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景媛诬告事件:特权、恶行与系统性纵容
Xu Stan (A梦)
3
8-11苏哲: 最近武汉大学杨景媛这个事儿,真是越看越让人心里发堵。一开始可能还以为就是个网络纠纷,但越挖越深,发现这根本不是简单的口角之争,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人格里最扭曲、最让人不寒而栗的东西。
暮歌: 对,这个案例从心理学角度看,简直太典型了。她身上那种自恋、缺乏共情、还有极强操控欲的“黑暗三角”人格特质,几乎贯穿了整个事件。而且最可怕的是,她好像总能获得一些“特殊对待”,比如从三本一路保研到名校,这种经历似乎让她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规则就是可以被她踩在脚下的。
苏哲: 嗯,你说的这个“特权幻觉”是个关键。从一个不那么好的本科,到保研武大,再到后来论文有点问题还能去香港读博。这种一路绿灯的经历,是不是就在不断地给她心理暗示,告诉她“你跟别人不一样,规矩对你无效”?
暮歌: 完全是这样。这种经历会极大地强化她的自我膨胀感。所以当她在男厕所偷拍被质疑后,她非但没有丝毫愧疚,反而还在网上高呼什么“大东方威武”,那种心态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能把我怎么样?”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嚣张了,而是一种长期被“破格”对待后,形成的对规则的极度蔑视。
苏哲: 我明白了。但比这种蔑视规则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她那种对生命的冷漠。我看到资料说,她会很轻佻地去调侃性暴力,甚至拿自杀自残的话题开玩笑。这已经超出了“开玩笑”的范畴了吧?
暮歌: 这已经不是开玩笑了,这是典型的共情能力缺失。一个正常人,是无法把别人的痛苦当成戏谑的谈资的。最极端的例子是,当那个被她诬告的受害者的亲属,因为网络暴力去世之后,她做了什么?她居然在社交媒体上高调炫耀自己通过了法律考试。这简直就是把别人的葬礼,当成了自己的庆功会。这种行为,已经非常接近心理学上讲的反社会人格特征了,就是对他人彻骨的冷漠。
苏哲: 哇,把别人的葬礼当成自己的庆功会……这个说法太精准了,也太让人毛骨悚然了。而且她对那个同校的肖同学,那种恶意诬告,败诉了之后还要在网上公开说“想去哪所学校我都举报”,摆明了就是要毁掉别人的一生。
暮歌: 是的,这展现出了一种极致的操控欲和毁灭倾向。苏春莉律师有个说法特别到位,叫“文明外衣下的野蛮”。就是说,她用的手段,比如举报、起诉,表面看都是合法的,是文明社会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但她把这些权利,当成了包裹着恶毒诅咒的武器,用来对人进行精神上的虐待和追杀。这种“合法伤害”,有时候比赤裸裸的暴力更让人绝望,因为它让你有苦说不出。
苏哲: 通过你刚才的分析,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恶的生成逻辑。但是,话说回来,一个人的恶能发展到这种地步,真的仅仅是她自己的问题吗?我感觉在整个事件里,很多本该踩刹车的环节,好像都失灵了。
暮歌: 你说到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苏春莉律师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制度性纵容”。她认为,杨景媛的恶之所以能从一个小火苗演变成一场燎原大火,就是因为每一个本该制止她的环节,从高校到法律,再到社交平台,都选择了默许,甚至是放任。
苏哲: 我们先说高校吧。按理说,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有偷拍、发表不当言论这些行为,甚至学术上还有瑕疵,学校不该管管吗?但好像这些事儿都没影响她的前途。是不是很多高校都觉得,学术是学术,品德是品德,两者可以分开看?
暮歌: 这确实是很多高校存在的误区。当学校对一个学生的品行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只是不痛不痒地处理一下,实际上就是在向这个学生,乃至所有学生传递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道德的红线是可以闯的,只要你的学术成绩够好,一切都可以被原谅。这种态度,无疑是助长杨景媛特权意识和规则蔑视的催化剂。
苏哲: 那法律呢?法律总该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吧。可法院最后只判了赔偿五万块钱。说实话,五万块钱跟一个家庭遭受的毁灭性打击相比,这简直是杯水车薪。这种判决,是不是会让作恶的人觉得,我干了这么大的坏事,成本也就这么点?
暮歌: 这就是法律震慑力缺失的体现。判决结果出来后,杨景媛几乎是立刻就“下单”了新一轮的举报,继续去迫害受害者。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判决对她毫无震慑作用。这种“作恶成本过低”的司法现实,客观上不仅没能伸张正义,反而削弱了法律的权威,甚至变相鼓励了加害者继续作恶。
苏哲: 还有社交平台。杨景媛那些出格的言论,很多都是在微博上发的。平台难道就看不到吗?为什么不能早点禁言或者封号?如果当时就把她的账号封了,是不是后面很多事就不会发生了?
