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muto:微软股票代币化,重塑“无风险”资产定义
ye xiaowei
6
8-8原野: 我们今天来聊一个听起来特别基础,但其实越想越有意思的话题:到底什么是“无风险资产”?你看,在任何一本金融入门教材里,美国国债都会被当成标准答案,它是一切利率的基准,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压舱石。
晓曼: 没错,这个概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了。但问题就在这儿,所谓的“无风险”,真的就代表“绝对安全”吗?其实这里面藏着一个很有趣的历史规律,有人统计过,世界储备货币的平均寿命,大概也就一百年左右。
原野: 一百年?这个说法有点颠覆我的认知。
晓曼: 是吧。如果这个“百年魔咒”真的成立,那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无风险”地位,可能也只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永恒的真理。
原野: 嗯,这个“百年魔咒”确实值得深思。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多人也会说,二战以来,美元体系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它从来没有真正崩溃过,这不恰恰证明了它的强大韧性吗?这种实实在在的稳定性,和您刚才说的历史周期,感觉有点矛盾啊。
晓曼: 这就是最有意思的张力所在。一方面是过去几十年的稳定表现,另一方面是更长历史维度的周期规律。其实,比特币最早的“销售故事”之一,就是建立在美元最终会“走下坡路”这个预判上的。当然,我们不一定要从这么宏大的叙事来看。
原野: 哦?那我们换个角度?
晓曼: 对,咱们可以想一个特别生活化的场景。比如我每个月都要付Xbox Game Pass的会员费,就算有一天美元真的出了大问题,微软难道就不收钱了吗?当然不会,我大可以用人民币、欧元或者其他什么稳定的货币来支付。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体验,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信用是绝对到不可替代的。
原野: 我明白了。当支付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对单一主权货币的依赖度自然就下降了。所以说,“无风险资产”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铁律,它也在被历史和新技术不断地挑战和重新定义。
晓曼: 完全正确。而这种对风险定义的重新审视,恰好为我们理解今天要去聊的一个新项目——Permuto,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因为它正是在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构建一个基于不同信任体系的资产。
原野: 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Permuto到底是怎么做的。我听说他们正在尝试一件很大胆的事,就是把像微软这种现实世界里的大公司股票,代币化之后搬到区块链上。
晓曼: 是的,这个方向非常前沿。但他们设计的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在于一个叫做“可撤销代币化资产”,也就是RCATs的东西。顾名思义,“可撤销”就意味着,这些在链上的股票代币,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被发行方给撤销掉。
原野: 等一下,“可撤销”?这听起来……有点违背我们对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直觉啊。发行方能把发出去的东西再收回来,这不就成了一个中心化的系统了吗?
晓曼: 你说到了关键点。这确实和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理想有张力。但Permuto这么设计,背后有非常现实的考量。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传统金融市场里一种叫“裸卖空”的违规操作,确保链上的每一个代币,都对应着链下一个真实的微软股票。这可能也是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
原野: 哦,原来是为了合规和风险控制。但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如果我拿着这个代币化的微软股票,去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比如TibetSwap这样的平台里做交易或者提供流动性,那这个“可撤销”的属性会带来什么风险吗?
晓曼: 风险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像TibetSwap这样的自动化做市商(AMM)明确表示不支持RCATs。你想想,你把这个“可撤销”的微软股票和我自己的普通代币组成一个交易对,放进了流动性池里。突然有一天,发行方把你那部分资产给撤销了,整个池子就缺了一条腿,所有的交易对价都乱了,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应用停摆。
原野: 这个我得消化一下。您能用一个更简单的比喻来解释下吗?这个风险听起来还挺吓人的。
晓曼: 当然。你可以把这个“可撤销代币”想象成一张由公司发的“特殊门禁卡”。这张卡能打开公司很多扇门(参与各种DeFi活动)。但是,公司(也就是发行方)保留了一个权力,就是如果发现你违规了,比如试图复制这张卡,他就可以远程注销你这张卡。你这张卡失效了,但并不会影响大楼里其他人的卡。可问题是,如果你把这张卡和一个朋友的私人物品锁在了一个需要两把钥匙才能打开的保险柜里(也就是AMM流动性池),现在你的钥匙被注销了,那这个保险柜就谁也打不开了。
原野: 这个比喻我懂了。所以,要使用这种资产,就意味着我必须得百分之百信任发行方,相信他不会滥用这个“撤销”的权力。
晓曼: 正是如此。Permuto的这个设计,无疑是把传统金融的强监管逻辑和区块链技术做了一次大胆的融合。它既带来了控制风险的好处,也对DeFi的现有架构和信任模型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原野: 那这样一个设计复杂、目标又非常远大的项目,他们打算怎么推向市场呢?总不能像很多加密项目一样,在社区里喊单吧?
晓曼: 他们的策略完全不同,非常精准和传统。他们的目标客户根本不是散户,而是高净值的投资顾问和大型私人客户经纪公司,简单说,就是专门服务有钱人的机构。他们计划在秋天去密集地拜访这些机构,用产品本身的优势去说服他们。
原野: 瞄准的是真正的“大鱼”啊。但这肯定要面临非常严格的监管审批吧?比如美国证监会SEC这关。
晓曼: 没错,SEC的批准是必要条件。而且项目方也说得很实在,即使SEC批准了,也不代表第二天就能开始交易。这背后有大量的文书工作、审计、法律合规要处理。这恰恰说明他们是在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件事,而不是想赚快钱。
原野: 这种为了合规付出的巨大努力,一方面让人觉得靠谱,但另一方面,会不会也拖慢了创新的速度?
晓曼: 这可能就是传统金融和Web3世界融合必须付出的代价,一条必经之路。但它也带来一个传统金融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透明度。
原野: 哦?怎么说?
晓曼: 一旦这个代币化的微软股票开始交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区块浏览器,比如Spacescan,去实时追踪它的交易量、持仓分布、大户动向。所有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未来甚至会出现像Glassnode那样专业的链上数据分析工具,给投资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场洞察力。
原野: 这太酷了。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金融信息不透明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可能会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点。
晓曼: 我也这么认为。所以你看,Permuto正在描绘的,是一幅传统金融的严谨合规与区块链世界的极致透明相互融合的未来图景。
原野: 这么聊下来,感觉今天我们探讨的脉络非常清晰了。我们从一个最基础的金融概念“无风险资产”出发,发现它并非坚不可摧,它的定义正在被历史和新技术所挑战。
晓曼: 是的。然后我们看到了像Permuto这样的项目,它用“可撤销代币”这种极具创新的方式,尝试把真实世界的股票搬上链。这既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引发了关于中心化信任和去中心化精神的深刻思考。
原野: 没错。所以你看,像Permuto这样的项目,它不仅仅是把微软股票代币化这么简单,它实际上是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重塑我们对资产、信任乃至“无风险”这个概念的定义。这背后既需要精准的市场策略,也需要直面监管的勇气。
晓曼: 完全同意。它预示着一个金融范式深刻变革的开始。
原野: 在我们这个数字时代,当现实世界的资产,被一一映射到虚拟的区块链上,并且被赋予了“可撤销”这种前所未有的属性时,我们真的不禁要问:我们所熟悉的关于价值、信任和风险的定义,是不是正在被彻底地改写?这已经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迭代了,这更是对金融哲学的一次深层次的叩问。未来,究竟是打破旧有的藩篱,还是在旧有的体系上小心翼翼地搭建新的桥梁,这或许是我们每一位“深度探索者”,都需要持续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