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yj《能人谋势》:2025年AI时代的深度拆解
mayj播客
5
8-23原野: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好像做什么事都特别顺,踩在时代的风口上,轻松就取得了我们很多人埋头苦干很多年都达不到的成就。我们常常把这归结为运气,但有没有可能,这背后其实遵循着一种更深刻的规律?最近我重读冯唐的能人谋势,就再次被他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给击中了,那就是“势”。这本书聊的不是那种传统的管理技巧,而是一种更底层的战略智慧,一种关于如何理解和驾驭无形力量的艺术。
原野: 冯唐把“势”定义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是环境的顺逆,是趋势的走向,它关乎时机、资源、人心,以及整个大局的动态平衡。你看书里分析的那些历史人物、商业案例,会发现那些真正的“能人”,之所以能成事,关键就在于他们对“势”有种近乎本能的敏锐洞察和精准驾驭,而不是单纯靠个人能力去死磕。
原野: 这个概念,放到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变化快到让人焦虑的时代,其实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可以说,它已经成了一种核心竞争力。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再把自己简单地看作一个执行者了,而必须学着成为一个“趋势的驾驭者”。嗯,这个“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系统性思维。它提醒我们,个人的努力当然重要,但如果你努力的方向跟外部环境的“大势”是拧着来的,甚至是逆势而行,那结果往往就是事倍功半,甚至白费力气。所以说,理解“势”,就是理解“时与势”,就是在对的时间点,用对的方式,去顺应甚至引导那股力量,来让你的成功率和效率最大化。
原野: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如何才能像书中所说的“能人”一样,去感知和利用这份无形的力量呢?
原野: 能人谋势里强调,对“势”的感知,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它是一个从“知道”到“觉察”的认知升级过程。这需要你对大环境、行业趋势、竞争格局、甚至是人心向背这些维度,进行持续的观察和深度的思考。书里举了好多例子,比如曹操对天下大势的判断,诸葛亮对出兵时机的把握,这些都体现了一种超越表象的洞察力。这种能力,你光靠读书是堆不出来的,它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复盘,以及对各种细节的敏感捕捉,最后内化成一种近乎直觉的判断力。
原野: 在今天,信息过载和各种噪音,是我们感知“势”最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观察世界,其实呢,我们只是在被动地接收算法推送给我们的信息。冯唐说的那个“觉”,是一种更主动的、带着目的性的、能够穿透信息茧房看到本质的“看见”。这就需要我们刻意地去训练自己的“信息过滤器”和“趋势雷达”。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一个热点新闻,你不能只停留在吃瓜层面,而是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变化?是哪种技术在驱动?它接下来可能会引发什么样的连锁反应?这种深度的“看见”,就是“能人”和普通人拉开差距的关键一步。
原野: 既然感知“势”如此重要,那么在具体行动层面,我们又该如何去“借势”、“造势”呢?
原野: 能人谋势这本书的精髓,其实就在于“运用”这两个字。一旦你感知到了“势”,关键就在于怎么把它有效地利用起来,帮你达成目标。这里面主要有两种玩法:一种叫“借势”,就是顺着已经形成的有利趋势,把外部的力量变成自己发展的助推器。另一种叫“造势”,这个就更厉害了,它是在现有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行动,主动去创造和引导一个对你有利的“势”,从而改变整个牌局的走向。书里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最后成事的人,往往不是那个单打独斗能力最强的,而是那个最懂得怎么整合资源、调动力量、把握时机的人。
原野: 这两种策略,在我们今天的商业环境和个人发展中,完全可以并行使用。所谓“借势”,可以让我们更快地进入赛道,比如说,利用AI技术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这就是借了技术的势;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去融资发展,这是借了资本的势;利用社群的力量去传播一个理念,这是借了人心的势。而“造势”呢,就更考验一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了。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趋势,更要有能力去影响甚至塑造趋势。比如,通过一个创新的产品或服务去引领市场需求;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去塑造一个品牌的文化认同;或者通过构建一个平台生态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说到底,理解“势”的运用,就是理解如何在复杂的系统里,找到那个最关键的“支点”,然后用最小的力气,去撬动最大的改变。
原野: 好了,聊到这里,我们来快速总结一下今天关于“势”的几个核心要点,以及它对我们个人发展的启示。
原野: 首先,“势”是理解和驾驭成功局面的核心无形力量,它是一种关乎时机、资源、人心和趋势的动态平衡。
原野: 其次,在今天这个时代,感知“势”需要我们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一种主动的、深入的“觉察”,要努力训练自己穿透表象、直抵本质的能力。
原野: 再者,“能人”的成事之道,就在于“借势”与“造势”的结合。既要懂得顺应现有的有利趋势,也要有能力主动去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最终实现用最小的力气撬动最大的改变。
原野: 最后,把“势”的理念应用到我们个人发展上,就意味着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提升自己对宏观环境、行业趋势和人心向背的敏锐度,并且基于这种敏锐度,去制定更具战略性的个人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