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AI公司也“996”:Cognition收购Windsurf引发工时争议
g lgry
8
8-23原野: 提到996,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公司。但如果我告诉你,这股风潮现在正吹到硅谷,而且还是一家估值40亿美元的AI新贵带的头,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魔幻?
晓曼: 确实有点超现实。最近硅谷AI圈这个事儿闹得挺大的,主角是两家公司,收购方叫Cognition,被收购的叫Windsurf。
原野: 对,就是这个Windsurf。在被Cognition收购之后,公司两百多名员工立刻就面临一个残酷的二选一:要么接受每周工作6天,总工时超过80小时的所谓“硬核”模式,要么就拿9个月的工资补偿走人。
晓曼: 这简直是把“996”文化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硅谷,而且还是在收购合同刚签完就立刻摊牌。你说这给原来的员工造成多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
原野: 是啊,而且Cognition的CEO,叫Scott Wu,他公开就说,自己根本不信“工作与生活平衡”这套。他觉得要创造软件工程的未来,就必须得挑战极限。你觉得他这话,是不是预示着硅谷AI圈要变天了,要进入一个更“卷”的时代?
晓曼: 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个信号。这背后其实反映了现在AI领域竞争的白热化程度。技术迭代太快了,所有人都怕掉队。所以就出现了像Cognition这样的公司,他们愿意用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牺牲掉员工几乎所有的个人时间,来换取所谓的“使命必达”和开发效率。这是一种效率至上的论调,而且是推到了极致。
原野: 看来,这种“不相信工作生活平衡”的理念,正在成为某些AI初创公司里的一种新风尚。不过话说回来,Windsurf的员工走到今天这一步,他们之前又经历了些什么呢?感觉这故事没这么简单。
晓曼: 嗨,这群员工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职场版的过山车。
原野: 哦?怎么说?
晓曼: Windsurf这家公司,以前叫Codeium,做AI编程助手的,做得还挺不错。本来今年7月份,传闻说OpenAI准备花30亿美元收购他们。
原野: 哇,那可是个好消息啊。
晓曼: 是啊,但结果呢,谈判破裂了。更戏剧性的是,公司的创始人和几个核心高管,扭头就跳槽去了Google DeepMind,把剩下的两百多号员工晾那儿了。
原野: 这操作……也太不地道了吧。
晓曼: 还没完。紧接着,谷歌又花了24亿美元,拿到了Windsurf的技术授权,还说会补偿那些跳槽的员工。当时留下的员工都松了口气,觉得最坏的时候过去了,甚至开始憧憬着把公司转型成员工持股,自己当家做主。
原野: 听着像是柳暗花明了。
晓曼: 结果呢?这种美好的想象只维持了三天。三天后,Cognition就宣布收购了Windsurf剩下的资产和所有员工。这一下,员工们期待的“新开始”,直接变成了直面“996”的生存挑战。
原野: 这反转也太快了。更有意思的是,我发现Cognition搞“996”还不是个例,好像这正在变成硅谷AI圈的一种新风气。
晓曼: 确实是这样。一些AI初创公司,正在用一种近乎执拗的方式,推行这种极限工时制度。比如有一家叫Rilla的公司,给承包商做AI销售工具的,也就80来个员工,但几乎是全员996。
原野: 看来这种“卷”的文化,真的在AI这个最前沿的领域开始蔓延了。
晓曼: 是的,这种把极限工时当成核心竞争力的做法,到底能走多远,对整个行业是好是坏,我觉得确实是接下来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原野: 没错。那今天聊到这儿,你来帮我们总结一下这次事件的几个核心看点吧。
晓曼: 好。我觉得整个事情看下来,有这么几点特别关键。第一,就是Windsurf的员工,在公司被Cognition收购后,直接被推到了“996或离职”的悬崖边上。第二,Cognition的CEO那种公开否定“工作生活平衡”的言论,代表了一种新兴的、极端的创业哲学。第三,我们得知道,Windsurf的员工在面临这个选择之前,已经经历了一连串的动荡,包括被创始人抛弃。最后一点,也是最值得警惕的,Cognition的做法并非孤例,硅谷AI圈确实出现了一股“996”的新兴风潮,这让硅谷AI公司的竞争也开始变得“卷”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