脚跟。接下来,一场由Gmail引领的AJAX革命,和谷歌V8引擎带来的性能风暴,将彻底把它推上神坛。
苏哲: 聊到AJAX,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04年谷歌发布的Gmail。那时候用它,感觉跟以前的网页邮箱完全不是一个物种。不用刷新页面就能收发邮件、管理标签,那种流畅感在当时是颠覆性的。
高晴: 没错,Gmail就是AJAX技术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它让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网页应用可以做得跟桌面软件一样好用。你刚才提到的那种“不用刷新页面”的体验,就是AJAX的核心。它利用我们上一个阶段聊到的XMLHttpRequest技术,在后台和服务器悄悄地交换数据,实现了页面的局部更新。
苏哲: 后来好像还有人专门给这个技术起了个名字,叫AJAX?
高晴: 是的,一个叫Jesse James Garrett的开发者正式提出了“AJAX”这个词,把它定义成一套实现异步交互的技术组合。这个名字一出来,就迅速火遍了整个开发者社区,开启了所谓的Web 2.0时代,也就是交互式网页应用的时代。
苏哲: 技术有了突破,配套的工具也得跟上吧?不然开发者用起来还是会很痛苦。
高晴: 对,这个阶段开发者生态的建设也至关重要。比如,出现了一个叫JSLint的工具,这是最早的代码质量检查器,它能帮你发现代码里不规范、不严谨的地方。它的作者Douglas Crockford后来还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JavaScript:好的部分。
苏哲: 这本书我好像听说过。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高晴: 这本书在当时起到了一个“正名”的作用。它告诉所有开发者,别看JavaScript诞生得很草率,有很多设计缺陷,但它里面依然有非常优雅和强大的“好的部分”。它把JavaScript从一个大家眼中的“玩具脚本”,提升到了一个可以严肃对待的编程语言的高度。
苏哲: 这相当于给JavaScript做了一次形象重塑。那除了代码质量,开发效率方面呢?
高晴: 当然有。jQuery的出现,可以说是前端开发者的福音。在当时,不同浏览器对JavaScript的支持千差万别,一个简单的功能可能要为IE、为火狐写好几套不同的代码,非常折磨人。jQuery用一套非常简洁的API,把这些浏览器差异全都抹平了,开发者只需要写一次代码,就能在所有浏览器上正常运行。这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苏哲: 听起来jQuery就像一个“万能翻译官”,让开发者不用再为“方言”问题头疼了。
高晴: 非常贴切的比喻。但这个时代还有一个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重量级玩家登场,那就是谷歌和它的Chrome浏览器,以及内置的V8引擎。
苏哲: V8引擎!这个我如雷贯耳。都说它让JavaScript的速度产生了质的飞跃。它到底做了什么?
高晴: 在V8之前,JavaScript的执行方式有点像“同声传译”,代码一边读一边翻译成机器能懂的指令,效率很低。而V8引擎引入了一种叫“即时编译”(JIT)的技术。如果把之前的JavaScript比作一辆自行车,那V8引擎的出现,就等于给它装上了F1赛车的发动机。
苏哲: 哇,这个比喻很刺激。能再具体点吗?它不只是换了个发动机吧?
高晴: 哈哈,它不只是换了发动机,它是把整辆车的空气动力学、底盘、变速箱全都重新设计了一遍。V8会把JavaScript代码直接编译成速度最快的原生机器码,并且能动态地优化那些被频繁执行的热点代码。这一下就把执行效率拉升了好几个数量级。网页上那些复杂的动画、交互,突然之间就变得丝般顺滑了。
苏哲: 我明白了。这不仅仅是让网页跑得更快,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拓宽了JavaScript能做的事情的边界。
高晴: 完全正确。而且谷歌做了一个更伟大的决定:把V8引擎开源了。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拿V8去做二次开发。这就直接催生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Node.js,它让JavaScript第一次走出了浏览器,拥有了在服务器端运行的能力。可以说,V8是JavaScript发展史上真正的分水岭。
苏哲: AJAX和V8,一个负责交互体验,一个负责底层性能,它们联手把JavaScript从一个“配角”推向了“主角”的位置。但这好像还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它要冲出浏览器,去征服更广阔的后端世界了。
高晴: 是的,2009年,一个叫Ryan Dahl的开发者基于V8引擎,创造了Node.js。这绝对是JavaScript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就像给JavaScript插上了一双翅膀,让它第一次能够飞出浏览器这个“笼子”,直接在服务器上运行。
苏哲: 这就意味着,开发者可以用同一种语言,既写前端页面,又写后端服务了?所谓的“全栈工程师”就是从这儿来的吧?
