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力》:读懂孩子,重建亲密关系的育儿大智慧
Listener_622435
6
8-9国栋: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是每天下班回家,感觉自己不像个家长,倒像个消防员。孩子一会哭,一会闹,一会又为什么事儿不高兴了,你就得满场跑,到处“救火”,筋疲力尽。
晓曼: 唉,这简直是当代父母的日常写照。而且最让人挫败的是,你越是想严肃地、理性地去解决问题,跟孩子讲道理,就越觉得你们之间隔着一堵墙。就好像,你说的是地球语,他用的是火星语,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国栋: 对!就是这种感觉!明明是为了他好,但他完全不领情。不过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游戏力,它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叫“双向翻译机”。
晓曼: 哦?“双向翻译机”,这个说法很新颖。
国栋: 是的,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孩子那些在我们看来“无理取闹”的行为,其实不是真的在捣乱,而是他们内在合理需求的表达。父母的角色,就是要像个翻译官一样,先破译出他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然后再通过游戏的方式,把我们的爱、规则、赞赏这些信息,用他能懂的语言“翻译”回去。
晓曼: 我明白了。这等于说,沟通不再是单向的“我说你听”,而是一个双向的理解和回应。但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美好,可作者科恩博士也特别坦诚地指出了一个痛点,就是很多成年人因为自己的生活压力、固有的观念,反而已经失去了游戏的能力。这直接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像他说的,“如同来自不同星球”般的隔阂。
国栋: “成人失能”,这个点确实扎心了。我们小时候不都是玩大的吗?为什么长大了,当了父母,反而失去了这种本能,甚至觉得陪孩子玩是件特别累、特别耗费心力的事?
晓曼: 这个嘛,我觉得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我们整个社会文化对“玩”的价值是低估的。我们总觉得“玩”是正事儿的对立面,是浪费时间。一个成年人如果还很爱玩,甚至会被贴上“不成熟”、“没正形”的标签。这种观念会内化到我们心里,让我们在面对孩子时,下意识地就想去“教育”他,而不是“陪他玩”。
国栋: 有道理。我们总想抓住一切机会去“教”点什么,结果反而把最有效的沟通渠道给堵死了。
晓曼: 没错。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自己被压力和疲惫填满了。我们自己的“情绪水杯”都是空的,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去共情孩子,去创造性地玩耍呢?所以游戏力实践的最大障碍,其实不是技巧,而是我们成年人自己,得先有观念上的转变和自我疗愈。
国栋: 那这个“双向翻译机”的概念,听着还是有点抽象。你能用一个更日常的类比,帮我们理解一下,父母到底怎么才能成为这个“翻译机”,而不是简单地陪孩子玩玩玩具?
晓曼: 当然。你可以把孩子想象成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他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语言不通,规则不懂,内心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不安。他的哭闹、发脾气、扔东西,其实就是他在用他唯一会的“肢体语言”在呼救,在表达:“我害怕了”、“我需要安全感”、“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国栋: 哦,这个比喻我懂了。
晓曼: 那这时候,一个好的“翻译官”父母,就不会指责他说:“你怎么能乱扔东西!你说话为什么这么大声!”。他会先蹲下来,尝试理解这个“游客”的处境,破译他行为背后的信息:“哦,你是不是觉得这个环境很陌生,有点害怕?” 然后,他会用“游戏”这个世界通用的语言来回应。比如,用一个夸张的拥抱告诉他“这里很安全”,或者把整理玩具变成一个“寻宝游戏”,把规则融入到乐趣里。你看,这个过程,既解决了问题,又传递了爱,还建立了信任。
国栋: 这么一说就清晰多了。它强调的是一种随时随地都能发生的互动,而不是非要找个特定时间、拿出玩具才叫玩。这确实颠覆了我们很多刻板的育儿观念。
晓曼: 是的。所以说,游戏力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对亲子关系和我们成人角色的重新理解。它提醒我们,想走进孩子的世界,得先找回我们自己身体里那个爱玩的“小孩”。
国栋: 说的太好了。我们深入探讨了游戏力的核心哲学,也理解了成年人为什么实践起来会觉得困难。那接下来,我们就把目光转向孩子,看看游戏力具体是怎么从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和促进一个孩子的全面成长的。
晓曼: 好。游戏力对孩子成长的益处是全方位的。比如,在培养自信方面,书里举了一个作者和他儿子玩“力气之战”的例子。就是那种很简单的身体对抗游戏,掰手腕、摔跤之类的。
国栋: 嗯,这个很多爸爸都喜欢和孩子玩。
晓曼: 对。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活动身体。作者会让儿子在游戏中“赢”,让孩子亲身体验到“我很有力量”、“我能战胜爸爸”的感觉。这种通过身体真实感受到的能力,远比我们口头上说一百遍“你好棒”要有效得多。这就是在帮孩子建立真正的自信,去对抗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无力感”。
国栋: “无力感”,这个词抓得很准。孩子在面对很多挑战时,确实会觉得自己很弱小,什么都做不了。
晓曼: 没错。无论是身体上的“力气之战”,还是情绪上的“狂风暴雨”,游戏都提供了一个安全阀,让孩子在体验中获得掌控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和我们传统上强调的“你要勇敢”、“你要克服困难”这种说教,有本质的不同。它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赋能”。
国栋: 我明白了。它不是告诉孩子“你能行”,而是让孩子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到“我能行”。但这里可能就有一个问题了,很多家长会担心,特别是像“力气之战”这种打闹游戏,或者书里提到的用“一起大哭”的游戏来引导孩子释放情绪,这会不会有点太放任了?会不会让孩子变得更“野”,或者更不守规矩?
