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muto Capital:微软股息与增值分离,数字凭证上链Chia
ye xiaowei
17
8-8原野: 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事儿?就是买一只股票,但你只想要它下蛋的那部分,也就是股息,不想要它本身价格的涨涨跌跌。或者反过来,你觉得股息不重要,就想赌它未来能涨价。
晓曼: 哈哈,这个比喻有意思。这不就是想把一只鸡拆开来买嘛。过去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你买股票,就是买下了它所有的一切,股息、增值、投票权,像一个打包套餐,你不能挑。但最近,华尔街真有人开始这么干了。
原野: 哦?还真有这种事?怎么操作的?
晓曼: 有一家叫Permuto Capital的公司,他们搞了个信托产品,专门针对微软的股票。他们把微软股票的经济权利给拆成了两份,一份叫“股息证书”,买了它,你就只享有微软未来派发股息的权利。
原野: 那另一份呢?
晓曼: 另一份叫“资产证书”,它代表了除了股息之外的所有其他经济权利,最主要的就是微软股价上涨带来的资本增值。而且,它还保留了投票权。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投资者想赎回一股真正的微软股票,就必须凑齐100份股息证书和100份资产证书,合成一个所谓的“信托单位”。这听起来,就像是把一个完整的苹果拆开卖,一份只给你吃果肉,另一份只给你啃果皮。
晓曼: 没错。但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试图解决一个困扰华尔街多年的大问题——就是被动投资对市场效率的影响。现在有太多的指数基金、ETF被动地持有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股票,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压低股息收益率。Permuto这个信托就声称,它能给投资者提供更精准的风险选择,同时还保留了投票权,这在传统的ETF里是很难做到的。
原野: 你刚才提到它解决了传统投资的痛点,这个“拆分”模式具体是怎么帮投资者应对挑战的?比如说,它能让投资者更有效地避税吗?或者在市场波动的时候,能提供什么更灵活的策略?
晓曼: 这是个好问题。从策略灵活性上说,如果你是一个退休人士,非常看重稳定的现金流,那你就可以只买股息证书,不用去承担股价波动的风险。反过来,一个年轻的成长型投资者,可能觉得微软的股息太少了,他更看重资本增值,那他就可以只买资产证书。至于税收,不同类型的收益在不同国家税率不同,这种拆分理论上能给跨国投资者提供一些税务优化的空间。
原野: 嗯,听起来确实很精妙。但这种拆分,会不会也带来新的问题?比如说,这两种证书各自在市场上的流动性怎么样?它们的价格是怎么形成的?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这两种证书加起来的价格,跟一股微软的真实股价差得很远?
晓曼: 这绝对是核心风险之一。作为一个全新的证券,它们没有交易历史,流动性肯定是个挑战。理论上,两种证书的价格之和应该约等于微软的股价,否则就会有套利空间。但市场初期,价格发现机制肯定会很混乱,波动性也会非常大。这需要市场慢慢成熟,形成有效的定价。
原野: 所以,这个创新的核心不只是产品的形式,更是它想重塑投资者管理单一股票风险的方式。那下一步呢?这种新型的证书,又是怎么和听起来很时髦的区块链技术结合起来的?
晓曼: 这就是它最大胆的地方了。Permuto信托允许投资者把这些证书,变成一种叫做“Chia资产代币”,也就是CATs的东西,然后在Chia这个区块链上持有和交易。
原野: 等一下,你是说,我买的微软股票的权益,可以像比特币一样,在区块链上点对点地转给别人?
晓曼: 完全正确!这简直是传统金融和Web3世界的一次大胆联姻。你想想看,一个受严格监管的纽交所上市公司资产,它的部分权益,既能在传统交易所交易,又能在一条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上自由流转。这种模式如果跑通了,交易效率和全球可达性将是颠覆性的。
原野: 但这里面肯定有坑吧?比如,我怎么能保证我钱包里这个所谓的“数字代币”,真的能对应到那份实实在在的微软股票权益呢?
晓曼: 这就是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世界的融合点和摩擦点。为了确保对应关系,并且享受完整的权益,比如你想赎回成真正的股票,或者避免被预扣高达30%的税,你必须向信托管理人注册你的数字钱包。这相当于给你的链上资产做了一个实名认证,把它和链下的法律实体绑定起来。
原野: 我明白了。如果我们不从技术专家的角度,就从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我选择在链上持有这个CATs,我最关心的是什么?是交易方便了,还是说我的隐私风险更大了?这种既能在纽交所买,又能在链上买的模式,会不会让我更糊涂?
晓曼: 这两种担忧都存在。对一些人来说,7x24小时的点对点交易非常方便。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区块链交易是公开可查的,可能会暴露自己的持仓和交易策略。而且,操作复杂性肯定增加了,你得会用数字钱包,还得保管好私钥,万一丢了,那可是谁也找不回来的。
原野: 你提到了Chia区块链,它跟我们更熟悉的比特币或者以太坊有什么不一样?它用的那个“空间与时间证明”机制,听起来很科幻,这对这个信托的运营和安全又意味着什么?
