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上半年中国AI:原生应用失速,插件逆势狂飙
Leo Feng
8
8-9orange: 你可能感觉,过去一年,全世界都在为AI疯狂。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各种眼花缭乱的新模型,好像我们已经一只脚踏进了科幻电影里的未来。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在中国,这个故事的版本有点不太一样呢?
orange: 最近,QuestMobile发布了一份关于2025年上半年中国AI应用市场的报告,里面的数据,说实话,挺让人意外的。它揭示了一个和海外市场截然不同的景象,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数据显示,国内AI应用的活跃用户规模,不管是移动端还是PC端,居然都在下滑。移动端少了2000万,PC端更是少了3000万。那些我们以为会遍地开花的原生AI App,增长几乎完全停滞了。这就很有意思了,技术本身热得发烫,但到了用户手里,怎么就变冷了呢?
orange: 这个数据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中国的用户,已经过了那个看到AI就觉得新奇、愿意随便下载来玩玩的阶段了。大家开始回归理性,用一个非常朴素的标准来投票——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好不好用?所以,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非常残酷的洗牌。那些没能提供独特价值,或者说白了,没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应用,正在被迅速地抛弃。尤其是在PC端,市场的萎靡特别明显,这可能也在暗示,那些基于网页的AI产品创新,在国内的回报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orange: 那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呢?深层原因,可能和我们中国用户独特的互联网使用习惯有关。和海外那种根植于PC互联网的传统不同,国内的用户早就习惯了在手机上解决一切需求,我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移动互联网国家。同时,市面上大量的通用型AI应用,功能上大同小异,同质化非常严重。这就导致用户很难找到一个非用不可的理由。结果就是,存量市场里,头部应用强者恒强,而那些长尾的小应用,正在加速萎缩。
orange: 那么,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市场中,究竟是哪些应用模式和产品在逆势增长,又是哪些在苦苦挣扎呢?
orange: QuestMobile的报告,很清晰地把国内的AI应用市场划成了“四大梯队”和“三大应用模式”。我们先看梯队,排在第一梯队的,是AI搜索引擎和AI综合助手,用户规模遥遥领先,月活分别达到了惊人的6.85亿和6.12亿。你看,这数字很庞大。但矛盾的地方就来了,虽然头部集中,但从整体模式来看,原生App和PC网页应用的用户规模都在下降。今年上半年,有将近七成的原生App和网页应用,都经历了负增长。
orange: 相比之下,有一种模式却成了唯一的例外,它的用户规模在持续增长,已经达到了6.3亿。这就是“移动端-应用插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n-App AI。简单来说,就是把AI功能嵌入到我们已有的、高频使用的App里面去。
orange: 这种明显的分化,其实就揭示了用户对AI的核心需求正在发生转变。大家越来越不想要一个独立的、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的AI App,而是希望AI能够“无感化”地、悄无声息地融入到自己熟悉的微信、淘宝、抖音这些应用里。这就让那些独立的AI原生App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除非它们能提供一种独一无二、完全无法被替代的价值。而PC端AI应用的萎靡,也再次印证了国内“移动优先”这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大量一开始就瞄准PC端开发的AI产品,可能正面临着用户不断流失的困境。
orange: 这种模式的此消彼长,背后究竟隐藏着用户怎样的深层需求和产品创新的方向?