晓曼: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是很多家长的顾虑。游戏力绝对不等于放任。它的精髓是在自由和界限之间找到那个绝妙的平衡点。比如“打闹游戏”,前提一定是设定好安全规则,比如不能打脸,不能用工具,如果我们中任何一个人说“停”,游戏就必须立刻停止。这本身就是在教孩子规则和尊重。
国栋: 哦,是在一个有安全边界的框架里去“野”。
晓曼: 正是如此。再比如“一起大哭”的游戏,它不是说孩子一哭,我们就跟着他撒泼打滚。而是当孩子因为得不到某个东西而大哭时,我们可以夸张地模仿他,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说:“天哪,我也好想要那个玩具啊,得不到我太伤心了,呜呜呜……” 这其实是在用一种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我看到你的失落了,我理解你的感受。” 这种共情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承接,能帮他更快地从情绪中走出来,而不是让他觉得全世界都与他为敌。
国栋: 我明白了,这是一种非说教、非压抑的情绪管理方式。它不制止情绪,而是引导情绪。那我们常常强调孩子要学会解决问题,但游戏力提供的是一个“玩”的路径。这种“玩中学”和我们以前常说的“学中玩”,在培养孩子核心竞争力上,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晓曼: 区别太大了。“学中玩”,很多时候还是以“学”为目的,玩只是手段,本质上还是成人主导的,比如通过游戏背单词。而游戏力提倡的“玩中学”,那个“学”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副产品。孩子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他可能只是想扮演一个“不被信任的坏蛋”,但他在这个过程中,却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了什么是信任。这种内化的、体验式的学习,才是真正能沉淀下来的核心能力。
国栋: 确实如此。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游戏力如何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解决方案。它不仅关注行为,更深入到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层面。但游戏力并非只是孩子的单向受益,接下来,我们就要聊聊,它对父母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晓曼: 没错。游戏力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恰恰是它对父母的关照。它深刻地强调,游戏是重建父母与孩子之间“联结”的关键。
国栋: “联结”这个词,听起来很重要。
晓曼: 非常重要。书里甚至引入了心理学上的“附件理论”来解释。你可以把这个“联结”想象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一根看不见的情感脐带。当这根脐带通畅时,孩子就能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安全感和滋养。可一旦因为父母的吼叫、忽视或者误解而导致“联结”中断,孩子就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因为他唯一的能量来源被切断了。
国栋: 这么说来,很多所谓的“问题行为”,其实是孩子在发出“联结中断”的警报。
晓曼: 完全正确。而游戏,就是修复这根“脐带”最有效的工具。它能帮助父母重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把面对孩子“无理取闹”时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回应。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育儿即育己”的哲学。
国栋: “育儿即育己”,这个说法很有深度。
晓曼: 是的。很多父母在育儿中会感到巨大的消耗和无力,觉得自己是单向的付出者。但游戏力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可以是双向滋养的。当你放下成年人的架子,和孩子一起投入地傻笑、打滚、玩闹时,你不只是在陪孩子,你也是在给你自己那个内在的、需要被看见、被接纳的“小孩”充电。你也在滋养你自己的“附件”需求。
国栋: 这个观点太棒了。它把育儿从一种沉重的责任,变成了一种可以共同成长、互相疗愈的旅程。但是,现实问题来了。很多父母会说,我上了一天班,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回到家只想躺着,真的没有精力再去“玩”了。这不更是负担吗?