高晴: 没错。Node.js的出现,让JavaScript具备了成为一门全栈语言的潜力。而且它的设计理念非常独特,采用了事件驱动、非阻塞I/O模型。
苏哲: 等等,这个“非阻塞I/O模型”听起来有点专业。能用个生活中的例子解释一下吗?
高晴: 当然。你可以想象一个咖啡店。传统的后端模式就像一个服务员,他接到你的点单后,就必须站在原地,一直等到你的咖啡做好,才能去服务下一个人。如果做咖啡时间很长,后面的顾客就得一直排队等着。
苏哲: 效率很低。
高晴: 对。而Node.js的非阻塞模型,就像一个更聪明的服务员。他接到你的点单后,会给你一个号码牌,然后立刻去服务下一个顾客。他不会傻等,而是利用等咖啡做好的时间,去处理其他几十个顾客的点单。等谁的咖啡好了,再根据号码牌叫谁来取。这样一来,即使顾客很多,整个咖啡店也能运转得非常高效。
苏哲: 我懂了!所以Node.js特别适合处理像网站这样有大量用户同时请求的场景。
高晴: 正是如此。但光有Node.js还不够,还有一个东西的诞生,才真正让JavaScript的生态系统“爆炸”了,那就是npm。
苏哲: npm,Node Package Manager,节点包管理器。我理解它是不是就像一个巨大的“应用商店”?
高晴: 这个比喻太到位了!npm就是JavaScript世界的乐高积木仓库。全世界的开发者把自己写好的功能模块(包)上传到npm,你需要用什么功能,比如处理日期、发送邮件,直接去npm上下载对应的包就行了,不用自己从头造轮子。如今npm上有超过300万个包,是全球最大的开源软件仓库,它极大地促进了代码的复用和整个生态的繁荣。
苏哲: 有了在后端跑的能力,有了共享代码的“应用商店”,前端这边好像也开始“神仙打架”了。Angular、React、Vue这些框架一个个冒出来。
高晴: 是的,前端开发进入了“框架时代”。这些框架的核心思想都是“组件化”,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网页界面,拆分成一个个可以独立开发、复用的“积木块”,比如一个导航栏、一个按钮、一个用户列表。这让构建大型、复杂的单页应用(SPA)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和高效。前端开发,真正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进入了工程化时代。
苏哲: 但这么多框架,也带来了所谓的“选择困难症”和“框架疲劳”。你觉得这种“百花齐放”的现象,对整个生态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高晴: 我觉得是利大于弊。竞争会催生创新,React的虚拟DOM、Vue的渐进式应用,都是在竞争中诞生的优秀理念。虽然学习成本高了,但它也逼着整个社区去思考什么是更好的开发范式。
苏哲: 在这个工程化的浪潮里,微软好像又出手了,推出了一个叫TypeScript的东西。
高晴: 对,TypeScript是JavaScript的一个“超集”,你可以理解为“加强版”的JavaScript。它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增加了“静态类型”。简单来说,就是在写代码的时候,你就得明确地告诉编译器,这个变量是数字,那个变量是字符串。
苏哲: 这有什么好处呢?听起来反而更麻烦了。
高晴: 对于小程序来说,确实有点麻烦。但对于几十上百人协作的大型项目,它的好处是巨大的。静态类型就像给代码加上了一层“安全网”,很多潜在的错误在写代码的阶段就能被发现,而不是等到程序运行起来才崩溃。它大大提升了大型应用的可维护性和健壮性,让JavaScript也能胜任企业级的复杂项目开发。
苏哲: 我明白了。Node.js、npm、前端框架和TypeScript,这几驾马车一起,把JavaScript从一个单纯的前端语言,硬生生拉成了一门无所不能的全栈语言。
高晴: 是的,它的疆域被极大地拓展了。但随着生态变得越来越庞大,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成长的烦恼,总是难免的。
苏哲: 什么样的“成长的烦恼”?
