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医疗AI:钱烧了,创新和故事在哪里?
未来已来
7
8-12原野: 2025年以来,感觉整个科技圈,尤其是医疗AI这个领域,突然就热闹起来了。先是OpenAI的GPT-5展示了它在医疗场景里的惊人表现,紧接着国内这边,像DeepSeek这样的大模型公司,也高调宣布接入了好几家顶尖的公立医院。这架势,是不是意味着医疗AI真的要变天了?
晓曼: 没错,这股热潮来得特别快,几乎是扑面而来。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如果你往深了看,会发现很多公立医院在拥抱这些大模型的时候,他们的动机其实挺复杂的。除了技术本身,背后还有更多战略层面的考量。
原野: 哦?战略考量?你是说,他们引入AI,可能不完全是为了让医生看病看得更快、更准?
晓曼: 不完全是。比如说,一家顶尖的医院在内部讨论要不要上马一个AI项目时,排在第一位的目标,可能不是“提高效率”,而是“抢占技术制高点”或者“响应国家政策”。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很微妙的竞争心态和发展焦虑。
原野: “抢占技术制高点”,这个我能理解,就是要在行业里显得领先嘛。但“政策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这会对医院的发展有什么实际影响吗?
晓曼: 影响很大。你想,公立医院的评级、科研经费的申请,甚至院长的学术地位,都和医院是否走在国家鼓励的技术前沿上息息相关。当AI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时,积极部署AI就成了一种姿态,一种向上争取资源、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方式。所以,这不仅仅是个技术决策,更是一个经营决策。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对医院来说,这既是面子,也是里子。那从合作厂商的角度看呢,比如DeepSeek这些公司,他们和头部医院合作,图的是什么?应该不只是为了签个合同那么简单吧。
晓曼: 当然不是。对他们来说,和顶尖医院合作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首先,这是最好的技术“试炼场”。真实的、复杂的临床环境能帮他们快速验证技术到底行不行。其次,能拿到最宝贵的临床数据,这是训练和优化模型的核心燃料。最关键的是,一旦和某家顶级医院合作成功,就等于树立了一个行业标杆,这对他们后续的商业推广和市场拓展,作用太大了。
原野: 有道理。这就像是给自己的产品拿到了一个最权威的“认证”。我听说,有些医院甚至不满足于只“买”AI,还开始自己下场“做”AI,比如搞什么病理大模型。这个又是在解决什么问题呢?
晓曼: 病理大模型,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方向。你想想传统的病理诊断,医生得在显微镜下看无数张切片,不仅累,而且不同医生的判断可能还有差异。尤其是在基层医院,专业的病理医生非常稀缺。病理大模型的理想目标,就是用AI来辅助医生看片子,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尤其是在癌症筛查这种需要看大量重复性切片的工作上。
原野: 听起来很美好啊。如果真能实现,那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在小地方的医院,也能享受到大城市顶级专家的诊断水平了?
晓曼: 理论上是这样,这也是它最大的潜力所在。但现实的挑战也同样巨大。比如,训练模型需要海量的、标注过的高质量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到病人的隐私,怎么合规使用是个大问题。而且,一个在A医院训练得很好的模型,拿到B医院用,效果会不会打折扣?面对一些罕见病或者复杂病例,AI到底能做到多好?最核心的是,万一AI判错了,这个责任是算医生的还是算AI的?这些问题没解决,大规模推广就很难。
原野: 看来,医疗AI在大模型时代初期,公立医院的积极拥抱既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折射出复杂的战略与现实考量。然而,当技术热潮褪去,商业落地和价值创造才是真正的考验。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向这些商业玩家,看看他们在辅助诊疗、数字医院和AI医生智能体上,是否真的找到了“新故事”。
晓曼: 是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在B端,我们看到大量厂商在AI辅助诊疗和AI数字医院上发力。而在C端,从京东健康到支付宝,几乎所有大厂都在竞相推出AI医生智能体,甚至在签约名医智能体的数量上搞起了竞赛。
原野: 听起来是一片繁荣的景象。但这种繁荣背后,是不是也有些……虚火?
晓曼: 你说到点子上了。站在行业内部看,会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尽管投入巨大,但很多厂商似乎并没有真正做出“真创新”,也没有讲出“新故事”。甚至业内流传着一个非常扎心的说法,说让医院为AI工具付费,还不如“压榨规培生、实习生”来得有成本效益。
原野: 哇,“不如压榨规培生、实习生”,这话虽然残酷,但简直是一针见血。它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是说现在的AI工具还不够好,还是说医院根本就没有为这种“效率工具”付费的习惯?
晓曼: 两者都有。首先,它说明AI工具目前带来的价值,还没有达到一个让医院觉得“不可或缺”的临界点。一个规培生或实习生,虽然经验不足,但他能做的事情非常多,是“多面手”。而一个AI工具可能只能解决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看片子或者写病历。其次,这也触及了中国医疗体系的一个核心问题:人力成本在账面上被严重低估了,而对新技术的采购预算又非常谨慎。这就导致AI工具的价值很难被量化和认可。
原野: 我明白了。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过去我们看到很多做医院信息化的公司,比如做电子病历系统的,都赚得盆满钵满,甚至上市了。为什么现在轮到AI数字医院,这条路就走不通了呢?