晓曼: 简单来说,比特币挖矿靠的是算力,也就是“工作量证明”,非常耗电。以太坊现在用的是“权益证明”,你质押的币越多,话语权越大,有中心化的风险。Chia的“空间与时间证明”呢,它不靠算力,而是靠硬盘空间。你贡献的硬盘空间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记账权和奖励。它被宣传为比前两者更环保、更去中心化。对这个信托来说,选择Chia意味着它想站在一个技术上更“绿色”、理念上更“去中心化”的阵营里。
原野: 所以,区块链给这个产品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新的复杂性和风险。那我们再往深挖一层,在这么复杂的结构下,到底是谁说了算?投资者需要掏多少钱?承担哪些责任?
晓曼: 这就触及到这个信托最关键,也是最有争议的地方了。信托的管理人是Permuto Capital自己,他们负责日常运作。但你看它的费用结构,相当复杂,存入股票要收0.50%的费用,赎回要收1.00%,股息还要被抽成,如果你是通过传统券商持有,抽成高达20%,通过区块链持有,也要抽10%。
原野: 等等,最让我惊讶的是,招股书里明确说,信托管理人对证书持有者“不负有受托责任”。这……这是什么意思?这就像我把钱交给一个基金经理,但他告诉我“我只负责操作,你的钱亏了赚了,或者我的决策对你有没有利,我可不负法律上的那种受托责任”。
晓曼: 你完全抓住了重点。这意味着,一旦出现利益冲突,比如信托管理人的利益和你的利益不一致时,他们可以优先考虑自己。法律上,你很难以“没有尽到受托责任”去起诉他们,除非你能证明他们有“重大过失或故意不当行为”,这个举证难度是非常高的。
原野: 而且,我还看到一个条款,只有所谓的“合格参与者”才能直接向信托存入或赎回股票,普通投资者只能在二级市场买卖。这听起来有点像一个封闭的俱乐部啊。你能用个简单的比喻解释一下,这会怎么影响我们普通人吗?
晓曼: 这个比喻很贴切。这就好比一个大型超市,只有批发商(合格参与者)才能直接从厂家进货或者退货,而我们普通顾客只能在超市里买,价格是超市定的。这意味着,一二级市场之间可能会有价差,普通投资者的议价能力更弱,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这无疑增加了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原野: 再加上信托管理人和Chia区块链的开发公司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这里面潜在的利益冲突简直不敢想。他们会不会为了推广Chia,而牺牲我们这些普通持有者的利益?
晓曼: 这种风险是明确存在的,而且招股书里也披露了。比如,他们可能会在决策中偏向于对Chia生态有利的方向。这种“不负受托责任”的条款,加上复杂的治理结构,使得投资者在面对利益冲突时,维权途径非常有限。
原野: 看来这个产品虽然新颖,但真是步步惊心。作为一个全新的金融产品,它肯定还面临着很多其他的风险吧?
晓曼: 当然。招股书里列举了一长串风险。比如,它是一种全新的证券,没有交易历史,估值不确定。资产也只集中在微软这一只股票上,完全没有分散风险。还有就是和Chia区块链相关的各种技术和监管风险。
原野: 我还注意到一点,这个信托是以“新兴成长公司”的身份注册的,并且特意声明自己不是一家投资公司。这是不是一种监管套利?
晓曼: 这其实是金融创新里很常见的策略。作为“新兴成长公司”,它可以享受简化的财报要求和相对宽松的监管。而不注册为1940年投资公司法下的投资公司,就避免了该法案下非常严格的合规要求。这就像一个探险家,在金融监管的丛林里,找到了一条监管相对宽松的小路往前走。对创新者来说,这降低了成本,但对投资者来说,就意味着更少的监管保护。
原野: 从监管者的角度看,这种模式究竟是金融创新的积极信号,还是一个需要赶紧堵上的潜在漏洞?未来会不会有更严格的规定来应对这类产品?
晓曼: 这正是大家都在观望的。SEC肯定在密切关注。这种产品的出现,本身就是对现有监管框架的一次压力测试。未来监管是会收紧,还是会为这类创新开辟新的、专门的通道,现在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市场上的核心挑战,还是能否吸引到足够多的投资者,形成一个真正有流动性的二级市场。否则,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原野: 聊下来感觉,Permuto信托这次尝试,确实是金融市场里一次非常大胆的实验。
晓曼: 是的。它不仅是对传统股权投资的一次解构和重组,核心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把微软的股息和增值分离开,然后再把这些数字化的凭证放到Chia区块链上。这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实验,它试图在传统金融的审慎和区块链的颠覆性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原野: 这种探索也揭示了区块链技术在赋能传统金融时,所面临的边界和挑战。它远不是把资产“上链”那么简单,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技术、合规和操作问题。
晓曼: 完全正确。同时,它在监管上的策略,也反映了创新与现有规则之间的博弈。Permuto信托的未来,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标杆,预示着监管者将如何去平衡鼓励创新和保护投资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原野: Permuto信托,以其对微软股票权益的“拆分与重组”以及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入,无疑在金融世界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它不仅挑战了我们对“所有权”和“证券”的传统定义,更将传统金融的审慎与区块链的颠覆性融合在了一起。这究竟是一个为少数高端投资者量身定制的利基产品,一个预示着未来金融产品模块化和数字化趋势的先声,还是一个在创新之路上充满未知风险的复杂实验?它的发展轨迹,将成为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技术如何互相博弈、互相适应,以及监管者如何在新旧范式之间划定界限的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