高晴: 2016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整个社区的大事,叫“left-pad”事件。有一个开发者,因为一些争执,把他写的一个只有11行代码、功能极其简单的包从npm上删除了。
苏哲: 11行代码的包?这能有什么影响?
高晴: 影响大了。这个包的功能是给字符串左边填充空格。问题是,成千上万个项目,包括像React、Babel这些顶级项目,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了这个小小的包。它一被删除,导致全球无数的开发者发现自己的项目突然构建失败了,整个JavaScript世界瞬间瘫痪了一部分。
苏哲: 这太夸张了!就因为11行代码,差点引发一场“互联网雪崩”。
高晴: 这件事就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所有人。它暴露了JavaScript生态一个巨大的软肋:过度依赖这些微小的第三方模块,导致整个软件供应链变得极其脆弱。这也让大家开始严肃地反思,开源带来的便利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苏哲: 确实,这之后大家对依赖管理和供应链安全肯定重视多了。不过,在解决内部问题的同时,JavaScript好像也在不断地向外突破自己的性能边界。我看到了一个词,WebAssembly。
高晴: WebAssembly,简称Wasm。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JavaScript在某些高性能场景下的瓶颈。比如在浏览器里跑大型3D游戏、做视频剪辑,这些计算密集型的任务,纯用JavaScript还是有点吃力。
苏哲: 所以WebAssembly是来取代JavaScript的吗?
高晴: 并非如此。它更像是一个“最佳拍档”。WebAssembly是一种底层的、接近二进制的格式,你可以把C++、Rust这些高性能语言写的代码,编译成Wasm,然后在浏览器里以接近原生的速度运行。它和JavaScript可以互相调用,协同工作。你可以把性能敏感的核心部分用Wasm来写,而把业务逻辑、界面交互这些部分继续用JavaScript来写。
苏哲: 我明白了。就像一个团队里,有负责冲锋陷阵的“特种兵”(Wasm),也有负责指挥调度的“指挥官”(JavaScript)。
高晴: 这个比喻很棒!它们俩联手,让浏览器真正有潜力成为一个通用的计算平台。除了性能,部署方式也在进化。一个叫Cloudflare Workers的东西,开创了“无服务器边缘计算”的时代。
苏哲: 这个概念听起来更前沿了。“边缘计算”是什么意思?
高晴: 传统的模式是,你的代码运行在某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用户访问你,请求可能要跨越半个地球。而边缘计算,就是把你的代码部署在全球成千上万个离用户最近的“边缘节点”上。当用户访问时,代码会在离他物理距离最近的那个节点上执行。
苏哲: 这样一来,访问速度就会快得惊人,延迟极低。
高晴: 对。Cloudflare Workers让开发者可以非常方便地把JavaScript函数部署到这些边缘节点上。这不仅改变了应用的部署方式,也催生了像函数即服务(FaaS)这样的新概念,让JavaScript从“应用层”开始深入到了“基础设施层”。
苏哲: 从供应链的阵痛,到性能的飞跃和部署模式的革新,JavaScript在不断地自我完善和突破。感觉它的故事越来越精彩了。
高晴: 是的,进入2020年代,JavaScript的应用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它开始出现在一些我们以前完全想象不到的地方。
苏哲: 比如说?