orange: 报告指出的这个“应用插件”的崛起,其实特别有意思。它反映了用户两个非常核心的诉求:第一,我需要的是一个能解决特定场景问题的工具;第二,我希望这个工具给出的结果是稳定、可靠的。AI搜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报告里提到,百度AI和夸克AI搜索的使用率非常高,夸克的月活用户,平均每个月要打开65次,这个数字可以说是断层领先了。
orange: 更有趣的是,一些原生的搜索App,比如DeepSeek,当它的用户流失之后,超过一半都跑去了哪里呢?答案是百度、QQ浏览器、豆包这些头部的平台。这就再次验证了一点:AI搜索是目前最主流、最刚需的应用场景。而且,用户更倾向于在自己已经习惯的高频应用里,去获得这种AI搜索能力,而不是单独再下一个App。
orange: 这说明什么呢?其实说明AI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本身有多酷炫,而在于它能不能和我们现有的工作流、生活流无缝地集成在一起。你可以把AI想象成“电”。我们不希望为了用电,专门跑到发电厂去,我们希望家里的墙上到处都有插座,随时随地,即插即用。现在的“应用插件”扮演的就是“插座”的角色。那些头部互联网公司,凭借它们庞大的用户基础,通过把AI能力内嵌到自己的产品里,就好像在用户的“房子”里到处都安装好了插座,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对用户流量的收割和集中。
orange: 这种“插件化”、“无感化”的趋势,其实也预示了未来AI应用的一个大方向,那就是越来越“隐形”,成为各种应用和服务底层的智能。这对创业公司来说,挑战是巨大的。纯粹做一个“原生AI App”这条路会越来越难走。相反,和现有平台深度合作,或者去寻找一个极其垂直的场景,找到一条“最小阻力路径”,可能才是关键。当然,这也为“智能体”,也就是AI Agent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因为智能体的终极目标,不就是要实现任务的闭环和场景的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主动的服务嘛。
orange: 然而,你可能会觉得,那手机厂商总该有优势了吧?它们的AI助手都是预装在手机里的,一开机就在那儿。但现实是,即便手握这种“预装优势”,它们也在这场变革中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orange: 报告显示,手机厂商预装的那些AI助手,虽然用户体量巨大,但普遍面临着两个核心困境:“任务难以闭环”和“活跃度不高”。说白了,就是用户不爱用。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缺乏差异化的AI能力,而且在智能化升级的速度上,也跟不上那些专业的互联网或AI科技公司。这就导致它们在模型迭代的竞争中,天然就处于劣势。
orange: 当然,手机厂商也有自己的天然优势,比如系统级的集成能力,还有在图像智能编辑这些领域,它们可以做得更底层。但它们仍然需要突破对“预装”的依赖,去真正提升用户的主动使用率。未来的方向,就是要实现端到端的任务闭环,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智能体,并且要深度耕耘垂直领域,形成“AI+工作流”的护城河。
orange: 手机厂商的困境其实点明了一个核心问题:预装虽然能给你带来初始用户,但如果你的AI功能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或者提供不了独特的价值,那么用户粘性是根本建立不起来的。纯粹的工具属性,已经不足以留住用户了。你需要更强的模型能力、更智能的目标分解能力和工具调用能力,才能把AI从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变成用户“优先选择”的工具,并最终帮用户完成整个任务。
orange: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尽管手机厂商目前挑战重重,但它们手里也握着一张王牌,那就是系统级的权限和对底层硬件的掌控力。这是互联网公司很难企及的独特优势。一旦大模型的能力能够和硬件实现深度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端侧AI”,那么手机厂商就有希望在用户隐私、个性化体验和运行流畅度方面,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壁垒。它们可以提供一种只有在自家生态里才能实现的无缝体验。比如说,报告里提到百度通过在应用内置“AI相机”,实现了“拍、修、存、管”一整个链路的体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软硬件的结合,形成了非常高的用户粘性。
orange: 好了,聊到这儿,我们来梳理一下今天看到的几个核心趋势。首先,中国的AI应用市场,确实和海外很不一样,整体用户规模在下降,原生App的增长也停了。这反映出用户对AI的实用价值和无感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应用插件”正在成为AI落地的主流模式。用户更喜欢在自己熟悉的高频应用里,不知不觉地用上AI功能,而不是去下载一个独立的AI App。第三,AI搜索是目前被验证的最主流的需求,像夸克和百度这样的头部平台,通过内嵌AI能力,成功收割了大量用户。最后,手机厂商虽然有预装优势,但依然面临活跃度的困境,未来的竞争核心,在于模型迭代的速度,场景深耕的能力,以及能不能做出真正实现任务闭环的智能体。
orange: 中国AI应用市场的这幅画卷,远非一片坦途。它讨论的核心问题,已经不是AI技术本身是否强大,而是AI如何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对用户心智的深度占领,以及在特定的场景下,将AI能力转化为流畅、高效、且“无感”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浪潮中,谁能真正理解并满足用户“需要AI但不想感知AI”的这种深层诉求,谁就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