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托曼:自由软件理想与GNU计划的缘起
Gary Wang
4
8-24Ianwang: 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软件打交道,从手机上的App到电脑里的操作系统。我们点击、滑动、使用,但很少会去想一个问题:这些软件,它们应该是自由的吗?这里的“自由”,指的不是免费,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分享、修改和控制的权利。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最早为数字世界的自由敲响警钟的人。他的名字叫理查德·斯托曼。
Ianwang: 理查德·马修·斯托曼,出生在四十年代末的纽约。他从小就展现出一种非常惊人的数学和逻辑天赋。不过呢,跟很多天才少年一样,他的性格也比较孤僻,不太喜欢跟人打交道,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跟各种谜题和书籍作伴。他跟计算机的缘分,也开始得很早。还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已经把IBM 7090这种大型计算机的说明书给啃下来了。高中毕业后,1970年的夏天,他去IBM纽约科学中心实习,用当时流行的Fortran语言写程序,效率高得惊人,很快就完成了任务。那剩下的时间干嘛呢?他没闲着,自己动手写了一个文本编辑器,还有一个预处理器。这种行为,其实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实习生的范畴,充分展现了他对编程那种纯粹的热爱和惊人的创造力。
Ianwang: 可以说,斯托曼的早年经历,给我们画出了一个天赋异禀、而且极度独立思考的年轻人形象。他对技术不仅有热情,更有种天生的、超乎常人的学习和创造能力。这种自我驱动的模式,为他后来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成就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也预示了他将来,绝不会是一个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人。
Ianwang: 然而,真正塑造他技术理念和人生轨迹的,并不是这段在IBM的实习经历,而是他后来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也就是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后,所经历的那段“黄金时代”。
Ianwang: 1971年,斯托曼加入了MIT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那地方在当时,简直就是程序员的乌托邦。整个计算机社区,特别是他所在的那个团队,都信奉一种后来被称为“黑客文化”的精神。这里的“黑客”,可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贬义词,而是指那些技术狂热、乐于探索和分享的顶尖高手。在那个黄金时代,信息就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由流动。程序员们自由地分享彼此的源代码,互相学习,一起协作开发。甚至,当时很多计算机公司,也常常会发布可以自由使用的软件。这种开放、非商业化、以技术和思想交流为核心的文化,深深地刻在了斯托g托曼的骨子里,成了他心中理想社会的原型。
Ianwang: 所以你看,这段时期对斯托曼来说,远不止是技术能力的飞速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亲身体验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的。他看到的是一个基于共享、信任和共同进步的微型社会,而代码和知识的自由流动,就是这个社会的心脏。这种体验在他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换句话说,这种协作带来的纯粹快乐,被他内化成了一种普世的理想,也构成了他日后所有哲学思考的真正起点。
Ianwang: 其实这种“自由流动”的理念,和他童年时对知识的热爱、对解谜的执着,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在他看来,代码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它本身就是知识的一种载体。而知识的本质,不就是为了共享和探索吗?所以,MIT的这种协作文化,不仅满足了他作为一个技术天才的好奇心,更完美契合了他内心深处的伦理观念。这让他把“共享”,定义为一种不言自明的“正确”。这也为他后来对“自由”的激烈捍卫,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Ianwang: 然而,这种美好的乌托邦,就像历史上所有的黄金时代一样,并没能永远持续下去。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很快就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Ianwang: 时间来到20世纪80年代,一股软件商业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一夜之间,绝大多数的软件都开始以一种叫“专属软件”的形式出现。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软件开始有“所有权”了。它的源代码被牢牢锁起来,成了一个黑盒子。用户只能使用,但你不能去理解它内部的原理,更别提修改它了。各种各样的许可和限制,被加在了软件上,目的只有一个:禁止和阻止用户之间的合作与分享。
Ianwang: 这种商业模式的转变,在斯托曼看来,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行为。这是一种对技术伦理和人类合作自由的根本性侵犯。他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想的崩塌,他所珍视的那种“合作精神”,那种美好的社会形态,正在被商业利益一点点地侵蚀和摧毁。所以,专属软件的出现,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商业模式变了,更是他所坚信的理想社会遭到了破坏。这种对伦理和自由被破坏的切肤之痛,最终促使他必须站出来做点什么。
Ianwang: 这种从“共享”到“专属”的转变,影响其实非常深远。它不仅仅是改变了软件的生产和分发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们普通用户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它把我们从一个可以积极参与、甚至共同创造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只能被动接受的消费者。这就从根本上扼杀了技术创新和知识普及的巨大潜力,也削弱了社群的力量。斯托曼所感受到的,正是这种潜在的、对整个数字时代人类自由和创造力的长远威胁。
Ianwang: 面对这种在他看来近乎“侵犯”的行为,斯托曼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选择妥协。他决定采取行动,将自己的哲学付诸实践。
Ianwang: 1983年,斯托曼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也深刻影响了后来整个计算机世界的决定:他启动了GNU计划。GNU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是“GNU’s Not Unix!”的缩写,一个典型的黑客式幽默。他深受刺激,在他看来,自己写的不是商品,而是在创造知识,而知识,理应属于全人类。他把发起这个计划,看作是捍卫软件自由和合作精神的一场必要的战斗。
Ianwang: GNU计划的启动,可以说是斯托曼对那股商业化浪潮的直接反击,也是他把个人哲学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项目,它更是一场旨在捍卫软件自由和合作精神的社会运动的开端。这个决定,也标志着斯托曼彻底从一个顶尖的程序员,转型为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行动者。他要做的,是凭借一己之力,重建他心中那个理想的、自由的数字社会秩序。
Ianwang: 斯托曼的故事和GNU计划的诞生,为我们今天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思考。
Ianwang: 所以,我们回顾整个故事,能得到哪些核心的启示呢?我觉得,大概有这么三点。首先,斯托曼之所以对自由软件有如此执着的信念,根本上源于他早年在MIT亲身体验到的那种“共享”与“协作”的快乐。这成了他所有价值观的基石。其次,他看待软件商业化的角度很特别。他认为这不只是商业模式变了,而是一种对社会合作精神和知识自由的伦理侵犯。正是这种道德上的危机感,促使他必须行动。最后,GNU计划,就是他的个人哲学与时代挑战激烈碰撞后的产物,它标志着一场为了捍卫数字自由而战的伟大运动的开始。
Ianwang: 斯托曼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先驱的传记,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技术发展与人类价值观之间那种永恒的张力。当代码从自由流动的知识,变成被一把锁牢牢锁定的商品时,我们失去的究竟是什么?是单纯的使用权,还是更深层的、那种构建一个开放与协作社会可能性?或许,对“自由”的追求,在今天的数字时代,依然是我们人类最核心的命题之一。而斯托曼,正是那个最早为数字自由敲响警钟的人。