高晴: 比如说,太空。SpaceX的龙飞船,宇航员操作的那个酷炫的触摸屏界面,底层就是用JavaScript和Chromium技术构建的。
苏哲: 这太不可思议了!JavaScript这种被很多人认为是“脚本语言”的东西,居然被用在了对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高到极致的航空航天领域。
高晴: 这件事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人们对JavaScript的刻板印象。它雄辩地证明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这门语言已经足够健壮,能够胜任最严苛的关键任务。
苏哲: 这绝对是它履历上最闪亮的一笔。而在地球上,它的生态系统好像也在迎来新的竞争者。我看到了Deno和Bun这两个名字。
高晴: 没错,它们是新一代的JavaScript运行时,被看作是Node.js的挑战者。Deno是Node.js的创始人Ryan Dahl自己出来做的,他想修复一些自己认为在Node.js里的早期设计缺陷,比如更强的安全性、原生支持TypeScript等。
苏哲: 相当于“推倒重来,再造一个更好的”?
高晴: 可以这么理解。而Bun则更激进,它用一门叫Zig的底层语言编写,目标就是极致的性能,号称是目前最快的JavaScript运行时,并且内置了打包、测试等一系列工具,想提供一个“开箱即用”的体验。它们的出现,给服务端JavaScript带来了新的活力,开启了一个新的“战国时代”。
苏哲: 有竞争总是好的。除了这些新工具,JavaScript和AI的融合好像也越来越深了。
高晴: 是的,比如GitHub的Copilot,它就像一个AI编程助手,可以在你写代码的时候,实时地给你建议,甚至帮你自动补全一整个函数。这极大地提升了开发效率,也改变了开发者编程的习惯。
苏哲: 技术在飞速发展,但好像还有一些非技术层面的挑战。我看到资料里提到了一个叫#FreeJavaScript的法律战。这是怎么回事?
高晴: 这件事的核心是关于“JavaScript”这个商标的所有权。目前这个商标归甲骨文公司所有。社区里有很多人担心,万一哪天甲骨文利用这个商标来做一些商业限制,可能会威胁到JavaScript的开放和自由。所以发起了这个运动,希望这个商标能够被捐献给一个中立的、开放的组织。
苏哲: 这听起来有点像一场为了“自由”而战的运动。
高晴: 对,它更像是一场社区发起的“公共资源保卫战”。大家认为JavaScript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属于整个互联网的公共财产,不应该被任何一家公司的商业利益所捆绑。这关乎到它未来是继续开放,还是会变得封闭。
苏哲: 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治理,JavaScript的演进真是越来越立体了。这三十年的发展,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的成长,更像是一部充满竞争、合作和创新的史诗。
高晴: 的确如此。回顾这三十年,JavaScript的演进史,就是一部开源协作、技术竞争与标准化博弈的史诗。它的生命力,就源于这种不断适应新需求、突破旧边界的强大能力。
苏哲: 从最初那个为了给网页加点动态效果的脚本,一路进化到今天,能做全栈开发,能处理高性能计算,甚至能和AI深度融合,还能被部署到离用户最近的边缘网络。
高晴: 是的,它的每一次飞跃,背后都离不开像V8引擎、Node.js这样的关键技术革新,也离不开像npm、React、TypeScript这些完善的生态工具。
苏哲: 那么面对未来,无论是像Bun这样的新运行时带来的性能竞赛,还是“left-pad”事件暴露出的供应链安全问题,又或者是关于商标归属的争论,你觉得JavaScript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会是什么?
高晴: 我认为,依然是它根植于骨子里的那种开放性和创新精神。正是因为有一个庞大、活跃、并且乐于奉献的全球社区,JavaScript才能不断地自我修复、自我进化,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
苏哲: 站在JavaScript三十年的这个里程碑上,我们确实会惊叹于它从“十日奇迹”到“无所不能”的惊人蜕变。但我想,这门语言背后承载的意义,可能比技术本身更深远。它就像是互联网精神的一种具象化——那种开放、协作、快速迭代、永不设限的精神。未来,当AI成为新的生产力,当计算变得无处不在,JavaScript能否继续凭借它独特的灵活性和庞大的生态系统,成为连接人与智能、现实与虚拟世界的那支“万能胶”?或许,它真正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去挑战“不可能”,持续为我们的数字生活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也正是它最迷人、也最值得我们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