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时代教育:传统是死路,双轨制培养未来竞争力
cher lin
11
8-7原野: 我们这一代家长,好像都有个执念,就是孩子的分数。但有没有想过,在AI都开始参加各种专业考试,而且成绩比绝大多数人都好的今天,我们拼命让孩子追求的那个满分,可能恰恰是一条死路?
晓曼: 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刺耳,但很真实。当GPT-4都能在律师资格考试里拿到前10%的成绩时,我们如果还只是让孩子去当一个“刷题机器”,那不就是让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跟机器最擅长的部分硬碰硬吗?这就像马云说的,学校如果只是培养考试机器,那孩子未来怎么跟真正的机器竞争?所以,考场上的满分,到了未来人生的考场上,很可能真就是一张白卷。
原野: 确实,这种“唯分数论”的教育思维在AI时代已经变得非常危险。那么,在AI的冲击下,“未来考卷”到底会考什么呢?
晓曼: 未来的考卷,肯定不会再考你心算有多快,或者某个历史年代记得多准了。它更像是一种开放式考试,考的是你在海量、甚至是杂乱的信息里,能不能快速抓到规律和重点。我们管这个叫“混沌中抓规律”的能力。
原野: 我明白了,这听起来更考验一种思维能力,而不是记忆力。
晓曼: 对,而且还不止这个。它还考验当环境、规则都变了的时候,你能不能快速调整自己的策略。这种学习力和适应力至关重要。说白了,就是你能不能不断地迭代和更新自己的认知模型,而不是抱着老一套不放。
原野: 听起来,这些能力才是孩子未来在AI时代“永不交白卷”的关键。那么,家长该如何具体地引导孩子培养这些能力呢?
晓曼: 现在很多人提倡一种“双轨制”的教育策略。简单说,就是在体制内的学校教育,目标是保底,拿到升学和就业需要的那张“最低门票”,别掉队就行,但千万别陷入无休止的分数内卷,更不要让孩子把自我价值跟分数划等号。
原野: 嗯,先把基础盘稳住。那另一条“轨道”呢?
晓曼: 另一条轨道,就是在体制外,我们要偷偷地、有策略地帮孩子打造他的“第二套能力系统”。这个系统里装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结构化思维、模型修正能力,还有跨界迁移能力。这些才是AI抢不走,能让孩子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原野: 你刚才提到了“结构化思维”、“模型修正”和“跨界迁移”,这三点听起来都非常重要。能不能再具体一点,比如“结构化思维”,我们怎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画思维导图或者提炼关键词,来培养这种能力?
晓曼: 当然。以“结构化思维”为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时,不仅仅是记细节,更要学会归纳“思维导图”或“框架图”。比如学完一章历史,可以和孩子一起画时间线和因果链;读完一本科普书,引导他画出该领域的知识结构树。另外,每天和孩子讨论一个话题时,训练他用三句话概括主要观点,再用简单逻辑把这三点串起来。这些小练习都在潜移默化地锻炼孩子提炼和组织信息的“肌肉”。
原野: 听起来,这些“第二能力系统”的培养,关键在于日常的点滴积累和家长的引导。那我们再往深处想,如何防止孩子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被“降维收编”,保持向“高维”成长的姿态呢?
晓曼: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要帮孩子建立一个“信息过滤器”。教他们分清楚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什么是纯粹的噪音,并且有节制地、高质量地使用电子产品。
原野: 除了过滤信息,主动性也很重要吧?
晓曼: 对,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培养孩子的“自驱式项目能力”。就是让他定期主导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小项目,可以很简单,比如研究一种植物的生长,或者策划一次家庭旅行。从头到尾让他自己负责,家长只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个过程能极大地锻炼他的主动性、责任心和执行力。
原野: 听起来,这些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创造环境。那么,综合来看,AI时代孩子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模型呢?
晓曼: 综合来看,最底层的能力,就是“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这包括了我们前面说的结构化思考和模型修正,这是终身成长的基础。
原野: 在这个基础之上呢?
晓曼: 在这个之上,是“创造力与跨领域创新能力”,因为原创性思考和连接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是AI短期内很难替代的。还有,“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甄别能力”,这能让他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独立。当然,自驱力、共情力、审美力这些软实力也同样重要。
原野: 听起来,这些能力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那么,最后,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提醒是什么呢?
晓曼: 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角色,不要再当那个只盯着分数的“监工”了,而是要成为孩子能力培养的“教练”。我们今天聊的核心其实可以总结成几点:首先,在AI时代,“唯分数论”是死路一条。其次,未来的竞争,考的是“混沌中抓规律”这些核心能力。所以,我们推荐“双轨制”策略,体制内保底,体制外重点培养第二能力系统,防止孩子被降维收编。说到底,AI时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学习如何学习、如何创造、如何思考。这套组合拳,才是他们在未来真正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