晓曼: 我完全理解这种感受。这也是为什么游戏力强调“随时随地”。它不是要求你每天必须专门空出一小时,正襟危坐地陪玩。它的精髓在于一种心态的转变。比如,孩子不肯刷牙,你不用跟他吼,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嘴里藏了“糖果怪兽”的病人,你是那个要去消灭怪兽的“牙刷超人”。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两三分钟,但它把一场权力斗争,变成了一次亲密的合作游戏。
国栋: 哦,我明白了。重点不是玩多长时间,而是用一种“游戏模式”去替代“对抗模式”。
晓曼: 对!就是这个意思。当父母能用这种视角去看待问题时,自己就不会那么焦虑和无助了。你会发现,你手里多了一把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这种从“无力感”到“赋能感”的转变,对父母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回血”和成长。整个家庭的氛围都会因此变得轻松和快乐。
国栋: 说得真好。我们看到了游戏力如何从父母的角度,为亲子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但理论归理论,实践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聊聊游戏力在具体实践中的一些策略和智慧,尤其是如何处理那些让家长觉得很“不舒服”的挑战。
晓曼: 是的,游戏力的实践智慧,恰恰体现在它如何处理那些棘手的问题上。它不回避,反而迎难而上。
国栋: 比如说,书里提到了一个我觉得特别有挑战性的概念,叫“不舒服的游戏”。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处理和性相关的行为,或者用“发泄会议”来解决规则冲突。这些话题,我们平时都觉得应该严肃对待,用游戏的方式去处理,会不会有点冒险?
晓曼: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恰恰是游戏力最颠覆,也最需要智慧的地方。就拿性相关的行为来说,比如孩子可能会玩一些“医生病人”的游戏,或者对身体的某些部位特别好奇。家长的第一反应通常是紧张、制止,觉得“这可不行”。
国栋: 对,会很尴尬,手足无措。
晓曼: 但游戏力认为,这种行为背后,往往只是纯粹的好奇,或者是对亲密和联结的一种探索。你越是禁止,他越是好奇。游戏力的做法不是放任,而是“引导”。比如,你可以加入他的游戏,但同时设定界限。你可以说:“哦,你是医生呀?那我是护士。我们的规定是,检查身体要隔着衣服哦,这是保护病人隐私的规定。”你看,你没有破坏他的游戏,但你用一种轻松的方式,传递了“界限”和“尊重”的重要规则。
国栋: 哇,这个处理方式太巧妙了。它既接纳了孩子的探索,又没有放弃教育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与界限的平衡”。
晓曼: 正是如此。它挑战的是那种“非黑即白”的规则观,强调的是一种灵活、有爱的引导艺术。再比如“手足相争”,也就是家里两个孩子打架。我们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当法官,去评判“谁对谁错”,结果往往是两个孩子都不服气。
国栋: 对,而且下次还照样打。
晓曼: 但游戏力指出,手足相争的根源,往往不是为了一块糖、一个玩具,而是孩子在争夺父母的爱和关注。他们内心在呐喊:“你到底更爱谁?”“我在这个家里的位置还稳固吗?”
国栋: 从这个视角来看,问题就完全不一样了。
晓曼: 是的。所以游戏力的解决方案,就不是去断案,而是去回应他们对“爱”的需求。比如,你可以张开双臂,用一种夸张的、悲伤的语气说:“天哪,我的两个宝贝打起来了,我的心都碎成两半了!快来,你们一人抱我一条腿,帮我把心重新粘起来!”当他们把注意力从对抗彼此,转移到共同“治愈”妈妈上时,那个争斗的能量就被化解了。一场冲突,反而成了一次加深亲子联结的机会。
国栋: 这简直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最高境界了。它不是在解决表面的行为,而是在疗愈孩子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渴望。
晓曼: 完全正确。所以说,游戏力在实践中充满了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它让我们看到,面对育儿中最棘手、最敏感的角落,我们需要的不是更严厉的规则,而是更有创造力的爱。
国栋: 聊到这里,感觉对“游戏力”有了一个非常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我们从它的核心哲学聊起,一路看到了它如何影响孩子、如何赋能父母,最后又落到了具体的实践智慧上。
晓曼: 是的,回顾一下,它的核心就是把我们父母的角色,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转变成一个能蹲下来的“翻译官”和“玩伴”。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去重建和孩子之间那种最深层的情感“联结”。
国栋: 对,而且正是通过这种联结和游戏中的真实体验,孩子们才能建立起真正源于内心的自信,学会管理复杂的情绪,从而化解成长中那种普遍存在的“无力感”。这可能才是真正的,读懂孩子,然后重建亲密关系的育儿大智慧。
晓曼: 没错。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过程对父母来说,绝不仅仅是付出。它更像是一场自我成长和疗愈的旅程,帮助我们化解自身的焦虑,重新找回游戏的乐趣,最终实现那种“育儿即育己”的美好共生关系。
国栋: 游戏力最终提醒我们的,或许是这样一个道理:在我们这个日益强调效率和成果的现代社会,最深刻的教育,往往就发生在那些看似“无用”的玩耍之中。它呼唤我们回归一种本能,用爱与游戏的力量,去打破理性的藩篱,重新连接人与人之间最原始、也最纯粹的情感纽带。或许,我们苦苦追寻的育儿大智慧,正蕴藏在那些我们曾经不屑一顾的“玩儿”里。它不仅能塑造孩子的未来,更能疗愈我们自己,帮我们和孩子一起,构建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永恒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