晓曼: 这是个很好的类比。你可以这么理解:过去的信息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是政策驱动的“必答题”。比如国家要求医院电子病历要达到某个等级,医保系统必须联网,你不做不行。所以对医院来说,这是合规性的硬性支出。但AI数字医院不一样,它更像是一道“附加题”,它的价值在于“提效”和“优化”,而不是“合规”。没有了政策的强制力,医院的付费意愿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原野: 原来如此,一个是“必须买”,一个是“可以买”。那C端市场呢?各大厂都在搞的那个AI医生智能体,在签约名医数量上“卷”得飞起,这个逻辑又是怎样的?它的成色到底怎么样?
晓曼: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思维”在医疗领域的简单复制。逻辑很简单:签下足够多的名医IP,利用他们的名气吸引用户,先把流量做起来,再考虑后续的变现。但问题是,医疗是一个极度看重专业和信任的领域。一个所谓的“名医智能体”,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这位医生的论文、讲座和一些问答资料堆砌成一个知识库,那它和普通的搜索引擎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原野: 确实。我作为用户,期待的肯定不是一个只会背书的机器人。我想要的是它能理解我的具体情况,能像真人医生一样思考和沟通,甚至能给我一些情感上的支持。
晓曼: 对!这才是“成色”的关键。一个合格的智能体,需要具备复杂的推理能力、共情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但现在这种“拼数量”的竞赛,恰恰忽视了对内在品质的打磨。所以你看,无论是B端还是C端,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一种困境。这也让我常常在想,2025年医疗AI,钱烧了这么多,但真正的创新和能打动人的故事,到底在哪里呢?
原野: 显然,当前医疗AI的商业化路径正面临着价值认可与盈利模式的双重考验。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技术狂热和商业逐利之外,医疗AI的真正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它与监管的关系,以及那些尚未被充分探索的领域。
晓曼: 是的,这正是我们现在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常常觉得,目前医疗AI的各大厂商们,似乎都缺少一个能真正讲出来就让人兴奋的愿景、一个能触动人心的故事、一个可以凝聚人心的价值观。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虚,但其实非常关键。
原野: “愿景、故事、价值观”的缺失,这个提法很深刻。为什么说它是关键?这会怎么影响一个技术行业的发展呢?
晓曼: 因为它决定了行业的想象力边界和前进的动力。如果所有人都只盯着眼前那点“辅助诊断”、“效率提升”的生意,就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一个宏大的愿景,比如“让每个乡村都能拥有一个AI全科医生”,或者“通过AI将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五年”,它能吸引最顶尖的人才,能说服资本市场给予更长期的耐心,也能凝聚起产业上下游的合力,去攻克那些真正困难但有巨大社会价值的问题。
原野: 我明白了,愿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设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让大家愿意为之付出。那在您看来,除了目前大家都在卷的这些领域,医疗AI还有哪些被忽视了,但其实潜力巨大的“阳光大道”呢?
晓曼: 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向。第一是基层医疗。我们大量的AI资源都集中在头部大三甲医院,但中国医疗最大的痛点在基层。如果能开发出真正好用、便宜的AI工具,赋能给几百万的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帮他们提高诊疗水平,这个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原野: 嗯,这个确实。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晓曼: 第二是慢病管理。中国有上亿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院外,需要长期的自我管理。AI完全可以在这里扮演一个“7x24小时的健康管家”,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数据,提供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建议,甚至预警风险。这块市场非常大,而且能真正减轻医院的负担。第三是医保控费。通过AI分析海量的医疗数据,识别不合理的用药、过度检查,帮助医保基金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这能省下巨额的资金。
原野: 这几个方向听起来,确实不那么“性感”,不像研发一个抗癌AI那么激动人心,但它们解决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系统性的问题。
晓曼: 正是如此。通过今天的探讨,我们看到了医疗AI的挑战与希望并存。它不仅需要技术的突破,更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监管的智慧,以及一个能引领行业前行的清晰愿景。或许,在那些看似不那么“性感”的领域,才是医疗AI真正能发挥普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
原野: 说得太好了。回顾我们今天的讨论,感觉可以总结出几个核心观点。首先,2025年的医疗AI市场,表面上非常热闹,但繁荣之下,其实存在着“创新匮乏”的问题,很多模式只是对过去互联网思维的复制。
晓曼: 嗯,是的。其次,无论是面向医院还是面向消费者,现有的商业模式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AI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可,导致付费意愿低,盈利前景非常不明朗。
原野: 而最深层的原因,可能就是整个行业普遍缺少一个能激发人心的宏大愿景。大家都埋头于眼前的苟且,却忘了去寻找诗和远方。但真正的机会,恰恰可能就隐藏在那些被忽视的,比如基层医疗、慢病管理这些更具普惠价值的领域。
晓曼: 医疗AI的未来,绝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或资本的竞逐。它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需要重新审视其核心价值主张:究竟是为了效率而效率,还是为了真正提升全社会的健康福祉?如果不能超越眼前的商业迷局,建立起一个清晰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愿景,并勇敢地探索那些看似不“性感”却能带来深远影响的领域,那么,这波大模型热潮下的医疗AI,最终可能只会留下无数未兑现的承诺,而非真正改变医疗格局的时代印记。我们是否准备好,将目光从实验室的精确度,转向每一个需要被照亮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