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制造商:供应链变局下的东南亚困境与突围
sami H
7
8-11原野: 我们一聊到去东南亚开工厂,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可能就是“便宜”。但如果我跟你说,有个香港企业家去缅甸,发现最大的“优势”居然不是工资低,而是当地人淳朴到你把iPad落在咖啡馆都能给你送回来,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晓曼: 听起来确实不太像我们印象中的商业环境。2018年,这位企业家去缅甸南部考察,发现跟新闻里说的缅北完全是两个世界。治安好,民风淳朴,甚至有一次他朋友的车不小心撞了当地人,对方不但没讹钱,反而还连声道谢,觉得是自己不小心。
原野: 对,最让他震惊的是,当地人信仰非常虔诚,他工厂里的工人会把一半的工资都捐给寺庙。
晓曼: 这就有意思了。这种普遍的虔诚和淳朴,在商业运作里,到底会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便利,或者说挑战呢?
原野: 晓曼,你怎么看这种工人愿意捐一半工资,甚至工厂可以利用寺庙解决住宿的现象?这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一种独特的“低成本”商业逻辑?
晓曼: 这绝对是。你想,这已经不只是低工资的问题了,这是一种社会信任和信仰力量带来的隐形红利。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正因为缅甸长期没怎么对外开放,商业化程度不高,反而阴差阳错地保留了这么一片“净土”?
原野: 听起来,早期的缅甸确实是个充满“惊喜”的地方,给了企业家一种别样的体验。但是,就像所有故事都有转折一样,这样的“净土”真的能长久吗?2021年,缅甸发生了什么,让一切都变了天?
晓曼: 是的,2021年缅甸军方再次夺权,局势急转直下。这位企业家的分析很有意思,他认为根源在于之前那个“理想派”政府,打破了当初开放时和军方谈好的协议,也就是军方在议会里保留25%的席位。这个承诺一被打破,就触及了军方的权力底线。
原野: 我明白了,权力结构一变,整个外部环境就跟着崩了。欧美马上重新制裁,像Gap、Zara这些大品牌商直接取消了缅甸的订单,结果就是,包括这位企业家在内的大批中国代工厂只能被迫撤离。
晓曼: 这件事给所有想出海的企业都上了一课。在一个国家做生意,地缘政治的平衡固然重要,但那个国家内部的政治风险和实际的治理能力,可能是更致命的考量因素。
原野: 缅甸的这次变局,也让大家重新审视整个代工的格局。时间快进到2023年,大量的中国代工厂开始涌入东南亚的其它国家,比如柬埔寨和越南,结果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晓曼: 是的,新问题来得非常快。首先是成本,因为大家一窝蜂地涌进去,当地的厂房租金飞涨,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东莞。更关键的是效率,东南亚工人的效率大概只有中国工人的六成,而且人家还不愿意加班,工会又特别强势。算下来,一个中国工人差不多能顶两个东南亚工人。
原野: 这还没完,美国那边的政策还可能变本加厉,要求不光是成品,连原材料都必须在当地采购。这么一搞,整体成本至少要上涨50%。
晓曼: 这就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单纯的成本优势,根本替代不了中国已经形成的完整产业链和高效的劳动力。而且,地缘政治的博弈,正在用这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整个全球供应链。
原野: 晓曼,你觉得美国搞“脱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咱们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生产转移到东南亚了,但中国对东南亚的出口反而在增加?
晓曼: 这就是表面逻辑和真实意图的区别。美国“脱钩”的深层逻辑,可能根本不是简单的关税问题,而是要试图“掏空”中国的产业链,让全球的供应链变得更分散、更脆弱、也更昂贵。至于你说的那个现象,其实就是中国商品“换个马甲”再出口。本质上,很多东西还是中国制造,只是在东南亚组装了一下而已。这背后是一场非常复杂的博弈。
原野: 看来,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转移产能”,背后也牵扯着复杂的经济和政治考量。那么,在经历了这么多波折之后,这位企业家是怎么看待未来的中国制造和全球化趋势的呢?
晓曼: 他做了一个非常务实的选择:留在国内。面对这么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他决定反过来,专注于研发有技术壁垒的工艺,打造自己的“独门绝技”。
原野: 哦?就是说,他不再单纯依赖成本优势,而是靠技术吃饭了。
晓曼: 完全正确。他认为中国经济最大的韧性,就是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不断升级的产业。他甚至借鉴台积电的模式,就只做加工,但把工艺做到别人做不了的极致。这样一来,就算是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那些品牌方为了他这个“独门绝技”,还是得把订单给他。
原野: 看来,在变化的时代,拥有“独门绝技”确实是安身立命的关键。但话说回来,这种“拼”和“韧性”的背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和历史根源在支撑呢?
晓曼: 这位企业家的观点非常有意思,他觉得这源于中国人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已经刻在了骨子里,是中国人最强的资源。
原野: 他还对比了其他文化,比如美国是移民社会,很多人拼命是因为不安全感。而中国人的这种勤奋和上进心,更多是一种内在的文化驱动,而不是单纯的外部压力。
晓曼: 对,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性。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西方国家,就算政府发很多补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远不如中国人高。文化基因的力量,确实不容小觑。
原野: 确实,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视。那么,在今天的全球格局下,这种中国人的“拼”和“韧性”,又会如何影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呢?
晓曼: 从他的视角看,中国早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代工厂”了。凭借庞大的市场、勤奋的人口和统一的语言文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实实在在的一极。而“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就是在为中国构建一个能与美国体系相抗衡的“基本盘”。
原野: 他还用香港和深圳的发展来举例,说明中国经济内部的动态变化。他预测,美国想“掏空”中国产业链的努力,最终会因为成本、效率和各种不可控的因素而失败。
晓曼: 是的,这是一种非常宏大的地缘政治视角。他认为,中国凭借人多地广这些“硬指标”,以及整体的综合能力,崛起是必然的。这种“一极”的形成,对世界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原野: 这种“一极”的形成,背后也充满了变数。故事里还有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到了2025年,假设特朗普再次上台,发动关税战,又会发生什么呢?
晓曼: 这就是一个“意外”的转机。特朗普的关税战一来,剧烈的政策波动让那些欧美品牌方彻底坐不住了,决定加速把供应链迁出去。这位企业家就抓住了这个时机,配合品牌方去了柬埔寨建厂。
原野: 为什么是柬埔寨,而不是之前更火的越南?
晓曼: 他的考量很精明。因为柬埔寨体量小,政策上反而有“辗转腾挪”的空间,不容易像越南那样,一旦被美国盯上就可能被“一刀切”。这真是在不确定的环境里,靠着灵活应变和精准判断,把风险变成了机会。
原野: 听完整个故事,真是感慨万千。从缅甸的“净土”,到东南亚的困境,再到抓住关税战的机遇,这位企业家的经历,简直就是过去几年全球供应链变局的一个缩影。
晓曼: 没错。总结下来,有几点特别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文化基因是中国最核心的资源,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勤奋和责任感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其次,出海做生意,政治风险永远高于经济成本。然后,在今天这个时代,拥有别人拿不走的“独门绝技”,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最后,全球化的新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凭借其综合实力正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整个过程,其实完美诠释了香港制造商在供应链变局下的困境与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