暮歌: 这背后可能就是“流量至上”的逻辑在作祟。对平台来说,争议性言论往往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在商业利益面前,平台的社会责任感就被排在了后面。他们对这种“口嗨”行为的放任,实际上就为这种侵害他人尊严和情感的言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这起事件可以说就是特权、恶行与系统性纵容共同酿成的一场悲剧。
苏哲: 从高校的失守,到法律的轻判,再到平台的纵容,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制度性纵容”链条。而这条链条最终催生出的,就是苏春莉律师提到的那个概念——“合法暴力”。
暮歌: 没错,“合法暴力”这个词,真是一针见血。它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施暴者用的每一种手段,表面看都是正当的,比如起诉、举报。就像苏律师说的,这跟东野圭吾小说恶意里的情节很像,反派就是用一种看起来极其规范、合理的方式,去实施最极端的恶。这种方式极具欺骗性,让受害者百口莫辩。
苏哲: 你刚才提到恶意,那个感觉确实很像。这种披着文明外衣的野蛮行径,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里,“恶”的形式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辨认?
暮歌: 的确如此。它侵蚀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当本该用于维护正义的工具,被用来作恶时,人们就会开始怀疑规则本身。苏律师还提到了一个“恶的演化轨迹”的比喻,我觉得非常形象。她说,当第一次在厕所偷拍没有被严厉制止,第二次发表性暴力言论没有受惩戒,第三次拿自杀当笑话也被轻轻放过,那么最终发展到要对一个人的命运进行“终身追杀”,就成了一种逻辑上的必然。
苏哲: 这个演化轨迹的比喻,就像是“破窗效应”的真人版。一扇窗户破了没人修,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一个小恶被容忍,就会滋生出更大的恶。
暮歌: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苏律师最后甚至提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呼吁,她说,如果从受害者遭受的痛苦程度来衡量,杨景媛的行为已经逼近故意杀人。她呼吁应该把“诬告致人死亡”按故意杀人罪来论处。这个提法虽然大胆,但也反映出我们现行法律,在应对这种“精神谋杀”时,确实存在着滞后和无力感。
苏哲: 确实,法律如何防范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成伤人的武器,这真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聊到这里,杨景媛事件带给我们的除了震惊和愤怒,更多的应该是警示。它就像一面镜子,我们每个普通人,能从中学到什么,来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或者无意中的帮凶呢?
暮歌: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首先,它提醒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一定要守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判断力。不要被那些哗众取宠的言论带偏,不要轻易站队。杨景媛早期那些打着“率真”幌子的言论,如果当时更多人能用基本的是非观去识别和抵制,也许就能阻止恶的蔓延。
苏哲: 嗯,保持清醒的道德判断。但很多时候,当一个事件发酵后,网络舆论很容易失控,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我们怎么才能在表达正义感的同时,又避免自己成为那种“合法伤害”的实施者呢?
暮歌: 这就要求我们理性参与,守住边界。即便我们是出于正义感,也要警惕“人肉搜索”和过度的网络攻击。因为一旦越界,我们自己也就成了施暴者。同时,这件事也提醒我们,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有清晰的边界感,尊重他人的隐私和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教养。
苏哲: 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受害者的遭遇也让人非常心痛。这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提醒吗?比如,当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遭遇不公和网络暴力时,我们该怎么办?
暮歌: 这就凸显了心理健康和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情绪变化,在遭遇巨大压力时,要勇敢地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或者亲友的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旁观者,当我们看到有人遭遇不公时,一句简单的关心,一次力所能及的发声,都可能成为防止悲剧发生的关键力量,而不是冷漠地围观,甚至落井下石。
苏哲: 我明白了。无论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判断力,还是构建一个更有温度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些好像都是从我们“小我”层面可以做出的努力。这些努力汇集起来,是不是就能推动整个社会变得更好?
暮歌: 当然。这就好比一个生态系统。我们每个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去理解他人的处境;都去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网络上的声音;都增强一点公共责任感,在看到不公时,敢于发声。当每一个“小我”都成为一个健康的细胞,整个社会的免疫力自然就增强了。
苏哲: 聊到这里,我们今天对杨景媛事件的探讨也差不多了。回顾一下,我们能从中提炼出几个非常关键的洞察。
暮歌: 嗯,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体之恶是如何演化的。杨景媛的案例,清晰地画出了一条从“小恶”到“大恶”的轨迹,其背后是她人格深处的严重扭曲,而这种扭曲又在一种“特权幻觉”的助推下,不断地突破底线。
苏哲: 是的。其次,我们看到了“制度性纵容”和“合法暴力”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高校、法律、社交平台等环节的集体失守,为恶行提供了温床,甚至让加害者可以利用合法的程序去实施精神上的虐杀。这种披着文明外衣的野蛮,其杀伤力巨大,也暴露了我们现有体系的漏洞。
暮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件事对我们每个人的警示。它告诉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坚守道德、理性发声、并且构建一个更具同理心和支持力的环境。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责任感,是防止悲剧重演的根本。
苏哲: 杨景媛事件是一面赤裸裸的社会切片,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幽暗与制度的缺位,更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一个高度互联、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个体之恶披上“合法”的外衣,当制度的缝隙被恶意钻营,我们社会抵抗恶的“免疫系统”究竟该如何升级?这不仅仅是修补漏洞、完善法律的问题,更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我们能否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冷漠中保有温度,在诱惑面前坚守良知?只有当每个个体都成为抵御恶的坚实防线,当社会机制真正做到“零容忍”并及时干预,我们才能期待一个真正让善有光芒万丈、让恶无所遁形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